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生物制药(SBHMY)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生物制药 2024H1 业绩点评:业绩超预期,创新转型步入新阶段
国泰君安· 2024-08-15 14:3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中国生物制药的投资评级为"增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业绩超预期,创新产品收入占比攀升,转型步入新阶段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表现 - 公司2023年实现收入158.7亿元(同比+11.1%),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139.7%),经调整Non-HKFRS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14.0%),业绩呈稳健增长趋势 [5] 创新产品收入 - 2024H1公司创新产品(包括创新药及生物类似药)实现收入61.3亿元(同比+14.8%),占收入比重为38.6%(同比+1.2 PCTs);新产品(五年内上市产品)实现收入60.3亿元(同比+39.6%),占收入比重为38.0%(同比+7.7 PCTs) [5] 研发进展 - 公司自研与BD双轮驱动,PD-L1单抗、ALK/ROS1/MET抑制剂、ALK抑制剂、利拉鲁肽新晋获批上市;多款重磅产品已处于临床后期或NDA阶段,有望陆续获批上市 [5] 运营效率 - 公司2024H1毛利率为82.1%,同比+0.3 PCTs;销售管理费用率为43.1%,同比-0.5 PCTs;研发费用率为16.2%,同比-0.1 PCTs [5] 市场数据 - 52周内股价区间(港元)为2.34-3.88,当前股本(百万股)为18,791,当前市值(百万港元)为59,944 [6]
中国生物制药:2024上半年业绩稳定增长,创新转型持续提速
天风证券· 2024-08-15 13:3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公司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上半年业绩稳定增长,创新转型持续提速[1]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58.7亿元,同比增长11.1%;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增长139.7%,主要系上半年出售正大青岛产生的收益所致;经调整Non-HKFRS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14.0%[2] - 公司创新产品及仿制药均体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创新药(自研)板块、创新药(license-in)板块及仿制药板块均有良好表现[7] - 鉴于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取得的成绩,维持2024-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及经调整Non-HKFRS归母净利润预测,即2024-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98.39/336.92/379.42亿元,经调整Non-HKFRS归母净利润为29.75/33.80/38.81亿元,维持"买入"评级[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创新产品(业绩)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创新产品实现收入61.3亿元,同比增长14.8%,收入占比提升至38.6%,增长1.2个百分点;5年内新上市品种收入60.3亿元,同比增长39.6%,收入占比提升至38.0%。以艾贝格司亭α、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为代表的产品成为公司2024年上半年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公司创新转型已见成效[3] 创新产品(在研管线) - 截至2024年6月,公司2024年已获批4款新品种:安奈克替尼(ROS1/ALK/c-Met)、依奉阿克(ALK)、贝莫苏拜单抗(PD-L1)及利拉鲁肽。D-1553(KRAS G12C)、TQB3616(CDK246)、帕妥珠单抗、TQB5015(JAK/ROCK)、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等品种有望于2025年上市。考虑到公司自研创新药开始陆续上市,公司后续创新转型有望维持强劲态势[4] 仿制药板块 - 公司2024年上半年仿制药实现收入97.4亿元,同比增长9%。截至第九批集采,公司年收入5亿以上仿制药均已纳入集采范围,后续利马前素片、依莫维斯等首仿/独仿品种仍能为公司仿制药板块提供增量;考虑到公司在仿制药领域拥有成熟的商业化团队,预计仿制药板块有望重新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稳定动力[5] FS222数据亮眼,海外并购战略有望进入收获期 - 公司于2024年ASCO大会公布其海外子公司F-STAR的CD137/PD-L1双抗FS222的Ⅰ期临床数据。在19例既往接受过PD-1抗体治疗的转移性/晚期皮肤黑色素瘤患者中,ORR为47.4%,DCR为68.4%。考虑到FS222良好临床潜力及海外黑色素瘤广阔市场,FS222后续有望为公司带来可观收入,公司海外收购战略有望逐渐进入"开花结果"阶段[6]
中国生物制药:1H24符合预期,未来三年业绩将重回高增长区间,重申买入
