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视广播(00511)
icon
搜索文档
300岁TVB老人团播打PK,「视帝们」为何集体卷起来了?
36氪· 2025-06-06 13:02
TVB转型策略与市场表现 - TVB与抖音合作推出直播互动节目《今晚好犀利》,由吴卓羲、林晓峰等港剧男星参与,采用粉丝互动PK模式,直播观看人次达1900万+,点赞3500万+,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5][6][11] - 直播中港星挑战抖音热舞如《晚安大小姐》,结合经典港剧元素,引发年轻观众共鸣,官方抖音账号粉丝超230万 [8][20][21] - 公司尝试"内地平台+香港主创"合作模式,推出爆款剧《新闻女王》,并推动艺人参与《无限超越班》等内地综艺 [17] TVB面临的行业挑战 - 自2014年起净利润持续下滑,2018年陷入亏损,广告收入缩水,主因流媒体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崛起分流观众 [16] - 内地影视行业制作水平提升,资金与技术投入加大,加剧竞争压力,TVB剧集创新乏力问题凸显 [16] - 核心人才断层,部分艺人因收入微薄转行或解约,仅佘诗曼等头部艺人维持热度 [16] 转型成效与未来方向 - 直播节目成功吸引Z世代关注,改善用户老龄化问题,验证TVB IP价值及港星号召力 [21] - 探索新媒体多元化内容呈现(如直播带货、团播),但需解决艺人培养体系不足、盈利模式创新等挑战 [21] - 公司计划持续结合经典IP与年轻化互动形式,但需应对直播市场竞争及用户需求变化 [21][22]
港娱视帝“下海”团播,能为TVB“舞”出一个未来吗?
36氪· 2025-05-27 00:18
TVB经营现状与挑战 - 公司已连续七年亏损,2024年总收入同比下滑2%至32.58亿港元,股东应占亏损达4.91亿港元[4][11] - 香港广告市场持续疲软,2025年Q1广告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未达预期双位数增长[11] - OTT串流业务增长乏力,myTV Gold高端用户流失导致MAU同比下滑[11] 内地市场合作与策略调整 - 2015年引入华人文化集团作为大股东后,加速与爱奇艺、优酷、腾讯合拍《宫心计2》《使徒行者2》等经典IP续作[4] - 第二阶段策略转向"内地平台+香港主创"模式,推出《新闻女王》等爆款剧及《无限超越班》等综艺,亏损有所收窄[6] - 2025年合拍剧表现存疑,《执法者们》《刑侦12》市占率仅4.4%和2.2%,七部新剧中仅一部上线[7][12] 新兴业务尝试与争议 - 公司尝试团播形式,利用视帝艺人(如欧阳震华、郭晋安等)直播PK吸引流量,但被质疑损耗演员专业形象[1][8][10] - 直播打赏未能推动主营业务增长,与振兴港剧目标脱节,可能加速行业衰落[10] 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 - 内地影视寒冬导致开机率下降,2025年Q1集均播放量超3000万的长剧仅5部,同比减少3部[6] - 港剧用户流失不可逆,合拍剧未达预期,传统电视受互联网冲击加剧[4][6][14] 2025年扭亏为盈目标 - 公司预计2025年EBITDA将显著高于2024年,并实现正股东应占净盈利[11] - 核心增长仍依赖合拍剧内容质量提升,而非短期团播收益[14]
电视广播(00511)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4 08:41
公司历史发展 - 1967年公司作为香港首间无线商业电视营运机构开始免费广播[20][23] - 1971年公司举办首届「香港小姐竞选」,自此成为年度瞩目盛事[20][23] - 1976年公司推出首个彩色制作节目「欢乐今宵」(EYT)[20][23] - 2011年Young Lion Holdings从邵氏兄弟(香港)收购无线电视26%股权并成为控股股东,华人文化通过其于Young Lion的股权成为无线电视股东[21][22] - 2015年无线电视持有邵氏兄弟控股有限公司(953.HK)的11.98%实际股权,以进行电影制作及投资[21][22] - 2016年无线电视与邵氏兄弟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收购士多集团75%的股权[21][22] - 2023年公司在抖音平台开展电商直播,与优酷及腾讯签订有关合拍剧及发行节目的捆绑式安排[21][22] - 2024年公司将经营的自营频道数目从五个减至四个,推出加入互动元素的TVB Plus,与淘宝达成电商直播策略合作,重组电视广播及电商业务[21][22] 公司重要时间安排 - 暂停办理过户的期间为2025年4月30日至2025年5月28日(包括首尾两天)[18] - 股东周年大会于2025年5月28日举行[18]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对外客户总收入32.58亿港元,较2023年的33.23亿港元下降2%[2] - 2024年总开支32.79亿港元,较2023年的38.44亿港元下降15%[2] - 2024年股东应占亏损4.91亿港元,较2023年的7.63亿港元减少36%[2] - 2024年资产总额54.46亿港元,较2023年的62.49亿港元下降13%[2] - 2024年负债总额32.50亿港元,较2023年的35.10亿港元下降7%[2] - 2024年权益总额21.96亿港元,较2023年的27.39亿港元下降20%[2] - 2024年公司实现正EBITDA 2.95亿港元,下半年录得正股东应占净溢利5300万港元(撇除非经常性项目前)[62] - 2024年公司在集团收益表内计提4.08亿港元的减值准备[67] - 公司有望在2025年全年实现正股东应占净溢利[67] - 集团核心电视相关业务分部收入增长2.94亿港元或10%至31.31亿港元,整体收入由33.23亿港元下跌2%或6500万港元至32.58亿港元[189] - 年内销售成本由22.99亿港元减少3.69亿港元或16%至19.30亿港元,销售、分销及播送成本由7.10亿港元减少1.71亿港元或24%至5.39亿港元[189] - 总务及行政开支由8.34亿港元减少2400万港元或3%至8.10亿港元,总营运成本由38.44亿港元减少5.65亿港元或15%至32.79亿港元[190] - 其他收入为3000万港元(2023年:2100万港元),其他亏损净额为7000万港元(2023年:3500万港元)[190] - 年内录得正EBITDA2.95亿港元,较2023年的EBITDA亏损1.4亿港元按年改善4.35亿港元[190] - 本年度利息收入为港币1.06亿元,2023年为港币9600万元,其中ITT承兑票据利息收入为港币9400万元,2023年为港币8700万元[195] - 融资成本在2023年及2024年均为港币1.47亿元,主要来自上海商业银行港币15.67亿元定期贷款及其他银行贷款等产生的利息开支[196] - 2024年12月31日,ITT承兑票据总额达港币8.45亿元,年利率12%,有形资产总额约为港币1.87亿元[198] - 2024年ITT面临亏损净额约港币1.16亿元,现金状况下滑,承兑票据预期信贷亏损率提高至77.6%,2023年为39.4%[198] - 2024年ITT承兑票据额外拨备港币3.45亿元,2023年为港币8600万元,累计全期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增加至港币6.56亿元,2023年为港币3.12亿元[198] - 年内公司确认与商誉相关的减值亏损港币8500万元,与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相关的减值亏损港币900万元[199] - 2024年公司电子商务收入减少至港币1.27亿元,较2022年的港币8.63亿元历史高位低85%[200] - 公司撇销所有商誉、相关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分别为港币8500万元、港币400万元及港币500万元,撇销金额合共为港币9400万元[200] 香港电视广播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香港电视广播对外客户收入16.38亿港元,较2023年的13.97亿港元增长17%[2] - 