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

搜索文档
双圈带动全域共进,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大众日报· 2025-06-02 01:15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山东凭借独特地理位置成为连接南北、沟通内陆与沿海的重要纽带,目标定位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1] - 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双星"崛起,形成"强省会"与"强龙头"互动格局,拓展经济发展纵深[1] - 青岛都市圈包含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四市,济南都市圈包含济南、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六市[2] 都市圈协同发展成效 - 交通方面:济南都市圈每天660趟高铁直达全国366个城市,青岛都市圈实现青岛潍坊铁路公交化运营[3] - 产业方面: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济青枣潍工业母机集群入选省级集群[3] - 服务方面:济南都市圈实现60项通办事项,青岛都市圈30余项毗邻业务无差别受理[3] 都市圈深度互融 - "济青快线"最短1小时22分连接两圈,青岛港与济南内陆港联动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4] - 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布1200项技术解决方案与场景需求清单[4] - 都市圈带动多市域县域经济协同联动,加速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4] 县域经济发展 - 广饶县橡胶轮胎产业2023年工业总产值466.7亿元(同比增长13.1%),规划产能突破2.6亿条子午胎[6] - 山东12县入选2024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梯队[6] - 县域承接都市圈产业外溢,形成跨区域协作机制如莱西-莱阳一体化平台、青岛自贸片区联动潍坊日照[7] 区域协同对接 - 临沂作为对接长三角桥头堡,拥有百万市场主体、千万人口、万亿商贸物流规模[8] - 山东出台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规划21项重点任务[8] - 济郑高铁开通促进黄河流域互联互通,山东港口在郑州兰州设内陆港[9]
更好发挥外贸外资“第一梯队”作用
人民日报· 2025-06-01 19:29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 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达到232个,遍布31个省(区、市) [1] - 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9.9万家 [1]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进出口10.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3.4%和24.5% [1] 开放型经济贡献 - 国家级经开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 [1] - 外贸外资"第一梯队"地位进一步巩固 [1] 新质生产力发展 - 形成规模庞大、分工明晰、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覆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2] - 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万亿元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等"四上"企业吸纳就业超过2400万人 [2] 区域协调发展 -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万亿元和工业生产总值3.73万亿元,分别达到东部地区的67%和74% [2] - 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园区合作共建,拓展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腹地 [2] 管理体制优化 - 约60%的国家级经开区内设机构数量不超过10个,提供全流程、高质量政务服务 [3] - 与30多个自贸试验区片区和60多家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3] 未来发展方向 - 商务部将出台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措施 [3] - 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3]
黑龙江—浙江园区合作交流会召开
搜狐财经· 2025-06-01 01:12
黑龙江与浙江园区合作交流会 - 黑龙江与浙江在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上高度互补,黑龙江承载"中华大粮仓"的生态与资源底蕴,浙江引领"数字经济"的创新活力 [1] - 两省合作响应"东北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以园区为载体推动经贸合作,黑龙江省92个开发区加速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浙江开发区以占全省7%的土地面积贡献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领跑全国 [1] 合作项目与成果 - 2024年浙江企业在黑龙江新签约项目103个,签约额244.8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8.24亿元 [1] - 浙江省开发区研究会与黑龙江省开发区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绍兴柯桥经开区与海林经开区达成共建合作 [2] - 黑龙江省浙江商会累计在黑龙江投资约3000亿元,促成农产品深加工、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 [2] 合作模式与未来方向 - 提出"飞地经济"与"反向飞地"模式,浙江企业在黑龙江建生产基地,黑龙江企业在浙江设研发中心 [3] - 未来合作可聚焦数字经济、绿色农业、冰雪经济等领域,例如黑龙江借浙江电商平台推广"黑土优品",浙江利用黑龙江冰雪资源开发文旅项目 [2] - 两地企业通过互访互学强化互动,以"以商引商"模式增强项目可行性 [2]
入选省级中心镇 临浦何以“突围”?