交银国际证券· 2024-08-15 05:3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中国生物制药的投资评级为买入 [2][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药新产品和生物类似药组合的快速上量,加上2025年再上市至少6款产品,有望驱动公司未来三年内收入维持双位数增速 [3] - 多项降本增效努力下,中国生物制药的利润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3] - 中国生物制药1H24收入和经调整净利润分别增长11%/14%,符合预期,业绩亮点包括新产品放量迅速、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4] - 公司指引未来三年收入增速回升至双位数,创新药收入占比到2026年升至50% [4] 财务数据总结 - 中国生物制药2024-26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30亿/36亿/40亿元 [5] - 2024-26年营业收入预测分别为29,295/33,417/37,804百万元,毛利率维持在81.3%-81.7% [6][7] - 2024-26年研发费用率为17.7%-18.2%,销售及管理费用率为40.9%-41.7% [7] - 2024-26年经调整归母净利率为10.3%-10.7% [7] - 公司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2024-26年ROE为10.9%、7.4%、7.6% [26] - 公司维持较低的净负债水平,2024年末为净现金状态 [26]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销售再创新高,降本增效有望加速释放
浦银国际证券· 2024-08-14 07:0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上调目标价至5.5港元 [14]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业绩表现 - 1H24收入略好于预期,经调整净利润好于预期 [4] - 创新药销售创新高,主要受益于2023年获批品种 [4] - 维持2024年收入利润双位数同比增速指引,近年降本增效措施有望加速释放成果 [4] 未来发展 - 全年创新药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20亿元,创新药占总收入比例有望达到40%以上 [4] - 2025年公司预计将有5个创新药获批,创新药收入有望达到总收入45%左右 [4] - 受益于集中采购度提高及生产设施利用率提高,公司生产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4] - 随着降本增效工作持续推进,研发、销售行政费用率有望进一步降低 [4] 财务数据总结 - 2024-2026年营业收入预计将保持12%-13%的增长 [15] -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将保持15%-16%的增长 [15] - 2024-2026年毛利率预计将提升至82.3%-83.2% [18] - 2024-2026年研发费用率预计将维持在16.0%-16.1% [18] - 2024-2026年销售费用率预计将维持在35.8%-36.3% [18] - 2024-2026年管理费用率预计将下降至6.1%-6.5% [18]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13 08:31
财务业绩 - 收入同比增长11.1%,达到人民币158.7亿元[4] - 本期间盈利同比增长70.7%,达到人民币46.1亿元[5] - 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同比增长139.7%,达到人民币30.2亿元[5] - 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0%,达到人民币15.4亿元[6] - 每股基本盈利(基于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计算)同比增长15.0%,达到人民币8.34分[7] - 集团录得收入约人民币1,587,44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1.1%[56] - 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约人民币301,716万元,较去年增加约139.7%[56] - 基于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计算之每股基本盈利约人民币16.39分,较去年增加约141.7%[56] - 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约人民币153,53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4.0%[68] - 基于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计算的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8.34分,较去年增长15.0%[7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入为158.7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1%[113] - 毛利为130.