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机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脑机接口“上海方案”呼之欲出 瞄准至今无人攻克的难题 “2.0版”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发布
解放日报· 2025-06-15 01:58
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开展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国家,多项技术指标超越Neuralink,电极粗细仅为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柔性是其百倍,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为全球最小尺寸 [1][2] - 技术首创长期植入后无免疫瘢痕,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和《科学》评价为"未超越此技术"且"有潜力构建复杂脑机接口" [2] - 手术采用微创技术,仅需在颅骨打薄凹槽并穿刺5毫米孔,相比Neuralink依赖手术机器人更友好 [3] 技术研发与团队背景 - 脑智卓越中心联合华山医院及上海企业完成临床试验,搭建全球仅3家具备的大规模人脑单细胞记录平台(另两家为美国麻省总院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1][6] - "90后"首席科学家赵郑拓主导研发,其超柔性电极技术加速研发进程,团队青年研究员李雪直接获独立实验室支持 [4][5][6] - 上海市提供微纳电子加工平台支持,实现纳米级器件精确制备 [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4年底或2025年初发布2.0版系统,通道数提升至256条(当前4倍),体积缩小1/3,目标恢复失语患者语言功能 [7] - 后续将攻关机械臂抓握、机器狗控制等Neuralink未突破的难题,2024年新增3-4例临床试验 [7] - 上海提出2030年前打造全球脑机接口创新高地,技术或拓展至健康人群消费级应用 [8]
为什么硅谷顶级风投开始抛弃模型,转身投“AI硬件”?
36氪· 2025-05-30 12:43
全球AI硬件变革趋势 - 2025年科技领域核心竞争从AI算法转向硬件设备,重点在于让AI真正"动起来"的硬件载体[1] - 交互方式从传统APP架构转向生物信号或环境感知驱动,重构人机交互范式[6][23] - 行业沿「交互升维-场景深化-生态重构」路径推进,形成"感知-决策-行动"闭环系统[22] 头部企业战略布局 - 谷歌推出整合AndroidXR与Gemini模型的智能眼镜原型,采用AdHawk眼动追踪技术实现12小时续航,计划与三星合作推出消费级产品对标Meta[4] - OpenAI以65亿美元全股票收购前苹果设计团队创立的IVE公司,组建55人硬件团队开发"AI原生"设备,首款产品预计2026年面世[4][5][6] - Meta宣布2026年推出支持人脸识别的AI眼镜,苹果AR项目"Orion"进入芯片研发冲刺阶段,目标2027年推出消费终端[1] 新兴技术公司突破 - Celestial AI完成2.5亿美元融资,估值超30亿美元,其光子芯片架构Photonic Fabric™用光信号替代电信号传输数据[8] - NeuroFlex开发贴合大脑皮层的纳米复合材料,A轮融资5000万美元估值达3.2亿美元[11] - Luminai研发80°视场角的平板波导AR模组,获a16z领投天使轮融资[12] - BioLink Systems开发可消化体内传感器,采集温度/酸碱度等生理数据[14] - SynthSense集成多模态传感器模组,Pre-A轮估值6500万美元[17][18] 投资风向与市场预测 - 红杉资本投资Brilliant Labs的实时翻译AI眼镜,IDG押注Sightful的无显示器笔记本Spacetop[2] - 全球AI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30.3%,2028年将突破1207亿美元[23] - 陪伴机器人市场未来五年预计增长四倍,但面临端侧算力瓶颈和数据隐私挑战[23] 技术演进方向 - 光子芯片、柔性电极、微型AR系统等底层技术重塑硬件图谱[7] - 垂直场景硬件爆发,研发周期从十年压缩至三到五年[23] - 生态战争成为竞争核心,空间交互信息催生数字孪生基础设施[23]
那些被身体囚禁的灵魂,终于等来了“越狱”密钥
36氪· 2025-05-30 12:19
