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探访全国最大的白藏房群:当世界扑面而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07:15
从海拔4100多米的"天空之城"四川甘孜州理塘县一路向南,顶着似乎触手可及的硕大白云,穿过海子与 草甸,翻过一座无名山后,海拔陡降千余米,星罗棋布般散落山谷的白藏房闯入眼帘——"香巴拉"乡城 到了。 乡城坐落于广阔雄奇的康巴高原之上,藏语意为"手中佛珠",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腹 地。"香格里拉"曾因20世纪英国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被西方视为世外桃源。当世界扑面而来,如今曾 被"他者"书写的白藏房居民们,正以主人之姿,书写这片土地的新故事。 寻常工作日的上午,乡城县青德镇宗萨木府有着不寻常的热闹。走进这栋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藏纳式民 居,房间内的雕梁画栋、繁复壁画与房屋古朴的白色外观形成强烈反差。高悬客厅的明嘉靖年间"天雨 流芳"匾额,传言为纳西族所赠,有"勉励读书"之意。火塘旁,多位游客正围着精美的藏式香巴拉猫泥 塑合影。 2025年8月,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的白藏房。(资料图) 记者 王磊 摄 探访全国最大的白藏房群:当世界扑面而来 中新网甘孜9月12日电 题:探访全国最大的白藏房群:当世界扑面而来 作者 贺劭清 袁牟知博 2025年8月,乡城县宗萨木府的主人洛绒泽仁介绍藏式香巴拉猫泥塑。(资料图) ...
河北邢台茶旧沟:石韵茶香迎客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08:11
中新网邢台8月28日电 题:河北邢台茶旧沟:石韵茶香迎客来 作者 张艺 董皓楠 宋文浩 在河北邢台的太行深山里,藏着一个以"茶"为名的传统村落——茶旧沟村。 茶旧沟村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村庄位于太行山东麓,两侧山峦环抱,民居沿山坡顺势而建,错落有致。 2019年,该村先后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穿过邢汾高速的路罗下道口,沿邢左公路行进不久,便可见茶旧沟村。从村中进出,必经村口牌坊,上 面悬挂着一副楹联"古村雅舍民风传万世,茶韵书香勤贤颂千秋",横批为"一脉同宗"。 茶旧沟村村民皆姓宋,据茶旧沟村党支部书记宋兵林介绍,明末清初时,宋氏先族从邢台市郊大沙河北 岸的羊范村迁居于此。因当地有一条溪沟,水流常年不绝,沟中奇石经水系冲刷形态各异,其中有状如 古代捣茶工具"茶臼"的石头,故得名"茶臼沟",后逐渐演化写为"茶旧沟"。如今,村民家门口大多放着 一个"石臼"。 "茶旧沟村依山而建,石墙石瓦加门楼街巷,特有太行传统民居的感觉。"宋兵林介绍,茶旧沟村南北纵 深约300米,村内现有南北主街1条,古巷道1条,房屋多以青石为原料,现保存完好的有56栋,且多数 仍在使用,形成了"南北一条街,东西 ...
河北保定:民宿电气化改造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 2025-08-27 09:29
行业发展趋势 - 旅游消费持续向生态化、品质化转型 乡村民宿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自然与人文的热门选择 [1] -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乡村加快推进民宿电气化改造 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1] 民宿运营表现 - 涞源县白石山镇白石口村12间客房暑期天天住满 游客满意度直线上升 [1] - 阜平县骆驼湾村民宿暑期预订量持续攀升 吸引大量游客入住 [2] - 曲阳县虎山村已建成29套别具一格的生态民宿 盘活资源带动村民增收 [2] 电气化改造实施 - 民宿改造采用电磁灶、电热水器等绿色电器 实现厨房餐厅干净整洁和客房恒温 [1] - 电力公司为每家民宿量身定制供电方案 超前规划敷设线缆优先采用地埋电缆 [1] - 民宿全面配备智能温控、电地暖、全电厨房等设施 保留传统民居特色 [1] 电网升级保障 - 电力部门定期检查民宿配电线路 帮助排查大功率电器和电采暖设备用电隐患 [2] - 详细调研民宿用电特点和负荷增长趋势 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 [2] - 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2公里 新增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保障旅游旺季电力可靠供应 [2]
“马颊河重现了那股子灵动劲儿”
人民日报· 2025-08-24 08:08
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 - 马颊河在2012年起通过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 污水乱排现象明显减少 河水刺鼻气味淡化 [2] - 2016年底德州市启动马颊河综合治理工程 经过3次清淤后河水恢复清澈 岸边新栽柳树发芽 芦苇丛出现白鹭 [2] - 马颊河重现灵动景象 河水清澈 成为儿童玩耍场所 恢复历史生态面貌 [3] 乡村旅游开发与景区建设 - 薛庄村依托马颊河优质水源和省道交通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 以水为核心招牌 [4][5] - 2019年国庆假期"印象·大薛庄"景区开业 接待游客17.5万人次 包含垂钓场、玻璃栈桥等设施 [5] - 2023年4月举办钓鱼明星赛 成为钓鱼爱好者热门打卡地 2024年推出水上闯关节目 带动龙舟赛等体育赛事 [5] 就业与经济效益 - 景区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涵盖建设运营、摊位招聘、饭店经营等多领域 [6] - 村民餐饮业务显著增长 早餐店高峰期接待100多人 店面正在扩建 [6] - 农家乐依托现捕河鲜吸引城市游客 夜间娱乐设施带动烧烤摊和儿童区消费 [6] 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 - 马颊河串联沿岸3个村庄 丁庄镇2020年8月成立"红韵两湖党建联合体" 整合资源协同发展 [7] - 联合体利用仙人湖水域建设漂浮式光伏发电项目 开发1200亩闲置坑塘 [7] - 打造渔光旅数字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 结合养殖、光伏、观光和产学研 采用保底租金+利润分红+劳务输出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7]
