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生物圈计划

搜索文档
中国新增两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新华网· 2025-09-28 03:11
周至生物圈保护区位于陕西省秦岭山脉南北两坡交界,面积约6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6%, 区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括秦岭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珍稀物种。 据介绍,新认定的生物圈保护区分布在21个国家,其中安哥拉、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冰岛、阿曼 和塔吉克斯坦这六国境内的生物圈保护区是首次获得认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则成为第一个全境被认定 为生物圈保护区的国家。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该计划提出设立 生物圈保护区,旨在把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民众的生活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 来,找出一条既能保护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又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华社巴黎9月27日电(记者罗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7日发布公报说,该组织新认定了26个生物 圈保护区,其中包括中国的大青山生物圈保护区和周至生物圈保护区。至此,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 的保护区总数达到785个。 大青山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中段,面积近3900平方公里,是阴山山脉生物及生态系统 多样性表现最丰富的区域。保护区拥有约1200种高等植物、300种脊椎动物和1800种节肢 ...
中国科学院:未来10年每个省区市都有至少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07:24
中国科学院:未来10年每个省区市都有至少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中新网杭州9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卫东25日下午在杭州表示,未来10年 有一个目标,希望中国的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至少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当天 在杭州闭幕,刘卫东在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媒体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他说,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主席单位,将联合其他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 起,认真落实大会审议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 行动计划(2026-2035)》(简称:杭州战略行动计划),将从加快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步伐、加强科技 对保护区管理的支撑作用、加强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力推动国际合作交流这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9月25日下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闭幕后举行新闻发布会。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刘卫东指出,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50多年来,中国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协同路径,高度重视科技在 生物圈保护区建设中的作用,这两条成功经验值得分享给国际社会 ...
焦点访谈|守护生态宝库 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未来
央视网· 2025-09-25 14:26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9月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闭幕。所谓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简单理解就是在特定的代表性区域,采用多 学科融合的方法和科学理智的行动,预防人地冲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多样性,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 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居亚洲第一。 高黎贡山,怒江与独龙江分水岭,仅占我国陆地面积0.36%左右,却分布着我国约17%的高等植物与20%的哺乳动物,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丰富 的地区之一,一座"世界级天然自然博物馆""全球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2000年,高黎贡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目前,高黎贡山已经记载高等植物及变种 7000多种,特有种380种,脊椎动物1343种,特有种56种,鸟类达796种。这还不是最终的数据,几乎每年,在高黎贡山都会有新物种被发现,茫茫大山里, 还有很多未知的自然精灵。 高黎贡山是许多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地和避难所,贡山羚牛在当地俗称"六不像",就是高黎贡山独有的物种之一。在保护区工作人员指点 下,我们的记者发现 ...
【中国新闻网】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球实施及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最重要工具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03:18
9 月 22 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开幕式上 致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9 月 22 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部分参会外宾代表合影。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记者从会上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人与生物圈计 划"(MAB),1976年设立第一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已成 为全球实施及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最重要的工具。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WCBR)则是"人与生物圈计 划"领域中地域覆盖面最广、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约10年举办一届。 为何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 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UNESCO)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9月22日在杭州开幕,这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 亚洲举办,颇受关注。 据此,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当前可理解为:一国在其主权范围内申请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特 定类型陆地、海洋或滨海生态系统代表性区域,便于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深入理解社会系统和自然 生态系 ...
专访|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日益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愿景——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阿布雷乌
新华社· 2025-09-21 08:43
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中国杭州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 划"(MAB)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在大会开幕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生物圈保护区 日益体现出"人与生物圈计划"愿景的核心:让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中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在国际社会分 享推广。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该计划提出一种新型自然保 护理念,即设立生物圈保护区,把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 保护结合起来,找出一条既能保护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又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新华社巴黎/杭州9月21日电 专访|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日益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愿景——访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阿布雷乌 "中国有34个自然保护地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网络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展现了在生物多样 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显著承诺。因此,在中国举办大会不仅是对中国成就的认可,也凸显了亚太 地区的重要性——这里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同时面临紧迫的可持续发展挑战。"阿布雷乌说。 新华社记者罗毓 纪航 被列入34个世界生 ...
新华全媒+丨总数亚洲第一!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新华网· 2025-09-17 01:30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存续时间最 长的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之一。自1973年首次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我国已建成全球实施"人与 生物圈计划"最大规模的国家网络。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胡喆、顾天成)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这些保护区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自 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地与周边社区共同发展前沿性探索和国际合作最为活跃的自然保护地。 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 肖放、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浙江省林业局局长董旭斌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大会有关情况,这是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据悉,2025年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 ...
国新办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
央广网· 2025-09-17 01:04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我国于1973年加 入该计划。 何宏平:目前,我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居亚洲首位。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介绍,本届大会是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也是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大会,将有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 何宏平:会议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 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大会还将发布《杭州宣言》。 央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记者侯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记 者从国新办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今年9月22日至25日在 浙江杭州举办。 ...
总数亚洲第一!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新华网· 2025-09-16 13:42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胡喆、顾天成)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这些保护区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自然资 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地与周边社区共同发展前沿性探索和国际合作最为活跃的自然保护地。 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有关情况,这是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存续时间最长的 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之一。自1973年首次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我国已建成全球实施"人与生物 圈计划"最大规模的国家网络。 为充分利用"人与生物圈计划"这一国际交流平台,我国于1993年成立"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截至 2025年8月,国内已有214个自然保护地(含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被批准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 络",几乎涵盖了我国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作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主席单位,中国科学院联合相关部 门,依托"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濒危物 ...
国家林草局答21: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三江源年均输水量增百亿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0:35
9月1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 9月22—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浙江杭州举办,大会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这是该会议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区域举办。 在发布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请问自然保护地在支持人与生物圈计划,协同推进生 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回应表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中居首要地位,也是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保护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是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近年来,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更多优质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解决了过去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分割、野生 动物栖息地破碎等问题。通过整合120多个现有的自然保护地,设立了5个国家公园,实行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治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稳步向好。比如,三江 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30%和11%以上,近五年向下游年均输水 ...
我国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生态环境部回应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9:17
我国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生态环境部回应 中新网9月16日电 国新办16日就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举行发 布会。 会上,有记者提问:生物多样性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议题。请问,我国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促进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战略和举措?进展如何? 对此,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介绍,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被联合国列为全球三大环境危 机之一,它的确是一个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的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作为《生 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引领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蒙框架",也就是"昆明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持续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另外,在深化国际合作方面,推动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深化"南南合 作",推动国际履约,协同应对生态环境领域的全球性挑战。 张玉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态度,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与生物圈计 划"和"昆蒙框架"的协同增效,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共建和美永续、万物共生的清 洁美丽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