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类命运共同体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举行 郑建邦出席并致辞
新华网· 2025-09-16 13:42
论坛背景与规模 -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于9月16日在云南昆明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郑建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1] - 论坛由人民日报社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主题为"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 [1] - 来自87个国家及国际和地区组织 165家媒体和机构的200余位外方代表参会 [1] 一带一路倡议成果 -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 [1] -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 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开新的更大发展空间 [1] 媒体合作方向 - 各国媒体需深化合作 担任丝路精神践行者与弘扬者 传播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1] - 媒体应作为发展成果记录者与讲述者 深入报道一带一路生动实践 汇聚合作共赢正能量 [1] - 媒体需成为文明互鉴参与者与推动者 以优质新闻作品增进了解打破隔阂凝聚众力 巩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基 [1]
韩正会见出席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盟国家领导人
新华网· 2025-09-16 13:42
新华社南宁9月16日电(记者朱超、林凡诗)国家副主席韩正16日在广西南宁分别会见来华出席第22届 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缅甸总理纽梭、老挝国家副主席本通、柬埔寨副首相 兼内阁办公厅大臣翁赛维索、越南副总理梅文政。 会见纽梭时,韩正表示,今年是中缅建交75周年。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同敏昂莱代总统举行了富有成果 的会晤,达成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方向。中方愿同缅方落实上述重要共识,深化中缅命运共 同体建设。中方支持缅方维护国家稳定和主权独立,稳妥推进国内政治议程。希望缅方加大打击跨境犯 罪,维护好中国在缅人员、机构、项目和中缅边境安全。 纽梭表示,缅方感谢中方向缅地震灾区及时提供宝贵援助,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恪守一个中 国原则,愿同中方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同打击跨境犯罪,推进缅中命运共同体建设。 会见本通时,韩正表示,在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扎实向前推进。不久 前,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同通伦总书记、国家主席举行亲切会晤,为深化新时期中老全面战略合作 擘画蓝图。中方愿同老方共同落实高层重要共识,深化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办好明年建交65周年庆 ...
坚持以人为本是价值取向——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⑤
新华社· 2025-09-16 13:12
中国始终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坚定践行者。中国不仅倡导"以人为本",更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与国际合 作的方方面面。在国内,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之心为心",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球,中国"以天下之利为利",主张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 置,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到共建"一带一 路"帮助沿线民众改善民生、创造就业的具体实践,无不体现出中国政策紧扣人的需求、尊严与发展。 这正是"以人为本"在全球发展合作中的具体实践。 真正的"以人为本"以尊重为前提,意味着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一贯尊重文明多样性与各国自主选 择,反对强加于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 务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由各国共同分享。因此,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 种尊重差异、平等相待的原则,是对各国人民主体性的最大尊重,是"以人为本"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生动 体现。 中国倡导"以人为本",也体现在聚焦民生领 ...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主席妙语中国—东盟关系
新华社· 2025-09-16 12:19
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历程 - 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穿越时代风雨、历久弥坚 [3] - 中国在东盟对话伙伴中最早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3] - 中国-东盟合作成为区域合作中最务实、最富成果的典范 [3] 战略合作框架 - 中方支持印尼担任2023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并坚持战略自主 [4] - 中国将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并支持其共同体建设 [5] - 中国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及国际事务作用 [5] 经贸与互联互通成果 - 双方互联互通加速且经济融合持续加深 [6] - 经贸合作日益加快且人文交往更加密切 [6] - 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 [6] 双边关系定位 - 中国与东盟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并秉持互帮互助传统 [4] - 双方关系定位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5] - 中国-东盟关系超越双边范畴成为东亚繁荣稳定的基石 [6]
新华时评丨坚持以人为本是价值取向——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⑤
新华社· 2025-09-16 11:34
中国始终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坚定践行者。中国不仅倡导"以人为本",更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与国际合 作的方方面面。在国内,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之心为心",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球,中国"以天下之利为利",主张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 置,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到共建"一带一 路"帮助沿线民众改善民生、创造就业的具体实践,无不体现出中国政策紧扣人的需求、尊严与发展。 这正是"以人为本"在全球发展合作中的具体实践。 真正的"以人为本"以尊重为前提,意味着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一贯尊重文明多样性与各国自主选 择,反对强加于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 务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由各国共同分享。因此,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 种尊重差异、平等相待的原则,是对各国人民主体性的最大尊重,是"以人为本"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生动 体现。 中国倡导"以人为本",也体现在聚焦民生领 ...