香港电视广播2024年分部收入为16.38亿港元,较2023年的13.97亿港元增长17%,占集团总营业额的50%[73] - 香港电视广播2024年分部EBITDA为1.10亿港元,较2023年亏损的2.72亿港元实现扭亏为盈[73] - 香港电视广播分部收入由13.97亿港元增加2.41亿港元或17%至16.38亿港元,EBITDA由亏损2.72亿港元大幅改善3.82亿港元至1.10亿港元[192] OTT串流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OTT串流对外客户收入3.45亿港元,较2023年的3.56亿港元下降3%[2] - 2024年OTT串流分部收入为3.45亿港元,较2023年的3.56亿港元按年减少3%[132] - 2024年OTT串流分部EBITDA为9100万港元,较2023年的8400万港元按年增长8%[132] - 2024年myTV SUPER的数码广告收入大幅上升30%[13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myTV SUPER于不同界面共有1080万名登记用户,平均月度活跃用户人数约达200万名[13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myTV Gold精选服务订户为204412名,按年增长6%[133] - 2024年推出月费48港元的myTV Gold流动版,智能电视平台上myTV SUPER应用程式累计下载420,000次[134] - OTT串流分部收入由3.56亿港元轻微减少1100万港元或3%至3.45亿港元,EBITDA由8400万港元增加至9100万港元[192] 电子商贸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电子商贸业务中国内地业务收入8.51亿港元,较2023年的7.29亿港元增长17%[2] - 2024年电子商贸业务国际业务收入2.97亿港元,较2023年的3.55亿港元下降16%[2] - 2024年电子商贸业务收入下跌74%至1.27亿港元,分部EBITDA亏损从4900万港元减至3300万港元[149] - 2024年中国内地业务分部收入8.51亿港元,按年增长17%,分部EBITDA 1.26亿港元,按年增长100%[155] - 公司将邻住买平台产品组合拓展至餐饮券、旅行套票等多元化产品[150] - 2024年分部收入从7.29亿港元增加1.22亿港元或17%至8.51亿港元,合拍剧收入飙升69%[156] - 2024年国际业务分部收入从3.55亿港元下跌16%至2.97亿港元,分部EBITDA从0.34亿港元下跌97%至0.01亿港元[170] - 电子商贸业务分部收入由4.86亿港元减少3.59亿港元或74%至1.27亿港元,EBITDA亏损由4900万港元减少至3300万港元[193] - 中国内地业务分部收入由7.29亿港元增加1.22亿港元或17%至8.51亿港元,EBITDA由6300万港元增加一倍至1.26亿港元[194] 广告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电视广告收入增长14%[62] - 公司来自广告客户的收入从2023年的12.80亿港元增加至2024年的14.64亿港元,增幅达14%[75] - 制药及医疗保健公司相关电视广告收入按年上升约17%[75] - 无线电视占香港总电视广告开支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75%增长至2024年的83%[74] - 2024年myTV SUPER数码广告收入升幅达30%[67] 剧集及节目相关情况 - 《新闻女王》获2023微博之夜微博年度剧集、2024首都电视节目春推会年度优秀剧集、2024微博视界大会·微光奖年度大众喜爱作品、2024纽约电视电影节剧本组金奖、第29届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女主角(佘诗曼)等多项荣誉[29] - 《破毒强人》获2024纽约电视电影节节目执导演组铜奖、中国香港地区最佳女主角(胡定欣)、最佳导演(剧情,监制罗永贤)等奖项[29] - 《新闻透视:黑的也复常?》获第24届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年度大奖、新闻影片奖长片组金奖[32] - 《时事多面睇:楼市系列》获第24届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专题特写奖组金奖[32] - 《新闻透视:美丽真相》获第24届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调查报道奖组银奖[32] - 《时事多面睇:逆向代购》获第24届消费权益新闻报道奖调查报道奖组优异奖[32] - 《时事多面睇:跨境保险热》获最佳大湾区商业新闻报道奖(影像及声音组)金奖[35] - 《大湾区解码:咖啡文化》获最佳大湾区商业新闻报道奖(影像及声音组)银奖[35] - 《新闻透视:居屋有得炒》获最佳房地产新闻报道奖(影像及声音组)银奖[35] - 《财经透视:知识产权商品化》获最佳商业新闻系列报道奖(影像及声音组)金奖[38] - 2024年中国内地市场推出五部剧集[66] - 2024年公司推出五部全新原创剧集IP,在香港及中国内地同步播放[83] - 警匪剧《反黑英雄》平均收视率达24.6点,最高收视一集达26.2点,首播日评分达8.2分[84] - 《法证先锋VI:幸存者的救赎》最高收视一集创26.8点,登上优酷平台“港剧热度榜”[85] - 《黑色月光》名列优酷平台“剧集影响力热播榜”榜首,获“万千星辉颁奖典礼2024”两项殊荣[85] - 《企业强人》获“万千星辉颁奖典礼2024”三项奖项[86] - 《巾帼枭雄之悬崖》以三十年代民国上海为背景,讲述凄美爱情故事[96] - 《飞常日志》最高收视一集录得25.7点,反映观众对以香港国际机场为背景故事的喜好[96] - 公司获委託製作《飞常日志》《廉政行动2024》及《寻梦琴澳》等节目内容[96] - “中年好聲音”第二季決賽一集收視率高達27.0點[100] - “中年好聲音”第三季於2024年10月開拍,將衝出香港進行海選,招募大灣區、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參賽者[100] - 时事节目“时事多面睇”于香港恒生大学第八届商业新闻奖荣获3个金奖及4个银奖[130] - “新闻透视:不婚”夺得亚洲内容大奖铜奖[130] - “新闻透视:容我喘息两个钟”夺得亚洲内容大奖金奖[130] - 无线新闻实地报道美国大选表现出色,荣获11月的亚洲电视大奖[128] - 公司引入多部亚洲受欢迎剧集,包括韩、日、泰剧[135] - 公司上架多部优质华语新剧,涵盖爱情、悬疑、武侠、古装等类型[134] - 公司制作多部原创节目,包括资讯娱乐节目和以粤语配音的经典剧集数码重制版[145] - 目前有七套剧集处于不同制作阶段,包括《正义女神》《夫妻的博弈》等[167] - 2024年向优酷发行的同步剧包括《逆天奇案2》《夺命提示》《非常检控观》等[157] - 2023年底与优酷签订的合拍剧协议,2024年3月追加三部剧集订单,使订单总数增至九部,《新闻女王2》将于2025年第二季开拍[157] - 与腾讯视频合作,2023年8月签订框架协议,后追加四部新剧,合拍剧订单总数增至八部[158] - 2024年有五部合拍剧在内地市场首播,优酷两部,腾讯视频三部[159] 频道相关数据及情况 - 2024年公司拥有79%的观众份额和21.0点的平日黄金时段平均收视率[63] - 2024年内容制作成本较2022年减少27%[63] - 2025年1月起公司全面负责在广东省营销翡翠台及明珠台的广告时段,广告客户可接触超2600万名大湾区观众[66] - 2024年公司自营数码地面电视频道平均每星期接触1500万名在家的香港观众,平日黄金时段平均收视率共录得21.0点,占香港所有电视频道观众份额的79%[78] - 旗舰频道翡翠台占据香港所有电视频道观众份额的62%[78] - 2024年翡翠台和明珠台为广东省近1.19亿名电视观众提供服务,平均每月接触2630万名在家观众[79] - 2024年在广东省所有频道中,翡翠台在黄金时段总收视率位居第三位,在高收入及高学历观众群中排名第二位,在年轻观众及高职职位观众群中排名第三位[79] - 2024年底公司接管无线电视的翡翠台及明珠台在广东省的广告营销业务[76] - 自营频道翡翠台平日黄金时段平均收视16.6点,TVB Plus为1.8点,无线新闻台为1.9点,明珠台为0.4点[82] - TVB Plus於2024年4月22日啟播,旨在拓展觀眾群並提高參與度[112]