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5%[114] - 持续经营业务的除税前利润为36.1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3%[116] - 已终止经营业务的利润为16.07亿人民币[117]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1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9.6%[118] - 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16.39分,同比增长141.6%[120] 创新发展 - 创新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4.8%,占收入38.6%[8] - 新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9.6%,占收入38.0%[9] - 集团有43个肿瘤领域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3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36] - D-1553(KRAS G12C抑制剂)于2023年12月向CDE递交上市申请,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37] - TQB3616(CDK2/4/6抑制剂)于2024年7月向CDE递交上市申请,用于HR+/HER2-乳腺癌治疗[38] - FS222(CD137激动剂╱PD-L1抑制剂)在临床I期试验中展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39] - 集团有6个肝病领域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及以上开发阶段[41] - 拉尼蓝诺(泛PPAR激动剂)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III期的MASH口服药物[42][43] - TQA2225是一款全人源长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融合蛋白,正在中国开展II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MASH,具有良好的安全性[44] - 公司呼吸领域有8个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及以上开发阶段,未来3年预计有12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47] - TDI01是一款高选择性的ROCK2抑制剂,正处于临床II期开发中,有成为重磅药物的潜力[48] - TQC2731是最快进入II期临床试验的国产TSLP单抗,可覆盖更广泛的重度哮喘患者[49] - TCR1672是第二代高选择性P2X3受体拮抗剂,有望成为中国前三个获批上市的P2X3受体拮抗剂[50] - TQC3721是中国研发进度最快的国产PDE3/4双重抑制剂,正在开展II期临床试验[51] - 聚焦创新发展,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国际化布局,预计到2026年已上市创新产品将达25个[106-109] 产品获批 - 安洛晴(枸橼酸依奉阿克胶囊)于2024年6月获得NMPA上市批准,用于未经过ALK抑制剂治疗的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34] - 安倍斯(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得利妥(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和赛妥(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于2023年2月、2023年5月和2023年7月获得NMPA上市批准[35] - 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已获批3个适应症,并获得多个权威指南推荐[40] - 天晴速畅是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布地奈德雾化剂型仿制药,打破了国内市场长期被原研垄断的局面[45] - 天韵是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注射用多粘菌素E甲磺酸钠,已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46] - 澤普思/得百安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凝胶贴膏,连续多年蟬联外用镇痛市场份额第一位[53] 荣誉与认可 - 本公司获选为恒生综合行业指数–消费品制造业和恒生综合小市值指数成份股[22] - 正大天晴的小剂量注射剂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出全国首张新版GMP证书[23] - 本公司获纳入为MSCI全球标准指数之中国指数成份股[24] - 本公司连续三年荣登《福布斯亚洲》「亚太最佳公司50强」[24] - 本公司获选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24] - 本公司获选成为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24] - 本公司获选成为恒生沪深港通生物科技50指数成份股[24] - 本公司连续六年荣登美国杂志《制药经理人》发布的「全球制药企业Top 50」[25] - 获得多项国
中国生物制药:短期业绩增速复苏确定性强,创新产品密集上市中,重申买入
交银国际证券· 2024-07-11 13:01
报告评级和核心观点 - 报告给予中国生物制药(1177 HK)买入评级,目标价4.80港元,对应2025年25倍PE和2024-2026年1.4倍PEG [4][11] - 核心观点是公司1H24业绩增速复苏确定性高,预计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均在10%以上,主要得益于肿瘤领域新产品销售持续放量,以及外科领域核心品种持续强劲增长 [8] - 公司维持全年达成5个BD交易的指引,倾向于中后期/近商业化品种,全年派息率在30%以上,回购将在中报披露后继续 [8] 主要品种表现 - 成熟品种方面,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得益于零售端发力,全年有望录得20%销售增长;安罗替尼近期获批一线SCLC适应症,销售有望稳健增长,峰值销售有望超过60亿 [9] - 新品种方面,生物类似药表现强势,贝伐珠、利妥昔、曲妥珠等关键产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三代升白药艾贝格司亭α纳入医保后快速放量 [9] - 公司预计全年创新药对总收入贡献有望达43%,但研发费用率将大致持平 [9] 未来发展前景 - 公司2025年有望上市多个新产品,如CDK2/4/6、KRAS G12C、雷莫芦、帕妥珠等,同时PD-(L)1+安罗替尼组合有更多适应症将在2024-25年递交上市申请,持续巩固实体瘤领域领先地位 [9] - 肝病领域的PPAR和FGF21,呼吸领域的ROCK2有望从2025年底起相继取得注册性/重要PoC研究结果 [9] - 海外方面,公司正重点推进CDK2/4/6、双抗FS222的开发和授权工作 [9] 财务预测 - 公司2024-2026年收入和净利润预测分别为29,395/33,831/38,671百万元人民币和2,844/3,400/3,935百万元人民币 [12][13] - 毛利率维持在81.3%-81.7%的高水平,净利率在9.7%-10.2%之间 [24] - 公司资产负债表保持健康,2024年底净现金状态 [21]
中国生物制药:传统Big Pharma铅华洗尽,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新一轮成长
长江证券· 2024-07-11 02:0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给予"买入"评级 [13] 报告的核心观点 传统 Pharma 步入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新征程 - 公司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在多个疾病领域形成特色或优势的业务布局 [10] - 公司加速创新驱动成长,确定全新战略发展目标,优化业务结构,强化集团化管理 [10] - 创新产品收入占比逐年提升,2023年达到38% [83][84][85][86][87][88] 推进组织整合,业务持续优化 - 公司提出"组织整合、全面创新、国际化、数字化"四大发展战略 [52] - 通过出售低利润率或非核心业务,进一步实现核心治疗领域的聚焦 [62][63][64][65][66][67][68] 强势销售特质,未来放量保障 - 公司拥有国内最为庞大的销售团队,覆盖全国医院、医疗机构、诊所和药店 [96][97][98][102][103][104][105][106][107][108] - 公司销售人员单产保持行业领先水平,为未来创新产品放量提供有力保障 [102][103][104] 存量业务保持稳定,生物类似物贡献新增长 - 公司核心制剂品种大都已被纳入集采,对公司业绩影响可控 [114][115][116][117] - 生物类似物作为更高端的生物药仿制药,公司布局丰富,研发进度领先,有望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122][123][124][125][126][127][128][131] 创新研发体系健全,四大业务板块并进 - 公司通过自研、BD或投资并购等方式,在肿瘤、肝病、呼吸和外科/镇痛四大业务线构建起特色又差异化的管线和技术布局 [132][133][134][135][136][137] 肿瘤:单品巩固,新品放量,平台赋能 - 安罗替尼凭借"PD-1/L1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治疗组合推向前线,有望破百亿 [138][139][140][141][151][152] - 亿立舒作为首个三代长效升白药,有望重塑国内G-CSF药物市场格局 [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 - 公司引进F-star双抗平台,面向PD-(L)1耐药或低响应肿瘤患者群体 [190][191][192][195][196] 肝病:突围NASH赛道,持续龙头地位 - 公司布局多个潜力靶点,其中拉尼兰诺具备口服BIC潜力 [220][221][222][223][224][225][226][227] 呼吸:四大潜力靶点,构建全球竞争优势 - 公司针对PDE3/4、TSLP、ROCK2、P2X3等五大潜力靶点进行全方位布局 [229][230][232][233][234][235][236][240][247][248][249][250][251][252][257][258][259][260][261][262] 外科/镇痛:平台迭代升级,打造透皮领军地位 - 公司通过技术平台迭代和改良型新药,在透皮制剂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 风险提示 1. 制剂集采降价风险 [379] 2. 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380] 3. 新药研发失败风险 [381] 4. 盈利预测假设不成立或不及预期 [382][383][384][385]
生物制药20240628
中国银行· 2024-07-02 12:46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公司创新药进入收获期 - 公司今年已获批5个大品种,创新药收入有望超过100亿元,在行业内名列前茅 [1][2][3] - 公司在全球医药经理人排名、研发储备等方面也有较好表现 [3] - 公司今年研发投入达47亿元,占收入17%,在行业内排第三 [3] 公司产品销售情况 - 公司主要品种如二代AUK、PDR1等增长较快,有望实现双位数增长 [4][5] - 公司还有多个生物类药品如阿富汗、伊维莫斯等有望实现过亿销售 [4][5] - 公司今年还有10多亿元的特殊盈利,净现金达120多亿元 [4][5] 公司海外业务进展 - 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海外业务,有望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首个亿元级别的对外许可 [5][29] - 公司还有两个生物类药品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获得较大的里程碑收入 [5] 公司未来新品上市计划 - 公司未来每年有望新上市3个左右创新药,加上生物类药品,确保未来几年业绩增长 [7][8][9] - 公司还有多个创新药品种如KRAS抑制剂、CDK246等有望在未来2-3年内获批上市 [7][11][12]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提问内容** 公司二代AUK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销售峰值预测是多少?