Workflow
农业绿色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皖北“粮仓”蹦出粒粒鼓黄豆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03:57
大豆根瘤菌技术应用 - 使用根瘤菌的"皖宿1019"黄豆单产平均提高10%,蛋白质含量提升1%至2%,同时减少5%至20%的氮肥使用 [1] - 中国大豆根瘤菌利用率远低于阿根廷、巴西等大豆主产国85%的应用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3] - 相关技术成果已在17个省份的大田作物种植中推广应用,覆盖面积超800万亩 [3] - 大豆根瘤菌接种技术入选安徽省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3] 种业科技创新成果 - 宿州种业科技谷已吸引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及种业企业落户 [4] -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筛选出32个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系,蛋白质含量较常规大豆提升9%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 [4] - 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水肥管理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 [4] 宿州种业发展现状 - 宿州市现有种子持证企业175家,位居全省第二 [5] - 每年选育国审省审农作物品种近百个,小麦省审品种占全省三分之一 [5]
截至2024年四川化肥用量八连降,粮食产量却创新高 四川的“减肥术”
四川日报· 2025-07-07 00:55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和油菜第一大省,"减肥"压力大 ●四川启动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重点是向有机物要肥料、向技术要质量、向机制要作为 ●科学施肥是四川农业"减肥"的主要方式,不再单纯追求量的减少,转而聚焦效的提升 每亩地的化肥用量,比10年前减少2斤,但德阳市中江县种粮大户常滔说,这个施用量并不影响粮 食产量。 截至2024年,四川化肥用量已连续8年减少。同期,全省粮食产量却一路攀升——2020年,时隔20 年再次迈上700亿斤台阶,此后一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四川粮食总产量达到726.8亿斤,创历 史新高。 连续多年的"减肥"不减产之下,四川农业的"减肥术"初见成效。 两难考题 面临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双重使命 此外,在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产品消费端从"吃饱"到"吃好"的导向更加明显,而以化肥为主的 投入品施用量,成为衡量农业绿色化水平和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 难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农产品稳产增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不断鲜明重粮政策导向。2020年 以来,四川陆续启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同步提升种粮补贴标准,剑指粮食播面稳字当头、粮食产 量稳中求进,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
让好生态“涵养”好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7-05 00:51
生态涵养区发展现状 - 北京、青海等多地系统推进生态涵养区发展,从土壤、水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入手,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1] - 生态涵养区承载农业绿色发展使命,面临生态系统脆弱困境,需通过绿色农业技术减少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排放 [1] - 北京市门头沟区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同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绿色农业技术应用 - 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环保措施替代化学物质,生产健康安全农产品,满足高品质食品需求 [1] - 推广轮作休耕、绿色防控等措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用水可持续管理 [2] - 研发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应 - 绿色农产品推动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多元化注入新活力 [1] - 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需完善认证追溯体系,通过展销会和网络推广拓宽渠道 [3] - 国际合作可引进先进经验技术,帮助绿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 发展挑战与解决方案 - 部分地区农民对绿色技术接受度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 [2] -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技术推广,需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和贷款优惠 [3] - 通过培训教育和专家指导提升农民应用能力,夯实法律保障政策实施 [3]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泥土里“种”出绿色农业
科技日报· 2025-06-16 01:22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概况 - 团队由122人组成,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高达90% [2] - 团队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 - 16年来在曲周县建立了16个科技小院,形成"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模式 [3] 技术创新与推广 - 累计研发推广高产高效技术37项,包括"水氮后移"技术(小麦亩产突破650公斤)、秸秆全量还田周年深翻增碳提质技术等 [3][4] - 2009-2014年曲周县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升至53.5% [4] - "绿色吨半粮"示范基地实现周年亩产1.52吨,比全县平均亩产高42%,减少碳排放46% [6] 产业绿色转型案例 - 南里岳镇蛋鸡养殖业:将700万羽蛋鸡粪污与秸秆混合制成有机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5] - 前衙村葡萄产业:通过土壤改良、引进阳光玫瑰等新品种提升品质,指导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 [5] - "绿色吨半粮"项目应用导航精量播种、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投资150万元建立连片示范基地 [6] 人才培养与社会影响 - 累计培训农民8万余人次,培养1万多名"土专家"和农村后备干部 [8] - 已培养近300名研究生,包括非洲留学生将技术带回本国 [8] - 团队成员采用"三同"模式(同吃同住同劳动),科研数据直接来自田间实践 [7]
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绿色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21 22:16
农业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理论支撑 - 农业绿色发展核心在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 [2] -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生产力要素从"旧质"向"新质"跃升具有鲜明生态底色 [2] - "两山"理念将生态承载力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底线强调系统性保护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先进生产要素集聚"特征高度契合 [2] - 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2]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布局 - 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形成人才—技术—产业三维协同演进格局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循环高效转型 [3] - 新型农业劳动者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3] - 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催生智慧农业系统生物育种技术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 [3] - 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精准使用提升资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无人机自动灌溉系统等新型装备降低能耗与碳排放 [3] - 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拓展农业价值边界 [3] 农业绿色发展的价值引领 - 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发展突破西方高污染现代化路径体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实践 [4] - 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等精髓结合现代科技克服小农经济低效困境 [4][5] -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挑战贡献中国方案 [5]
我国初步构建农业农村长期因子观测网
新京报· 2025-05-19 11:45
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建设 - 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建设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开展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农业农村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工作 [1] - 观测网依托已有106个试验基地网络体系,打造覆盖全国的"观测站-数据总枢纽-数据服务高地"三级观测网络 [2] - 推动形成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生物灾害及乡村环境"四位一体"新型综合观测网络格局 [2] 长期观测站点与实验项目 - 湖南永州祁阳县的"祁阳红壤实验站"建立于60多年前,拥有多个持续40年以上的长期实验项目 [1] - 山西晋中寿阳县的"寿阳旱地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站超过30年,有超过20个长期基础性试验场 [1] - 试验站聚焦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长期定位实验 [1] 观测网的目标与作用 - 破解我国人均耕地短缺、水资源贫乏、动植物疫病虫害频发的资源硬约束问题 [1] - 深度揭示农业产业生态发展趋势规律,系统支撑生产技术模式创新 [1] - 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提供数据支撑 [2] 未来研究方向 - 聚焦农业生态环境长期演变规律、畜禽粪肥与秸秆直接还田率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突出问题 [2] -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产业生态技术革新 [1][2] - 全国有望迈入有组织的长期定位观测新阶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