当演员不如洗碗工?TVB七年连亏35亿港元,大批头部艺人离巢 | BUG
新浪财经· 2025-04-21 00:37
核心观点 - TVB面临艺人流失、业绩下滑与转型困局的多重危机,香港影视行业整体萎缩 [2] - 公司2024年营收33.23亿港元,较2014年峰值缩水超40%,连续7年累计亏损34.84亿港元 [2][8] - 电商转型失利导致2024年电商收入暴跌74%,内地直播业务流量锐减 [2][13][17] 艺人管理问题 - 老牌演员公开控诉收入微薄,全职洗碗收入高于演员薪资 [3][4] - 内部派系斗争激烈被形容为现实版《甄嬛传》 [4] - 合约艺人按逐次出镜或包薪制支薪,议价权薄弱 [4] - 头部艺人加速离巢,过去5年至少7位视帝视后出走 [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33.23亿港元同比下滑2%,较2014年57.73亿港元下降42.4% [8] - 广告收入从2014年39.98亿港元峰值降至2020年10.76亿港元 [10] - 2024年EBITDA转正至2.95亿港元,但股价仍下跌5.39% [11] - 2023-2024年累计削减营运成本10.23亿港元,裁员比例达15% [11] 业务转型 - 2021年耗资2亿港元收购电商平台,2022年电商收入8.6亿港元占24% [13] - 2024年电商收入暴跌74%至1.27亿港元,业务亏损3364万港元 [13] - 内地直播首秀GMV达2350万,但2024年未披露最新数据 [14] - 2024年淘宝直播观看量降至10-30万人次,部分场次仅4-5万 [17] 行业环境 - 数字媒体崛起导致传统电视广告价值被稀释 [10] - 香港零售环境艰难迫使电商平台合并 [13] - 直播带货市场饱和,缺乏供应链优势难形成复购 [17] - 人才外流导致专业带货主播培养困难 [17]
当演员不如洗碗工?TVB七年连亏35亿港元,大批头部艺人离巢 | BUG
新浪财经· 2025-04-21 00:37
TVB核心危机与行业现状 - 公司深陷艺人流失、业绩下滑与转型困局的多重危机,香港影视行业整体萎缩[3][4] - 2024年营收仅33.23亿港元,较2014年峰值57.73亿港元缩水超40%,连续7年累计亏损34.84亿港元[4][9] - 头部艺人加速离巢,过去5年至少7位"视帝/视后"出走,导致核心人才断层[7] 艺人管理问题与收入矛盾 - 老牌演员公开控诉收入微薄,包薪制下艺人议价权薄弱,部分基层演员转行摆摊或开网约车[5] - 内部派系斗争被形容为"山头文化严重",管理层回应称需接受行业现实[5] - 采用"部头合约"留人效果有限,子公司邵氏合作模式亦未能阻止人才外流[7] 财务表现与成本削减 - 广告收入从2014年39.98亿港元峰值持续下滑至2020年10.76亿港元,2024年市场份额回升至83%但市场规模萎缩[11] - 2023-2024年总营运成本累计减少10.23亿港元,合约艺人及职员数量两年下降约30%(从3496人减至2982人)[11] - 2024年EBITDA转正至2.95亿港元,但股价仍下跌5.39%,市值不足15亿港元[11][12] 电商转型与直播业务困境 - 2021年耗资2亿港元收购士多集团,2022年电商收入同比增262%至8.6亿港元,但2024年收入暴跌74%至1.27亿港元并亏损3364万港元[14] - 内地直播首秀GMV达2350万元,2023年总GMV超5.7亿元,但2024年未披露数据且流量锐减至单场4-30万人次[14][22] - 合并电商平台导致9400万港元资产撇销,包括8500万港元商誉减值[14] 行业结构性挑战 - 数字媒体冲击下传统电视广告价值持续稀释,香港零售环境恶化加剧转型难度[11][14] - 直播带货市场饱和,缺乏供应链优势与稳定主播团队导致TVB难以维持竞争力[22] - 合拍剧成为2024年内地收入主要增长点,但未扭转整体业务颓势[14]
TVB老戏骨喊话“洗碗都比我钱多”,曾志伟:大家觉得需要离开就离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4 14:59
TVB艺人收入与职业现状 - 67岁TVB老戏骨鲁振顺公开表示收入大幅减少,称全职洗碗收入可能更高,并呼吁公司珍惜老演员资源[2][3] - 鲁振顺强调希望续约但要求公平待遇,指出公司存在让年轻演员扮演老年角色的资源错配问题[3] TVB艺人转行或发展副业趋势 - 42岁前TVB演员陈思齐转行在佛山摆摊卖鸡爪,曾参演多部经典剧集[5] - 前TVB演员蔡淇俊与陈思齐在夜市同框互动,蔡淇俊曾出演《宫心计》等作品[7] - 女演员梁珈咏转行在商场摆摊售卖首饰,曾因《同事三分亲》角色知名[7] - 41岁TVB演员沈震轩被曝开网约车,本人回应称驾驶为解压方式并尝试新赛道[8] - 曾出演《爱回家》的梁茵转行在九龙湾餐厅担任服务员[13] - 52岁TVB绿叶演员戴耀明在茶餐厅兼职服务员,解释因演艺工作不稳定而尝试其他职业[15] TVB管理层回应艺人诉求 - TVB总经理曾志伟回应艺人收入争议,称行业存在"长江后浪推前浪"规律,公司已尽力保留老艺人[1] - 曾志伟表态TVB会陪伴艺人成长,但暗示艺人需接受职业生命周期限制[1]
电视广播(00511)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6 08:30
集团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集团年内总收入由33.23亿港元轻微下跌6500万港元或2%至32.58亿港元[2] - 公司实现正EBITDA 2.95亿港元,较去年亏损1.40亿港元改善4.35亿港元[2] - 公司股东应占亏损大幅减少2.72亿港元至4.91亿港元,每股亏损为1.09港元[2] - 撇除非经常性资产撇减影响,公司本年度股东应占亏损仅为8800万港元,2024年下半年录得溢利5300万港元[2] - 2024年总营运成本较2023年减少5.65亿港元或15%至32.79亿港元[4] - 集团核心电视相关业务收入增长2.94亿港元或10%至31.31亿港元,整体收入下跌2%或6500万港元至32.58亿港元[9] - 销售成本减少3.69亿港元或16%至19.30亿港元,销售、分销及播送成本减少1.71亿港元或24%至5.39亿港元[9] - 总务及行政开支减少2400万港元或3%至8.10亿港元,总营运成本减少5.65亿港元或15%至32.79亿港元[10] - 其他收入为3000万港元(2023年为2100万港元),其他亏损净额为7000万港元(2023年为3500万港元)[11] - 年内录得正EBITDA 2.95亿港元,较2023年亏损改善4.35亿港元,下半年EBITDA为2.48亿港元高于上半年的4700万港元[11] - 本年度利息收入为1.06亿港元,2023年为9600万港元[22] - 融资成本在2023年及2024年均为1.47亿港元[23] - 本集团所得税开支为500万港元,2023年为2000万港元[29] - 本公司股东应占亏损4.91亿港元,较2023年改善2.72亿港元或36%,经调整亏损减少5.19亿港元或86%[31] - 2024年末集团权益总额为21.96亿港元,不受限制银行及现金结余7.00亿港元,流动资产净值为17.63亿港元,流动比率为1.9[34] - 2024年12月31日银行借贷为港币17.19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港币17.31亿元,资本负债比率为66.7%,2023年为59.0%[36] - 2024年12月31日定息证券组合(扣除预期信贷亏损)为港币2400万元,与2023年持平[3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资本承担合共为港币2100万元,2023年为港币3000万元[38] - 2024年收入为港币3258089千元,2023年为港币3322778千元;年内亏损为港币541296千元,2023年为港币838169千元[40] - 2024年其他全面亏损为港币113451千元,2023年为港币30752千元;年内全面亏损总额为港币654747千元,2023年为港币868921千元[42] - 2024年非流动资产总额为港币1802424千元,2023年为港币2472727千元;流动资产总额为港币3643124千元,2023年为港币3776402千元[44] - 2024年权益总额为港币2195714千元,2023年为港币2739180千元[44] - 