国家林草局答21: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三江源年均输水量增百亿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0:35
9月1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 9月22—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浙江杭州举办,大会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这是该会议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区域举办。 在发布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请问自然保护地在支持人与生物圈计划,协同推进生 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回应表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中居首要地位,也是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保护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是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近年来,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更多优质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解决了过去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分割、野生 动物栖息地破碎等问题。通过整合120多个现有的自然保护地,设立了5个国家公园,实行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治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稳步向好。比如,三江 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30%和11%以上,近五年向下游年均输水 ...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主席妙语中国—东盟关系
新华社· 2025-09-16 10:07
习近平主席妙语 中国一东盟关系 9月17日至21日,第22届中国一东盟博 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 宁举行。习近平主席在有关中国一东盟关系 的讲话中,有很多生动妙语,给人深刻启 迪,让我们一起学习。 穿越时代风雨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友好合作穿越时代风 雨、历久弥坚。中国在东盟对话伙伴中最先 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率先同东盟 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 东盟合作在区域合作中最务实、最富有成 果。 -2025年4月15日 在马来西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国过 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东盟的好邻 居、好朋友、好伙伴。我愿重申,中方将坚 定不移以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定不 移支持东盟团结和东盟共同体建设,坚定不 移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坚定 不移支持东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 作用。 -2021年11月22日 在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我们高兴地看到,7年来,双方互联互通 不断加速,经济融合持续加深,经贸合作日 益加快,人文交往更加密切,中国一东盟关 系成为亚太区域 ...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 “丝路” 展览启幕
环球网· 2025-09-16 09:21
展览内容 - 展览将于10月1日推出 通过四大主题单元和逾200件展品再现丝路文明交融 [1] - 第一单元"瀚海西风"追溯古丝绸之路开拓者通过货物交换与信息流通构筑基础 [3] - 第二单元"星汉灿烂"展示丝织 陶瓷 漆器 金工 玻璃 珐琅等技术沿丝路传播并显现于生活万象 [3] - 第三单元"和光同尘"呈现丝路上交融的精神成果 包括图像 雕塑 音乐中的审美艺韵和经卷典籍中的哲学思辨 [3] - 第四单元"大道锦程"阐释丝路遗产如何丰富现代艺术创作并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3] 展览亮点 - 展品涵盖内地近20家文博单位及叙利亚 日本等境外文博机构珍品 后续将加入葡萄牙 法国文物打造国际大展 [5] - 聚焦丝路精神现代表达 通过常书鸿 常沙娜等学者作品展现80余年敦煌艺术守护事业 [5] - 展示谭盾复原的古丝路乐器包括凤首箜篌 五弦琵琶 反弹琵琶等 结合现代交响乐重焕丝路之音 [5] - 创新推出博物馆"夜游"活动 以剧目为文化载体结合动态演绎与静态展示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5] 博物馆定位 - 自2024年11月开放以来实现学术性 知识性 艺术性 趣味性与互动性有机融合 [7] - 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明珠和中西方文化重要纽带 [7]
专访丨全球治理倡议对当今不确定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访埃塞俄比亚智库专家巴鲁·德米西
新华网· 2025-09-16 06:09
德米西说,倡议奉行主权平等,就是主张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参与、 平等决策、平等受益。"这一愿景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中引发强烈共鸣。通过提升新兴经济体的声音,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在他看来,全球治理倡议强调遵守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的坚实保障"。这意味着各国要统一执行国 际准则,不搞双重标准,不将少数国家的所谓"规则"强加于人。 德米西表示,全球治理倡议对多边主义的承诺同样重要。全球治理体系应由所有人共同构建,治理 成果也应由所有人共享。全球治理倡议呼吁加强而非削弱诸如联合国这样的机构的作用,防止在未来危 机中出现类似不平等现象。 "与抽象的宣言不同,全球治理倡议强调的是实际成果。这种务实态度延续了中国以实现发展为导 向的主张。"德米西说,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时,中国派遣医疗团队并设立治疗中心,协助相关 国家抗击疫情。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9月16日电 专访|全球治理倡议对当今不确定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访埃塞 俄比亚智库专家巴鲁·德米西 新华社记者刘方强 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高级顾问巴鲁·德米西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今这样一个 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时代 ...
用足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功能
广西日报· 2025-09-16 02:45
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 当全球单边主义忙于筑起"高墙小院",个别国家肆意挥舞"关税大棒",中国却以更坚定的姿态、更 恢宏的气度,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面对"精准遏制",中国不退反进,主动破局,积极打造各类国际共享平台,全力释放超大规模的市 场机遇…… 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 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盛大开幕。 当人工智能成为盛会特色亮点,将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惊喜? (一) 长风浩荡,星程万里。 东博会,是广西亮丽的名片,是重要的开放平台。 "夯实提升中国—东盟开放平台,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各有侧重、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高 层对话平台以及专业合作平台,畅通'南宁渠道'。"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专门就东博会 作出重要指示,彰显深化区域合作的坚定决心。 思想指导实践,行动绘就蓝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与东盟国家领导人重要共识和对东博会、峰 会的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全力以赴推动东博会、峰会升级发展。 一路前行。各国政要高度重视、高规格出席,各方鼎力支持,各界热情参与。东博会成为达成共 识、建立机制的外交平台。 繁花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