脑机接口行业融资与技术突破 - Neuralink获得6亿美元融资 刷新全球脑机接口融资纪录 [1] - 脑机接口设备Link获FDA"突破性医疗设备"认证 加速医疗设备研发流程 [1] - 国内脑机接口融资达去年同期2.67倍 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B轮融资 [10] 技术进展与临床突破 - 2025年侵入式脑机接口迎来突破 国内外多家人体临床试验成功实施 [4] - Neuralink完成第三例受试者植入 患者实现脑控玩《文明6》 [3] - 国内企业实现多项临床突破:渐冻症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截肢患者意念操控下棋 [4] 柔性电极技术突破 - 柔性电极成为行业突破口 材质接近脑组织柔软度 减少免疫反应 [7] - 阶梯医疗电极柔性达Neuralink百倍 植入体直径26mm为全球最小 [9] - 微灵医疗采用高密度柔性网状薄膜电极 智冉医疗开发高通量柔性电极 [8] 临床应用与商业化 - 脑机接口医疗应用潜在规模达150亿-850亿美元 [10] - 国家医保局首次设立脑机接口专项定价 湖北发布手术收费标准 [19] - 企业聚焦三大应用场景:运动控制 感觉修复 神经调控 [14] 行业发展阶段与挑战 - 行业处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关键期 预计3-5年实现运动/语言解码大规模应用 [17] - 产业链不完善 企业需自主开发芯片 算法 手术机器人等全环节 [9] - 技术天花板取决于脑科学研究深度 需平衡安全性与有效性 [17][18]
邓洲:人形机器人带来工业发展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5-28 00:27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近年来在机械构造、智能化、拟人仿生等领域取得显著进步 [1] - 工程机械突破:双足站立奔跑、五指抓取等动作成熟,推动传动系统、机械设计、运动控制等技术发展,使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 [1] - 智力水平突破:传感和AI技术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对外部世界感知更强,能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具备更高自主性和柔性 [1] - 拟人仿生突破:外形设计更具亲近感,交互简便,使用者无需专门学习即可通过人类语言下达指令,拓展非专业化应用领域 [1] 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对比 - 人形机器人当前主要应用于展示、引导、陪伴等服务或专业领域,工业场景可靠性及性价比低于传统工业机器人 [2][3] - 工业机器人以安全为基本原则,需物理隔离人类工作空间,操作需专业知识,参数修改需授权 [2] - 工业机器人强调效率优先,专业化设计(如焊接、喷涂机器人)牺牲柔性化,实现特定任务的高力量、速度、精确度 [2] - 工业机器人注重连续性协作(如汽车制造流水线4-6台焊接机器人组合作业),而人形机器人需独立工作损失协作效率 [2] 人形机器人对工业的潜在影响 - 助推"人机融合"发展:协作机器人(如发那科CR系列、ABB YuMi系列)通过技术破除人机物理障碍,已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应用 [4] - 促进工业数智化改造: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感知、自主决策技术可提升工业机器人环境适应能力,如智能焊接机器人自主识别多品种工件 [5][6] - 推动工业机器人可移动化:人形机器人的无线定位、轨迹规划技术可借鉴至轮式/履带式移动工业机器人,满足定制化生产需求 [6] 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方向 - 人形机器人技术将推动工业生产向高效、柔性、安全、智慧方向演进,虽短期内难大规模替代传统工业机器人,但提供关键理念支持 [7] - 复合移动机器人(整合多关节机器人与自动导向车)快速发展,实现中小型工业机器人可移动化 [6]
体检私人定制、从检到管,AI智能健康管理新浪潮来了
36氪· 2025-05-27 08:56