2024年非流动负债总额为港币1369522千元,2023年为港币1771032千元;流动负债总额为港币1880312千元,2023年为港币1738917千元[46] - 2024年负债总额为港币3249834千元,2023年为港币3509949千元[46] - 2024年权益及负债总额为港币5445548千元,2023年为港币6249129千元[46] - 2024年扣除佣金后来自广告的收入为1729129千港元,2023年为1528525千港元[52] - 2024年电子商贸收入为173655千港元,2023年为516553千港元[52] - 2024年版权收入为319774千港元,2023年为399346千港元[52] - 2024年订户收费为326912千港元,2023年为433058千港元[52] - 2024年其他收入为708619千港元,2023年为445296千港元[52] - 2024年须呈报分部EBITDA为294982千港元,2023年为 - 140278千港元[55][58] - 2024年扣除所得税前亏损为 - 536234千港元,2023年为 - 818468千港元[58] - 2024年融资成本为147388千港元,2023年为146687千港元[58][60] - 2024年香港地区对外客户收入为2111431千港元,2023年为2243881千港元[60] - 2024年中国内地对外客户收入为855348千港元,2023年为734720千港元[60] - 2024年汇兑亏损净额8603千港元,折旧221834千港元,摊销无形资产67533千港元,雇员福利开支(不包括董事酬金)1288381千港元[62] - 香港利得税税率为16.5%,2024年当期所得税开支总额15270千港元,递延所得税(抵免)开支总额 - 10208千港元[63][64] - 2024年公司股东应占集团亏损491049000港元,计算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所采纳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448672000股[66] - 2024年和2023年12月31日,普通股数目分别为466961836股及438218000股[66]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核心电视相关业务总收入由28.37亿港元增加2.94亿港元或10%至31.31亿港元[2] - 2024年自营地面电视频道收视率占据香港79%的市场份额[4] - 香港电视广播分部收入增长17%,广告收入增长14%,占香港总电视广告支出市场份额从75%增至83%[4] - myTV SUPER串流服务数码广告收入增长30%,香港数码资产月度活跃用户超2300万,同比增长81%[4] - 中国内地业务分部收入增长17%,合拍剧业务收入增加69%[4] - 香港电视广播分部收入增加2.41亿港元或17%至16.38亿港元,EBITDA由亏损2.72亿港元改善为盈利1.10亿港元[15] - OTT串流分部收入减少1100万港元或3%至3.45亿港元,EBITDA增加700万港元或8%至9100万港元,myTV Gold订户增加6%至204412名[16] - 电子商贸业务收入减少3.59亿港元或74%至1.27亿港元,EBITDA亏损减少1600万港元或33%至3300万港元[18] - 中国内地业务收入增加1.22亿港元或17%至8.51亿港元,EBITDA增加6300万港元或100%至1.26亿港元[19] - 国际业务分部收入从3.55亿港元减少16%至2.97亿港元,EBITDA从3400万港元减少至100万港元[21] 资产减值及投资相关数据变化 - 2024年末ITT承兑票据总额达8.45亿港元,年利率12%,预期信贷亏损率提高至77.6%,额外拨备3.45亿港元[24] - 年内确认与商誉相关减值亏损8500万港元,与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相关减值亏损900万港元[26] - 2024年电子商务收入减少至1.27亿港元,较2022年历史高位低85%,撇销相关资产共9400万港元[27] - 本年度电影投资组合确认公平价值亏损6300万港元,投资组合总结余为7400万港元[28] - 2024年商誉减值亏损85131千港元,账面净值为0,终端增长率假设为2.0%,折现率为29.0%[68] - 2024年电子商务收入降至126754000港元,较2022年历史最高水平低85%,公司撇销所有商誉85131000港元[69] - 2024年非流动投资成本205264千港元,垫款予合营公司17731千港元,应占累计亏损 - 221854千港元[71] - 2024年贷款予一家合营公司及应收利息845066千港元,应收一家合营公司款项的减值亏损 - 656415千港元[71] - 2022年和2023年综合收益表中分别确认承兑票据减值拨备211800000港元及86300000港元[74] - 2024年12月31日,承兑票据总额达8.45066亿港元,年利率12%,预期信贷亏损率提高至77.6%(2023年:39.4%),额外拨备3.44815亿港元(2023年:8630万港元),累计拨备增至6.56415亿港元(2023年:3.116亿港元)[75] - 2024年12月31日,ITT有形资产总额为1.86916亿港元,面临亏损净额约1.16亿港元,现金状况下滑[75] - 以公平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2024年12月31日为7.1822亿港元(2023年:15.0364亿港元),公平价值变动为 - 7805.8万港元(2023年: - 1131.5万港元)[77] - 2024年12月31日,Imagine Holding Company, LLC公平价值为6637.8万港元(2023年:1.4492亿港元),公平价值亏损7805.8万港元(2023年:1131.5万港元)[78] - 以摊销成本计量的债券,2024年12月31日为2.3515亿港元(2023年:2.4238亿港元)[80] - 2024年12月31日,综合收益表并无进一步确认任何减值(2023年:6221万港元)[81] - 贸易应收款(扣除减值拨备),2024年12月31日为7.51605亿港元(2023年:8.67598亿港元)[83] - 电影投资,2024年确认公平价值亏损6254.4万港元(2023年:无),12月31日总结余为1103.8万港元(2023年:7358.2万港元)[83] 借贷及债券相关数据变化 - 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借贷为11.754亿港元(2023年:15.83134亿港元),流动借贷为8.51285亿港元(2023年:6.12283亿港元)[85] - 集团与上海商业银行的定期贷款按浮动利率计息,2024年12月31日约为6.7%(2023年:7.7%)[86] - 2023年8月13日,公司获华人文化及Young Lion Holdings Limited提供7亿港元定期贷款融资,利率为三个月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加1.25%,后因发行可换股债券减至5.44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提取4.482亿港元,年内偿还1.56075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余下贷款结余为2.92125亿港元,还款日期延至2026年3月31日[8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除与上海商业银行的贷款外,短期银行借贷为1.51426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64083亿港元),固定年利率介乎3.1%至3.3%(2023年12月31日为3.6%)[89]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来自第三方的其他借贷1593.4万港元(2023年为1593.4万港元),按年利率5%计息,到期日为2025年9月30日[89] - 2023年9月6日,公司完成发行票息率3.5%、面值1.56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初步换股价每股4.45港元,悉数行使换股权后将配3505.6164万股[90] - 可换股债券2023年9月6日发行时总额为1.56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59475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为1.68214亿港元[91] 贸易应付款相关数据变化 - 2024年12月31日,贸易应付款中联营公司为43.3万港元(2023年为692.6万港元),第三方为1.7927亿港元(2023年为2.27766亿港元)[93] - 2024年12月31日,贸易应付款按发票日期账龄一个月以内为9091.9万港元,一至两个月为4166.2万港元,两至三个月为2044.3万港元等[93] 人员相关数据 - 截至年底,集团在香港有2982名雇员,在中国内地及海外有322名雇员[95] 公司运营及公告相关信息 - 公司将在2025年4月30日至5月28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为确定股东出席2025年5月28日股东大会及投票资格[96] - 公司2