“马颊河重现了那股子灵动劲儿”(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18 22:31
环境治理成效 - 马颊河经过2016年底开始的综合治理工程 包括3次清淤整治 重现水清岸绿景象 [3] - 2012年起德州市加强环保监管执法力度 污水乱排现象明显减少 河水刺鼻气味淡化 [3] - 岸边新栽柳树发芽 芦苇丛常有白鹭飞起 生态显著改善 [3] 旅游产业发展 - 2019年国庆假期"印象·大薛庄"景区接待游客17.5万人次 [4] - 2023年4月举办钓鱼明星赛后成为钓鱼爱好者热门打卡地 2024年推出水上闯关节目热度再攀高峰 [4] - 景区包含大型垂钓场 游客中心 横跨马颊岔河的玻璃栈桥等设施 [4] - 龙舟赛 水上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接连举办 [4] - 景区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村民参与建设运营 摊位招聘和饭店经营 [4] 商业与餐饮发展 - 薛庄村商业街早餐店最忙时早上接待100多人 店面正在进行扩建 [5] - 农家乐主打现捕河鲜 吸引城市游客消费 [5] - 景区设置百姓大舞台 烧烤摊和儿童设施区 夜间经营活跃 [5] 区域协同发展 - 2020年8月成立"红韵两湖党建联合体" 整合沿岸3个村庄资源 [6] - 联合体建成规模庞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发电项目 [6] - 整合近1200亩闲置坑塘 打造渔光旅数字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 [6] - 产业园融合循环水养殖 产学研 渔光互补和休闲观光功能 [6] - 采用"保底租金+利润分红+劳务输出"合作模式带动沿岸村民增收 [6]
守好“绿色银行”百姓吃上“生态饭” 擦亮“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新名片
央视网· 2025-08-15 02:23
核心观点 - 贵州省毕节市海雀村从森林覆盖率仅5%的石漠化贫困地区转变为森林覆盖率达77.21%的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 通过生态修复、林下产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人均收入显著增长 [1][32][35] 生态治理历程 -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毕节试验区 成为全国首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7] - 村民连续3个冬春开展植树造林 组建护林队并制定村规民约严禁乱砍滥伐 [9][11] -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毕节所有县区纳入试点范围 [13] - 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代不足5%提升至2024年的77.21% 林地面积达1.37万亩 [3][32] 产业发展模式 - 林下经济:2024年发展仿野生天麻种植 2025年扩展至1000余亩 因凉爽湿润环境适宜中药材生长 [17][19] - 有机农业:利用海拔2300米昼夜温差优势种植免农药有机蔬菜 租用200亩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 [23] - 碳汇交易:林业碳票碳排放量达34000余吨 价值超300万元 户均增收1.3万元 [35] - 乡村旅游:依托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大迁徙舞》和生态资源吸引游客 [28][30] 基础设施与荣誉 - 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建小洋楼 公路贯通促进农产品外销和旅游客流 [3][26] - 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国家级称号 [35]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央视网· 2025-08-15 00:24
乡村旅游市场表现 - 全国乡村旅游一季度接待总人次达7.07亿,总收入4120亿元 [1] - 五一及端午假期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成为假日消费亮点 [1] - 湖北利川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540万人次,带动就业10万人 [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贵州黎平肇兴侗寨推出30余个非遗体验及研学项目,带动餐饮民宿及土特产消费 [1] - 田野阡陌涌现旅拍、咖啡馆等新业态 [1] - 乡村旅游产品从自然风光延伸至田园生活、科普研学及健康休闲领域 [2] 政策与产业支持 -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提升特色化、精品化及规范化水平 [1] -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达1399个,重点镇达198个 [2] -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部乡镇及建制村通硬化路,自来水普及率94%,卫生厕所普及率约75% [2] 区域发展案例 - 新疆奇台县串联A级景区与农业观光点,形成"一村一特色"发展格局 [1] - 湖北利川探索茶旅融合、药旅融合及避暑康养游,构建富民产业体系 [2] - 村晚、村超、村戏等"村字号"品牌加速涌现,成为农民增收重要途径 [2]