行业升级与AI应用 - 中国体检行业从程式化1.0时代演进至AI个性化4.0时代,AI和基因检测等技术加速行业升级[6] - 2015年公司提出"个性化体检"概念并推出体检宝APP,支持"1+X"套餐定制,结合用户年龄、家族病史等数据[6][10] - 2018年启动iKangAI+计划,引入鹰瞳Airdoc等合作伙伴,形成"AI矩阵"覆盖眼底、骨骼等筛查项目[8] - 2023年推出AI健康管家iKKie,截至2025年4月累计服务100万用户,回答超344万次[11] - 2025年iKKie小程序上线,提供三套个性化体检方案(标准版/升级版/深度版)并解释推荐原因[11][16][18]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汇医慧影Dr.AI可在0.5秒解析胸部CT的357项指标,覆盖肺结节、骨密度等[20] - Fibroscan®设备实现3分钟无创肝脏硬度检测,避免穿刺[22] - 长木谷AI系统支持脊柱疾病筛查及手术规划,亚毫米级定位实现超微创治疗[24][25] - 采用RAG增强检索和医疗知识库双引擎,提升AI方案精准度并人工复核[17] 健康管理生态拓展 - 从体检延伸至全周期健康管理,结合基因检测评估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并提供早期干预[25] - 建立复合团队(营养师/运动康复师等)提供减重方案,案例显示用户通过饮食结构调整成功减重[30][31] - 合作诺唯赞开发胶原蛋白激活毛囊技术,探索PRP疗法应对脱发、关节疼痛等[33] - 引入司美格鲁肽、重组胶原蛋白等新技术解决抗衰、肥胖等需求[35] 行业赋能与开放平台 - 2024年推出IaaS开放平台,输出AI工具(iKangCloud+)和管理系统(iKangOS+)赋能5000家传统体检机构[40][42] - 目标实现个人体检数据与全球医疗研究实时对接,例如APOE ε4基因型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预警[42][43]
全球首个!在珠海发布,这硬核一幕刷屏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6 08:23
文章核心观点 珠海以场景招商为策略,将城市转化为新技术首秀的平台,通过构建场景生态、打造创新中心、设立基金等方式,吸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企业落地,争夺产业话语权,在城市竞争中突围,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 [1][3][4] 分组1:珠海场景招商背景与策略 - 全国超65座城市开展场景创新工作,珠海尝试跑通“技术 - 场景 - 市场”闭环,推出《解开场景方程式》系列报道透视城市升维竞争 [1] - 场景招商是以特定场景为核心吸引力的招商模式,注重产业生态适配性和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对新兴产业布局有推动作用 [4] - 珠海发布相关措施,提出打造应用场景创新“首发市”,建立场景招商促进机制 [4] 分组2:智元机器人相关活动及成果 - 3月14日,灵犀X2具身智能机器人线下“首秀”,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同步发布 [2] - 基于智元启元大模型和珠海特定场景训练数据,智元机器人联合生态链合作伙伴启动“科技 + 好房子、康养、安防、泛零售”四大行业模型 [2] - 智元机器人认为珠海是在大湾区探索场景落地应用的桥头堡 [7] 分组3:珠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 - 智元机器人和华发集团牵头设立的珠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揭牌,围绕供应链落地和场景应用创新设立“一中心三平台” [8] - 场景创新中心建立场景实验室,研发垂域模型与本体解决方案;产业赋能平台加速垂域模型落地;公共体验平台对社会开放;人才与生态平台助力本地人才培养 [8] 分组4:珠海资金支持与场景招商案例 - 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活跃,珠海设立800亿元新质生产力基金群,布局四大垂直领域 [9] - 合肥、南京等城市已开始深度捆绑场景招商,珠海开通eVTOL跨海航线、建设算力中心、进行战略投资等构建场景招商链条 [9][10] - 自贡、芜湖等三四线城市也利用场景资源重塑产业,吸引企业落地 [10] 分组5:珠海场景招商升级举措 - “香山全球科创路演中心”揭牌,搭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集聚 [11] - 珠海将场景发布升级为城市品牌事件,打造“场景招商”2.0版本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