[23] **回答内容** 公司预计二代AUK加上PDR1两个产品的销售峰值可达到10-15亿元,占飞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的8%左右。公司认为二代AUK相比三代产品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更有优势,加上公司强大的销售渠道,未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24] 问题2 **提问内容** 公司未来在海外业务方面有哪些计划和预期?[25] **回答内容** 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海外业务,有望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首个亿元级别的对外许可。此外,公司还有两个生物类药品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获得较大的里程碑收入。公司还在积极布局一些有差异化优势的创新管线,如呼吸领域、肿瘤领域等,未来也有望通过这些产品拓展海外市场。[26][29] 问题3 **提问内容** 公司各项费用率的趋势如何,是否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35] **回答内容** 公司研发费用率从2019年的9.9%提升到去年的17%,主要是为了解决早期创新药临床经费不足的问题,以及推动双抗、生物类药品在海外的临床进展。未来公司希望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1个百分点的生产成本、行政费用和销售费用,为研发投入提供更多资金支持。[36]
生物制药20240630
中国银行· 2024-07-01 01:11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 公司进入创新转型收获期,2023年创新药收入有望超过100亿元 [1][2][3] - 公司今年有5个大品种获批上市,未来每年有望上市3个以上创新药和1-2个生物类似药 [2][6][7] - 公司在肿瘤、肝病、呼吸和外科疼痛等领域布局了多个创新产品管线,部分产品已进入关键临床试验阶段 [9][10][11][13][14][15][18][19] - 公司生物类药物业务发展迅速,已有多个品种上市,未来产能和成本优势明显 [31][32] - 公司加快国际化进程,正在与跨国公司洽谈多个产品的海外授权合作 [27][28][37]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提问** 询问AUK二代产品的市场前景和销售预测 [24] **回答** - AUK二代产品与PD-1联用在一线小细胞肺癌获批,预计峰值销售可达10-15亿元 [25] - 与三代产品相比,AUK二代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有望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25][26] 问题2 **提问** 询问公司未来在国际化方面的发展计划 [36] **回答** - 公司正在与跨国公司洽谈多个产品的海外授权合作,包括CD3xPD-1双抗和卵磷脂酶抑制剂等,预计2025年上半年有望达成首笔亿元以上的授权合作 [37] - 公司呼吸领域和肿瘤领域的创新产品也受到国际公司关注,未来有望通过授权合作实现海外市场拓展 [27][28] 问题3 **提问** 询问公司各项费用率的变化趋势 [37] **回答** - 研发费用占比从2019年的9.9%提升至2022年的17%,未来保持在17%左右水平,足以支持每年3个以上创新药上市 [37] - 生产成本、行政费用和销售费用有望在去年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 [37]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占比将逐年增长,未来收入增速有望提升
第一上海证券· 2024-06-17 09:0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目标价3.25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创新药占比将逐年增长,未来收入增速有望提升 [1] - 创新产品占比逐年提升,未来将占公司收入的47% [2] - 公司管线价值和DCF估值得出目标价3.25港元,较现价有15.6%的上升空间 [3] 公司收入情况 - 23年公司收入+0.7%至262亿元,其中肿瘤药收入占比33.6%,肝病占比14.6%,呼吸占比11.3%,外科/镇痛占比14.3%,心脑血管占比10.5%,其他占比15.7% [1] - 创新药收入同比增长13.3%至98.9亿元,占比37.8% [1] - 集团年收入5亿元以上的仿制药产品(剔除独家产品)均已纳入集采范围,集采风险已基本出清 [1] 公司盈利情况 - 23年调整后归母利润+1.5%至25.9亿元 [1] - 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至81.0%,研发开支占收入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16.8%,销售和行政费率分别下降2.6和0.1个百分点至35.1%和7.2% [1] - 23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同比-3%至60.7亿元,资金储备达211亿元,其中净现金92.7亿元 [1] 公司管线情况 - 23年公司创新产品包括天晴甘美、氟比洛芬凝胶贴等,24年预计上市的创新产品有贝莫苏拜单抗等 [2] - 25年预计上市的创新产品有TQB3616、D-1553等 [2] - 公司子公司invoX的FS222和软雾吸入平台也具有较大的进一步开发和BD前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