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五育并举
icon
搜索文档
“十四五”时期教育领域各项目标任务全面高质量完成
央视网· 2025-09-25 00:09
"十四五"时期,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取得新突破。中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学前 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今年学前一年免费政策已惠及1200多万儿童,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义务教育基 本均衡。大力推进县中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 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十四五"时期,教育服务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职业教 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推进人才供需适配改革,教育部定期更新发布急需 学科专业清单,2023年以来,学科专业点调整比例超过20%。高校在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 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持续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经济保持韧性 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3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 绍,"十四五"规划所确立的教育领域各项目标任务已全面高质量完成。 "十四五"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新突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已经形成。持续推进大 中小学一体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 ...
“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取得新突破
中国青年报· 2025-09-24 07:46
今天(9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 进鹏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和几项新的突破。 怀进鹏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两小时,各地普 遍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使"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逐步成为现实。同时,大力推进校家社"教联体"建 设,建设协同育人良好生态环境。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介绍,"十四五"时期,教育部着力强化五育并举的各项举措,着 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方面,改变了以升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配合中考改革进行探索,淡化竞争、减少焦虑, 高考综合改革也在各地全面实施。 高等教育方面,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研究生可以用专利、产品设计、方案设计等创新性成果申请 获得学位,历史性突破了学位授予中的"唯学位论文"限制。同时,我国还推进了人才供需适配改革,现 在每年更新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并适时发布微专业、微学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另外,我国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上取得新突破。怀进鹏介绍,我国 ...
“十四五”教育领域各项目标任务全面高质量完成
央视网· 2025-09-23 14:58
0:00/2:2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9月23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 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规划所确立的教育领域各项目标任务已全面高质量完成。 "十四五"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新突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已经形成。持续推 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坚持"健康第一",全面 落实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各地普遍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逐步成为 现实。 "十四五"时期,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取得新突破。中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今年学前一年免费政策已惠及1200多万儿童,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义务教 育基本均衡。大力推进县中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 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十四五"时期,教育服务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职 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推进人才供需适配改革,教育部定期更新发布 急需学科专业清单,2023年以来, ...
奋力推动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北京晚报· 2025-09-10 06:12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北京育才学校新址投入使用 可容纳114个教学班及4300名学生[2] -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于秋季学期正式投用 配备教师工作室、智慧教室、食堂及宿舍等设施[3] - 海淀区红英阳光幼儿园形成托幼一体化办园模式 配备儿童户外活动区、保健室及托育班[1] 教育体系创新发展 - 北京中关村学院与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产学研创投"一体化创新生态体系[2] - 开展"AI+"课程创新 丰富科技赋能教育应用场景[4] -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优化调整学科设置[4] 教育质量提升措施 - 要求提高科学保教水平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1] - 强化食堂安全管理 打造可追溯管控体系确保校园餐安全优质[2] -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 打造首都特色"大思政课"品牌[3]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4] -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合力营造良好成长环境[1] - 要求相关部门主动对接优化公共配套服务[3]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瞄准人工智能发展前沿 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2] -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成果[4] - 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2][4]
以红色教育为核心、艺术体验为载体 “九色鹿”暑托服务护航童年梦想
镇江日报· 2025-08-26 23:37