电视广播(00511)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12 09:0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每股亏损从2023年的港币(0.93)元减至2024年的港币(0.33)元,降幅65%[1] - 对外客户收入2024年为港币15.13亿元,2023年为港币15.6亿元,降幅3%[1] - 总开支从2023年的港币19.27亿元降至2024年的港币16.22亿元,降幅16%[1] - 资产总额从2023年12月31日的港币62.49亿元降至2024年6月30日的港币59.11亿元,降幅5%[1] - 负债总额从2023年12月31日的港币35.1亿元降至2024年6月30日的港币33.83亿元,降幅4%[1] - 公司期内总收入由15.60亿港元下跌4700万港元或3%至15.13亿港元[7] - 公司期内实现正EBITDA 470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86亿港元改善2.33亿港元[7] - 期内公司股东应占亏损为1.4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亏损4.07亿港元大幅减少,每股亏损为0.33港元(2023年:0.93港元)[7] - 2024年上半年公司预计进一步削减总成本8至10%,全年将实现显著的正EBITDA,下半年实现净利润[8] - 2024年上半年香港总广告开支同比下跌1.3%[9] - 2024年上半年制药及医疗保健类别广告同比增长22%[9] - 销售成本由11.61亿港元减少2.13亿港元或18%至9.48亿港元[30] - 销售、分销及播送成本由3.24亿港元减少5200万港元或16%至2.72亿港元[30] - 总务及行政开支由4.43亿港元减少4000万港元或9%至4.03亿港元[30] - 总营运成本由19.27亿港元减少3.05亿港元或16%至16.22亿港元[31] - 期内利息收入4900万港元,融资成本由7000万港元增至7400万港元[33] - ITT承兑票据总额8.35亿港元,预期信贷亏损率提高至42.4%,额外拨备4400万港元[34] - 集团所得税开支400万港元,香港利得税税率16.5% [35]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权益总额25.28亿港元,流动比率1.1,资本负债比率65.9% [36][37] - 2024年6月30日公司定息证券组合2400万港元,凯华集团和星美控股债券已全数减值[38] - 2024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59.10754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62.49129亿港元下降约5.41%[76] - 2024年6月30日权益总额为25.28301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7.3918亿港元下降约7.7%[76] - 2024年6月30日负债总额为33.82453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35.09949亿港元下降约3.63%[7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为15.12689亿港元,较2023年的15.60274亿港元下降约3.05%[7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毛利为5.64454亿港元,较2023年的3.99315亿港元增长约41.35%[7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内亏损为1.85038亿港元,较2023年的4.50582亿港元收窄约58.93%[78]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负债总额为2.17186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7.71032亿港元下降约87.74%[77]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总额为31.65267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7.38917亿港元增长约82.03%[7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全面亏损为5596.3万港元,较2023年的2262.4万港元扩大约147.36%[7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全面亏损总额为2.41001亿港元,较2023年的4.73206亿港元收窄约49.07%[79] - 2024年6月30日股本为693,726千港元,较2023年1月1日的664,044千港元增加4.47%[81] - 2024年上半年全面亏损总额扣除税项为241,001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473,206千港元[81] - 2024年上半年营运活动产生的净现金为36,113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 - 75,511千港元[82] - 2024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所用的净现金为26,573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11,927千港元[82]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的净现金为111,016千港元,2023年同期产生30,680千港元[82] - 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48,798千港元,2023年6月30日为598,214千港元[82] - 2024年上半年发行股份所得款项净额为28,499千港元,2023年同期无此项收入[82] - 2024年上半年偿还借贷为156,075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0,000千港元[82] - 2024年上半年借贷所得款为100,15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25,347千港元[82] - 2024年上半年已付利息为66,243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9,335千港元[8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亏损1.85亿港元,2023年为4.51亿港元[8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未遵守与上海商业银行定期贷款融资协议下的EBITDA契诺,未偿还金额15.672亿港元于2024年6月30日重新分类为流动负债[85] - 