杭州日报· 2025-05-30 03:39
战略定位与规划 - 浙江省公布第二批55个省级中心镇名单,临浦镇作为萧山区唯一入选镇[2] - 浙江新一轮省级中心镇建设以"千万工程"为牵引,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城乡、区域、收入)[2] - 临浦镇在省发改委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中连续6年获评优秀[2] - "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成为城乡融合关键路径,中心镇承担产业承接、公共服务延伸和人口集聚功能[2] - 萧山区规划东南两翼战略布局,以临浦为南部支点打造浦阳江风情融合发展轴[3] 产业发展与空间重构 - 临浦计划2025-2027年投资70.92亿元实施21个重点项目[5] - 联东U谷一期竣工交付,入驻20余家企业,规划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5] - 柏山陈园区将集聚"高端装备+新材料"项目,建设全区首个内生裂变示范园[5] - 临浦联合浦阳、河上申报省级高新区,推动产业抱团发展[5] - 潮人汇商业综合体年均人流量95万人次,服务行业涵盖35个门类[7] 人才生态与公共服务 - 推出蓝领公寓项目,配套人才社区稳定技术工人团队[6] - 临浦体育馆亚运后每日免费开放4小时,潮人汇设立青年π空间[6] - 启动"临未来"合伙人计划招募百名青年,发放慢生活体验券[6] - 政务服务中心月均服务2万人次,可办理388项审批事项[8] - 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覆盖4个镇街,年门诊量超70万人次[8] 乡村振兴与区域联动 - 横一村通过"农业+"模式打造田园综合体,形成"柿文化"清廉品牌[3] - 规划以横一村为核心联动横二村、浦南村构建"横山共富带"[3] - 萧山政协建议以"柿"为媒推进农文旅融合,实现片区组团发展[3]
相得益彰,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高质量发展故事汇·第7期)
人民日报· 2025-05-29 22:21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 [6] - 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致相当(均等化),同时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 [6] -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2024年深汕特别合作区GDP从2018年38.95亿元增长至242.15亿元 [8][20][21] 产业协同发展案例 - 深汕特别合作区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黄金走廊",聚集比亚迪等近30家上下游企业,2024年出口新能源汽车超5万辆 [20] - 中国联通中卫云数据中心利用宁夏地理和能源优势,为东部企业提供算力支持,实现跨区域数据协同处理 [21][22] - 雄安新区2023年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104家,北京来源企业4000余家落户,疏解人员子女入学人数同比增加89.5% [14][15] 生态保护协同机制 - 安徽马鞍山与江苏南京、镇江协同实施《长江江豚保护决定》,开展联合执法27次,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制度 [17][18] - 长江经济带发展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西部地区形成大保护格局,东部地区强化江河湖泊治理 [7] - 京津冀通过"一卡通"实现1.17亿居民跨省就医购药、交通出行等服务共享 [15]
高质量发展故事汇 | 侯永志: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人民网· 2025-05-29 07:30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区资源和发展都有差别,统筹区域发展就不能搞"平均主义",要让 各地唱好"特色戏"。 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各地区共同富裕。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谋篇布局下,如何 通过实施区域战略,激发出各地建设发展的更高效率和更大潜能,释放区域发展活力?我们从四对关系 中寻找答案。 第一对关系,中央与地方如何共绘蓝图? 任何一个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最终书写的都是具体的民生冷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央和地方 政府共同的责任,中央定向,地方跟上,步调一致才能更好实现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单个区域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握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承接重大区域战略的同时,打 破"一亩三分地"意识,强化"全国一盘棋"思想,找准本地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重大区域战略中的 定位和使命,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各大区域齐头并进,才能让区域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协 调,让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更广阔、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 第二对关系,区域与区域怎样打破边界? 洞悉全局,才能精准落子。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区域协调发展的答案,就在"全国一盘棋"的 系统思维中。 区域,是国家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经济活 ...