【看见美丽中国】生态“含绿量”成发展“含金量” 看石漠化山村的绿色蜕变
央视网· 2025-08-14 16:28
海雀村历史背景 - 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性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6] - 村民居住条件恶劣,生活极端贫困,与牲畜同居一室 [6] - 曾被称为"石头村",四周山头光秃秃 [3][4] 生态治理与政策支持 -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首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7] - 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连续奋战三个冬春,种植1.3万亩华山松 [10] -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毕节所有县区纳入试点 [12] - 2018年毕节确立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动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12] 产业发展与转型 - 初期尝试种植半夏、丹参、魔芋失败,因高海拔气候不适应 [14] - 2024年起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面积扩展至1000多亩 [15][18] - 高海拔气候优势使蔬菜无需打农药,成为纯天然绿色产品 [20] - 依托万亩林海发展碳汇经济,碳票价值300多万元,户均增收1.3万元 [25] 乡村旅游与文化振兴 - 公路修通促进特产外销和游客进入 [21] - 打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大迁徙舞》表演,吸引游客 [23] - 发展27户民宿,解决30余人就业,可容纳200多人住宿 [24] 生态与经济成果 - 截至2024年森林覆盖率达77.21%,拥有1.37万亩山林 [25] - 获评"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 [25] - 村民将万亩林视为"绿色银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27]
贵州侗寨梯田民宿迎世界客
中国新闻网· 2025-08-04 01:49
旅游行业发展 - 贵州黎平县黄岗侗寨通过改造传统禾仓为民宿,打造特色旅游住宿体验,目前民宿基本满房且需求旺盛[4] - 当地推出沉浸式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包括抓稻田鱼、腌咸鸭蛋、学蜡染唱侗歌等,吸引游客长期停留[7] - 旅游业态持续丰富,新增咖啡店和旅拍店等配套服务,提升游客消费场景多样性[7] 传统文化保护与商业化 - 黄岗侗寨完整保留侗族生活方式,包括木质吊脚楼建筑群、传统农耕模式及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4] - 通过活态文化展示(如织布、对歌)和原生态景观(梯田、禾仓)形成独特旅游吸引力,海外游客占比显著[4][7] - 村内年轻群体积极参与文旅融合,白天从事农耕或导游工作,夜间组织民族表演,实现传统与现代职业结合[7] 特色住宿经济 - 废弃禾仓改造民宿成为核心卖点,500余栋禾仓中部分已转型为冬暖夏凉的特色客房,法国游客提前一年预订[4] - 民宿选址依托风水宝地概念,杉木结构兼具功能性与文化价值,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4] - 粮仓宿集模式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带动当地就业,如工作人员汤茜茜提及的国际游客管理需求[4]
十部门:推动乡村民宿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农产品销售、特色文化体验等综合业态
快讯· 2025-07-27 02:24
乡村旅游与农产品消费 - 深化游购一体 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 开展"乡村四时好风光"和"游购乡村"系列活动 [1] - 推出乡村旅游产品线路 年俗节庆活动和农特产品 带动农产品地产地销 [1] - 深入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 举办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推介活动 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1] 乡村民宿与综合业态 - 推动乡村民宿提升服务质量 开展多元业态经营 拓展农产品销售 特色文化体验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综合业态 [1] - 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和"美食名镇" 开发农事体验 手工制作和科普研学等项目 带动道地食材销售 [1] 农业文化遗产与产业发展 - 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发展 传承农耕技艺 培育打造"农遗良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