核心观点 - 镇江高新区蒋乔街道九华山庄社区通过"九色鹿"公益暑托班有效解决双职工及新就业新业态家庭儿童看护难题 为期4周的服务覆盖40余名儿童 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结合非遗传承与科技实践 构建多方协同的社区服务模式 [1][2][4] 课程体系设计 - 创新"九色课程"体系 涵盖红色铸魂 非遗传承 科技实践 安全自护及心灵关爱五大领域 [2] - 红色教育采用AI"红星课堂"与沉浸式"时空对话"形式 结业誓言"为中华崛起读书"强化家国情怀 [2] - 非遗课程包含制香囊 染青蓝 绘脸谱及琵琶表演《采莲调》 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授技能 [2] - 科技实践设置"AI见未来""星际火箭"项目 安全课程通过"禁毒""反诈"实景演练开展 [2] 运营模式创新 - 采用"社区搭台 多方唱戏 家校共育"模式 整合团市委 未成年人保护站 青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资源 [1][3] - 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人力支持 爱心企业捐赠物资保障 家长深度参与形成合力 [3] - 实践"玩中学 做中悟"理念 教授自制地震报警器与废旧材料环保时装秀等实用技能 [3] 社区治理成效 - 服务精准回应民生需求 实现"托得住 管得好 育得优"承诺 破解家庭看护难题 [1][4] - 以红色教育为核心载体 深植"强国复兴有我"信念 助力儿童成长发展 [4] - 计划持续扩大服务覆盖半径 构建高效多方协同机制 打造可复制社区服务样板 [4]
让假期更有趣,孩子有所得(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12 22:29
高校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 - 高校博物馆和艺术馆等沉睡资源被进一步开发利用 拓展五育并举新路径[1] - 北京市22所高校开放43个校内博物馆 湖南省长沙市341所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1] - 校园游泳馆和健身房等文体资产为孩子们提供强健体魄的更多选择[1]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 采用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方式开设绘画音乐舞蹈等多门类艺术课程[1] - 构建体系化多元化线上课程 汇聚优质师资满足孩子兴趣与好奇[1] -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不局限于开门迎客[1] 暑期教育新模式 - 社会力量为孩子搭建知识与趣味桥梁 通过实践促进成长[1] - 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足不出户收获满满[1] - 教育资源开放使孩子们获得触摸文脉和强健体魄的双重体验[1]
铁岭:补短板强基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辽宁日报· 2025-08-05 01:06
教育质量提升举措 - 成立示范高中联盟和一般高中联盟开展普通高中课堂视导评估 [1] - 实行银州区和清河区中考互通并推进开原市和清河区教育一体化 [1] - 通过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1] 五育并举实施成果 - 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1] - 开原市民主教育集团连续两年主办观摩会向省内外展示高质量发展成果 [1] - 县域学校向500多名教育专家展示五育并举成果获评高质量办学治校案例 [1] 教师队伍建设 - 实施"三名"工程累计培训名校长82名、名教师1885名 [2] - 5年来补充新任教师2289人遴选教师63名 [2] - 通过交流轮岗方式调动教师和校长3007名 [2]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 5年内为24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和15所高中改善办学条件 [2] - 新改扩建幼儿园75所增加优质普惠学位1.1万余个 [2]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3%并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教育工程 [2] 教育改革成效 - 开展集中式数字化"阳光分班"全面启动"入学一件事"服务 [2] - "双减"改革成绩斐然经验做法多次在全省交流 [2] - 建成4所"数字校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2]
金榜题名时 恒昌公益“大学圆梦金”助力30位寒门学子扬帆起航
财富在线· 2025-07-30 09:39
项目成果 - 2025年高考季40位受助学子中30人圆梦大学 本科上线率达75% [1] - 山东省成武县第二中学受助学生本科上线率70%(14/20) 其中3人超特控线521分 2人突破600分 最高分655分(体育类)[5] - 杭州富阳区新登中学受助学生本科上线率80%(16/20) 其中5人超浙江省特控线592分 3人突破600分 最高分617分 [5] - 本科上线率显著高于地区平均水平(成武县2024年本科录取率39% 浙江省2024年本科录取率41.8%)[5] 项目运营模式 - 采用"云杉校园+精准滴灌"模式 从经济资助延伸至精神激励与人生发展长效赋能 [5] - 2024年9月向山东成武县第二中学50名学子捐赠50,000元"大学圆梦金" [4] - 2024年12月向杭州富阳区新登中学60名学子捐赠60,000元"大学圆梦金"及暖冬物资 [4] - 项目注重"五育并举" 30名本科上线学子中艺术生/特长生占比达27%(8人) [7] 典型案例 - 山东成武县学生阿轩以体育综合分655分考入山东大学 位列全省第71名 [1][6][7] - 其他成功案例包括:小月考入河南大学音乐表演系 小涵考入山东科技大学 小林考入浙江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 小艺考入浙江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 [7] 战略规划 - 从"平等教育"向"优质教育"战略跃升 通过纵向深化与精准滴灌突破地域及家庭限制 [1] - 已累计在9省揭牌9所"云杉校园" 配套建设图书室5间 音乐教室7间 美术室1间 篮球场1个 智慧教室1间 足球队1支 惠及超7,000名学子 [8] - 未来将继续深化精准滴灌机制 拓展云杉校园覆盖范围 重点资助准大学生并捐助数码产品等学习物资 [8]
让学校“好玩”,让学生“好学”(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7-22 21:51
教育理念与实践 - 杨昌盛校长在新州二小推行"让学生喜欢上学"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和举办多样化活动如烹饪大赛,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1] - 学校倡导课间活动,2000多名学生中仅10多人戴眼镜,超重学生很少,体现身体素质优势 [2] - 新州二小连续9年在黔东南州教学质量监测中排名前列,最近两年位居第一,数学平均分比全县第二名高十几分,证明玩学结合的有效性 [2] 教育模式创新 - 上海中小学与体校、体育场馆合作打造"15分钟运动圈",浙江桐乡引入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郑州开展种植烹饪实践,体现教育形式多元化 [3] - 新州二小在经费紧张情况下,通过众筹几百个轮胎和家长参与制作运动器材,实现场地高效利用 [3] - 教育创新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拓展社会"大课堂" [4] 教育发展方向 - 五育并举是教育必答题,需要根据不同学段设计教学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4] - 学校应成为培养多样性的成长园地,而非单纯备考空间,通过减少压抑天性和增加活动空间促进学生发展 [4] - 教育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实现像小树苗一样的茁壮成长 [4]
家校协同发力 共推体育“2小时”政策落实
新华日报· 2025-07-17 20:20
教育政策演变 -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强调"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习惯养成 [1] - 政策演变从2007年"每天锻炼1小时"到2020年"校内、校外各1小时",再到2024年"不低于2小时"的总时长要求,体现持续优化 [2] - 新政策通过"综合"概念提升可操作性,解决寄宿生等特殊群体落实难题 [2] 学校实施路径 - 学校作为主阵地需以"贯通性"理念落实政策,涵盖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竞赛及家庭体育作业等多形式 [3] - 部分学校已调整大课间安排:频次从每天1次增至2次,时长从30分钟延长至40-60分钟 [3] - 贯彻"教会、勤练、常赛"理念形成教学闭环,三者相互促进并有助于提升体育中考成绩 [4] 家庭协同机制 - 家长需从监督者转变为运动同行者,通过陪伴打破屏幕依赖并培养孩子运动习惯 [6] - 有效指导取决于家长意愿与能力,需掌握个性化定制技能并充实体育知识储备 [6] - 家庭体育作业成为校内外联动的重要载体,强化校内所学体育技能 [3][6] 政策战略意义 - "2小时"政策是建设健康中国和深化"五育并举"方针的关键举措 [7] - 要求构建家校协同体系:学校主导"教-练-赛"一体化,家庭营造"亲子共练"环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