2024年上半年集团对外客户收入为15.12689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5.60274亿港元[95] - 2024年上半年须呈报分部EBITDA为4735万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1.85953亿港元[96] - 2024年上半年扣除所得税前亏损为1.80607亿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4.46419亿港元[96] - 2024年上半年香港地区对外客户收入为9.89343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0.69504亿港元[98]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地区对外客户收入为3.84526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3.15363亿港元[98] - 2024年6月30日物业、器材及设备为985504万港元,2024年1月1日为1071781万港元[99] - 2024年6月30日投资物业为1519万港元,2024年1月1日为1653万港元[99] - 2024年6月30日无形资产为188284万港元,2024年1月1日为211448万港元[9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期间添置的使用权资产为3975000港元,2023年为7044000港元[100] - 2024年6月30日合营公司非流动投资成本为206,453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206,539千港元[102] - 2024年6月30日,ITT承兑票据总额为8.34914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7.89796亿港元[105] - 2024年6月30日,ITT承兑票据利息收入为4551.5万港元,2023年为4187万港元[105] - 2023年承兑票据预期信贷亏损比率为39.4%,2024年提高至42.4% [105] - 2024年6月30日,以摊销成本计量的债券非上市为426,976千港元,于其他国家上市为70,277千港元[106] - 2024年6月30日,公司定息证券组合(扣除预期信贷亏损)为2419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2423.8万港元[106]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来自第三方)为78164.1万港元,减值亏损拨备3463.9万港元,扣除后为74700.2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分别为90709.9万、3950.1万、86759.8万港元[116]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扣除减值拨备)一个月以内为31318.3万港元,一至两个月为15613.9万港元等;2023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分别为44359.1万、14611.6万港元等[117] - 2024年6月30日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数目为446,962千股,股本为693,726千港元,较2023年1月1日行使购股权时股份数目增加8,744千股,股本增加29,682千港元[118] - 2024年6月30日其他储备总额为 - 61,056千港元,较2023年1月1日的931千港元减少61,987千港元[119]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为162,883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34,692千港元减少71,809千港元[121] - 2024年6月30日合约负债为230,239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90,223千港元增加40,016千港元[121] - 2024年6月30日雇员福利及其他开支拨备为51,33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59,550千港元减少8,214千港元[121] - 2024年6月30日应计费用及其他应付款为440,58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62,680千港元减少22,094千港元[121] - 2024年6月30日借贷总额为2,134,407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195,417千港元减少61,010千港元[124]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银行借贷为0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567,200千港元减少1,567,200千港元[124] - 2024年6月30日流动银行借贷为1,826,348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64,083千港元增加1,662,265千港元[124] - 2024年6月30日一年内需偿还的借贷为2,118,473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612,283千港元增加1,506,190千港元[125]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来自两家商业银行的短期银行借贷为2.59148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1.64083亿港元),固定年利率介乎3.3%至3.6%(2023年12月31日:3.6%)[128]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来自第三方的其他借贷1593.4万港元按年利率5%(2023年:5%)计息,到期日为2025年9月30日[128] - 可换股债券2024年1月1日总额为1.59475亿港元,6月30日增至1.68235亿港元,其中债务部分从9289.3万港元增至9769.9万港元,衍生工具部分从3070.6万港元增至3466万港元,权益部分为3587.6万港元不变[130] - 2024年6月30日租赁负债一年内需偿还1997.9万港元,超过一年但不超五年需偿还1705.3万港元,总计3703.2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分别为3270.4万港元、858.5万港元、4128.9万港元[13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摊销无形资产36,031千港元,2023年为39,346千港元[13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节目及影片版权成本746,207千港元,2023年为758,363千港元[133] - 2024年6月30日购股权数目16,632,000份,平均行使价4.65港元;2023年12月31日购股权数目26,350,000份,平均行使价12.09港元[136] - 2024年6月30日期末归属及可予行使购股权8,207,000份,2023年12月31日为3,994,500份[136] - 截至202
电视广播(00511)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1 08:30