一见·从习主席致信的博览会,透视中国经济的共赢与共进
人民日报· 2025-05-26 07:46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 西博会已连续举办25年,累计吸引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会1210余次,6.8万家企业、58万人次参会参展,签订投资合作项目1.3万余个 [4] - 本届西博会以"深化改革增动能扩大开放促发展"为主题,邀请匈牙利、老挝担任主宾国,吸引62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7个省(区、市)的3000余家企业参展 [6] 中国西部发展潜力 -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区市,占全国国土面积七成多,总人口占全国近三成,是我国重要战略腹地和生态安全屏障 [4]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在西部交汇 [4]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西部地区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5] 西部开放与投资机遇 - 西部地区自古是东西方贸易枢纽,现着力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 [8] -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推进,展现西部发展活力 [9] - 西博会为世界各国分享中国西部发展机遇提供了有效平台 [6]
先见之明与自知之明(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5-22 22:02
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案例 - 杭州从"风景天堂"转向"高科技天堂",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科技型初创企业崭露头角 [1] - 贵州锦屏县从木头经济转型为林下经济和鹅毛产业,全球10%的羽毛球产自该地 [1] - 上海通过"聚焦张江"战略实现从农田到科学城的转变 [1] - 福建三明市坚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 [1] 区域经济成功路径 - 江西玉山县利用青石板资源发展台球桌产业,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黑龙江黑河市利用寒冷气候发展寒区试车产业,占据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 [2] - 浙江桐乡市不产羊毛但成为全国羊毛衫集散地,占70%批发份额 [2] - 安徽芜湖市布局低空经济细分领域,"小飞机看芜湖"成为城市新名片 [2] 失败案例警示 - 部分地区盲目跟风建设文创基地导致空壳园区 [3] - 财政基础薄弱地区盲目上马项目形成半拉子工程 [3] 发展战略方法论 - 先见之明需把握全球科技浪潮等趋势 [1] - 自知之明需立足资源禀赋开展可行性研究 [2] - 成功案例均体现差异化竞争和细分市场突破 [2][3]
“黄金三角”出圈记①丨郑开共融20年 “同城化CP”的破界之路
河南日报· 2025-05-21 23:33
郑州都市圈与郑开同城化战略 - 郑州都市圈是全国第10个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都市圈,定位为中部崛起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载体 [1] - 郑开同城化是中央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决策,2020年1月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 [2] - 郑开两市GDP从2005年2067.6亿元增至2024年17293.2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9.5%提升至27.2% [6][17] 产业协同发展 - 郑开汽车产业带集聚比亚迪、宇通、上汽、奇瑞等10余家车企及数百家零部件企业,覆盖全省90%以上车型 [12] - 2024年河南整车产量突破140万辆,主要产能集中于郑开产业带 [12] - 形成"研发在郑州、制造在开封"的协作模式,如贝威科技与郑州医疗机构共建实验室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3] 交通与公共服务一体化 - 郑开城际铁路全线贯通后郑州东站至开封站最快25分钟,形成"郑州半小时生活圈" [8] - 两地建成10余条交通通道,包括郑开大道、连霍高速等综合路网 [9] - 实现105项政务服务"双城通办",社保、医保等公共服务互认互通 [11] 创新与生态协同 - 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氢能走廊,推动中原龙子湖智慧岛与开封智慧岛联动 [14] - 建成88公里沿黄生态廊道,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惠及400多万人 [11] - "哈郑兰创"平台实现秸秆基生物炭技术转化,延续哈工大与兰考历史合作 [14] 文旅融合与空间规划 - 郑汴沿黄国际旅游带串联戏剧幻城、清明上河园等20+文旅项目 [15] - 中牟新区作为省级新区计划投资690亿元,谋划390个项目加速同城化 [6] - 开封规划北部运粮河、南部尉氏、东部兰考三大同城先行示范区 [6]
南京、济南弱省会何解?东部首位度:从“一城独大”到多中心开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3:16
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分析 - 2024年27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数据显示,东部省会普遍低于中西部,海口以31.13%占比领跑东部,济南(13.72%)、南京(13.50%)垫底 [1][4][5] - 银川(53.42%)、长春(53.14%)、西宁(47.13%)位列全国前三,西安(37.47%)、成都(36.34%)等中西部省会首位度显著高于东部 [4] - 东部省会首位度呈现三梯队:海口>30%,福州(24.65%)/杭州(24.25%)/广州(21.91%)在20-30%区间,石家庄(17.26%)/济南/南京在10-20%区间 [5] 多中心城市格局形成 - 东部省份普遍呈现"双子星"或"多中心"模式,如广州(22.47%)—深圳(26.70%)、南京(14.26%)—苏州(18.42%)、济南(13.17%)—青岛(17.35%) [6][7] - 长三角形成多极体系:上海(12735.06亿元)牵引,南京—苏州、杭州(5715亿元)—宁波(4420.5亿元)形成千亿级差距的次级中心 [7] - 京津冀区域唐山(19.17%)GDP首破万亿,与石家庄(18.44%)形成双核,承接京津产业项目948个总投资6065.92亿元 [7]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浙江推进杭州(人工智能高地)—宁波(港口航运)双城记,支持温州打造"第三极" [8][9] - 广东差异化定位广州(制造业/科创中心)与深圳(金融/创新之城),深圳将建设国家超算中心二期、大湾区债券平台 [9] - 山东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推动烟台—大连联动;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工程,建设15个产业转移平台 [10][11] 城市竞争新趋势 - 东部省份从"强省会"转向多中心协同,通过产业差异化定位(如杭州AIvs宁波港口)实现要素优化配置 [8][9] - 省际协同机制创新成为重点,如山东探索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广东建立深汕/广清等特别合作区 [10][11] - 技术要素重塑竞争格局,未来多极平衡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