集团总收入变化 - 集团期内总收入(含电商)由15.60亿港元降至15.13亿港元,跌幅3%,核心电视业务增长被电商业务缩减抵消[1]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为15.13亿港元,较2023年的15.60亿港元下跌3%或4700万港元[7] - 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15.12689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5.60274亿港元;期内亏损为1.85038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4.50582亿港元[28] - 2024年上半年对外客户收入为15.13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5.60亿港元[40][43] 核心电视相关业务收入变化 - 期内核心电视相关业务(不含电商)总收入由12.89亿港元增至14.45亿港元,增幅12%,主要因香港电视广播和内地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0%和22%[1] - 核心电视相关业务收入增长1.56亿港元或12%至14.45亿港元,其中香港电视广播及中国内地业务分别增长20%及22%或1.28亿及7000万港元,OTT串流及国际业务分别下跌4%及20%或600万及3600万港元,电子商贸业务收入减少2.03亿港元至6800万港元[7] 集团EBITDA变化 - 集团期内EBITDA为470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86亿港元改善2.33亿港元,自2019年以来上半年再次录得正EBITDA[1] - 2024年上半年EBITDA为4700万港元,较2023年上半年的EBITDA亏损1.86亿港元改善2.33亿港元[7] - 2024年上半年须予呈报分部EBITDA为4735万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1.86亿港元[40][42] 香港电视广播分部情况 - 香港电视广播分部期内EBITDA为90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亏损2.14亿港元改善2.23亿港元[1] - 香港电视广播分部收入由6.28亿港元增加1.28亿港元或20%至7.56亿港元,EBITDA为90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亏损2.14亿港元改善2.23亿港元[11] 公司股东应占亏损及每股亏损变化 - 期内公司股东应占亏损为1.4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4.07亿港元大幅减少,每股亏损为0.33港元(2023年:0.93港元)[1] - 股东应占亏损1.43亿港元,较去年4.07亿港元减少65%[22] - 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0.33港元,去年为0.93港元,董事会不建议派付中期股息[23][24] - 2024年上半年每股亏损(基本及摊薄)为0.33港元,2023年同期为0.93港元[28] - 2024年上半年全面亏损总额为2.41001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4.73206亿港元[2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亏损1.85亿港元,2023年为4.51亿港元[34] - 2024年上半年扣除所得税前亏损1.81亿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4.46亿港元[42] - 2024年上半年每股亏损按公司股东应占集团亏损1.43亿港元计算,2023年同期为4.07亿港元[48] 集团地面电视频道收视率情况 - 集团地面电视频道收视率稳占香港79%市场份额,4月频道调整后份额保持稳定[2] - 4月22日新频道TVB Plus启播,黄金时段平均收视率达2.1点,热门节目最高收视一集达5.7点[2] 集团社交平台数据情况 - 期内集团在香港社交平台平均月度活跃用户超2000万名,每月网上互动超600万次,6月30日官方社交账户追随者超600万名,过去12个月双位数增长[2] 集团总营运成本变化 - 集团2024年总营运成本较去年同期下跌3.05亿港元或16%至16.22亿港元[3] - 总营运成本由2023年的19.27亿港元减少3.05亿港元或16%至2024年的16.22亿港元[7] 公司成本削减及盈利预期 - 公司预计2024年进一步削减总成本8 - 10%(不含合拍剧),全年实现显著正EBITDA,下半年实现净利润[4] - 公司预计2024年进一步削减总成本8 - 10%,不包括合拍剧等业务量增加成本上升的范畴[9] - 基于业务势头,公司预计2024年全年实现显著正EBITDA,下半年实现净利润(不考虑特殊一次性项目)[9] 各项成本费用变化 - 2024年上半年销售成本为9.48亿港元,较2023年的11.61亿港元减少2.13亿港元或18%[7] - 销售、分销及播送成本由2023年的3.24亿港元减至2024年的2.72亿港元,减幅为5200万港元或16%[7] - 总务及行政开支由2023年的4.43亿港元减少4000万港元或9%至2024年的4.03亿港元[7]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成本为7430.4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7001.8万港元[42][45] - 2024年上半年摊销无形资产3603.1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3934.6万港元[46] - 2024年上半年节目及影片版权成本7.46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7.58亿港元[46] - 2024年上半年所得税开支为4431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4163万港元[47] OTT串流分部情况 - OTT串流分部收入1.62亿港元,较去年1.68亿港元减少4%,EBITDA为0.27亿港元,较去年0.36亿港元减少25%,myTV Gold订户由185,700名增至193,000名,增幅4%[12] 电商业务分部情况 - 电商业务分部收入0.68亿港元,较去年2.71亿港元减少75%,EBITDA亏损由0.22亿港元减至0.20亿港元,减幅9%[14] 中国内地业务分部情况 - 中国内地业务分部收入3.83亿港元,较去年3.13亿港元增加22%,EBITDA由亏损0.12亿港元转为盈利0.45亿港元[15] 国际业务分部情况 - 国际业务分部收入1.44亿港元,较去年1.80亿港元减少20%,EBITDA由盈利0.26亿港元转为亏损0.14亿港元[16] 利息收入及融资成本情况 - 利息收入为0.49亿港元,去年为0.46亿港元,其中ITT承兑票据利息收入0.46亿港元,去年为0.42亿港元[17] - 融资成本由0.70亿港元增至0.74亿港元[18] ITT承兑票据情况 - ITT承兑票据总额为8.35亿港元,预期信贷亏损率由39.4%提至42.4%,额外拨备0.44亿港元,累计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增至3.56亿港元[19] - 2024年6月30日ITT承兑票据总额为8.34914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7.89796亿港元[53] - 2024年6月30日ITT承兑票据预期信贷亏损比率为42.4%,2023年为39.4% [53] 集团权益、资产、负债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权益总额为25.28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27.39亿港元[26][3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不受限制银行及现金结余为6.02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7.14亿港元,其中约63%(约3.77亿港元)存放于内地及海外附属公司[2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为4.19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20.37亿港元,流动比率为1.1,2023年12月31日为2.2[2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银行借贷共18.26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7.31亿港元,资本负债比率为65.9%,2023年12月31日为59.0%[2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定息证券组合(扣除预期信贷亏损)为2400万港元,与2023年12月31日持平[2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59.10754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62.49129亿港元[3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负债总额为2.17186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7.71032亿港元[3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总额为31.65267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7.38917亿港元[3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负债总额为33.82453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5.09949亿港元[3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权益及负债总额为59.10754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62.49129亿港元[31] 公司股份配发及股本情况 - 2024年公司配发及发行8743836股新股份,股本由438218000股增至446961836股[26] - 2024年6月28日,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向邵氏兄弟有限公司配发2000万股新股份[36] - 2024年及2023年6月30日,普通股数目分别为4.47亿股及4.38亿股[48] 公司贷款融资及债务情况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未遵守与上海商业银行定期贷款融资的EBITDA契诺,未偿还金额15.672亿港元[3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上述未偿还金额15.672亿港元重新分类为流动负债[36] - 2020年集团与上海商业银行订立2.5亿美元定期贷款融资,2亿美元到期日延至2025年7月6日[59] - 2023年5月公司将2.5亿美元贷款融资功能货币转换为19.59亿港元,后偿还3.918亿港元(相当于5000万美元),剩余15.672亿港元将于2025年7月6日到期偿还[6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未遵守与上海商业银行15.672亿港元定期贷款融资的EBITDA契诺,银行截至2025年3月31日不会要求即时偿还贷款,截至2024年6月30日该款项重新分类至流动负债[60] - 公司与上海商业银行的定期贷款于2024年6月30日约为6.8%(2023年12月31日:7.7%)[60] - 2023年8月13日公司与华人文化及Young Lion Holdings Limited订立7亿港元定期贷款融资协议,后因发行可换股债券减至5.44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提取4.482亿港元,2024年6月30日剩余贷款结余为2.92125亿港元,还款日期延长至2025年9月30日[62]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来自两家商业银行的短期银行借贷为2.59148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1.64083亿港元),固定年利率介乎3.3%至3.6%(2023年12月31日:3.6%)[62]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来自第三方的其他借贷1593.4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1593.4万港元)按年利率5%(2023年12月31日:5%)计息,到期日为2025年9月30日[62] 可换股债券情况 - 2023年8月16日公司与Cardy Oval Limited订立协议发行1.56亿港元可换股债券,初步换股价为每股4.45港元,行使换股权后将配发及发行3505.6164万股,相当于现有已发行股本约8.00%,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7.41%[64] - 可换股债券于2024年1月1日债务部分9289.3万港元、衍生工具部分3070.6万港元、权益部分3587.6万港元,总额1.59475亿港元;2024年6月30日债务部分9769.9万港元、衍生工具部分3466万港元、权益部分3587.6万港元,总额1.68235亿港元[64] 贸易应收应付款情况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扣除减值拨备)为747,002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867,598千港元[57]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及其他应付款及应计费用为8.85044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9.47145亿港元)[66]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一个月以内为7219.1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9105.9万港元),一至两个月为3523.2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4730.5万港元)等[67] 集团雇员情况 - 集团在香港有3043名雇员,在中国内地及海外有319名雇员[69] 公司守则遵守情况 - 公司期内遵守联交所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企业管治守则第二部分的守则条文[71]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C3所载标准守则作为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买卖公司证券的守则,且期内均遵守该守则[71] 公司财务审核及股息情况 - 董事局审核委员会与管理层审阅集团会计原则及实务,讨论
电视广播(00511)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4 08:30
成本控制与节省 - 自2023年起降本增效,预计每年节省内容支出超2.60亿港元[1] - 销售、分销及播送成本由8.18亿港元减少13%至7.10亿港元[73] - 公司总成本由43.56亿港元减少5.12亿港元或12%至38.44亿港元[100] 节目表现 - 犯罪动作片《隐形战队》收视率达28.7点[5] - 《新闻女王》在豆瓣获7.8分,《有种好男人》《你好,我的大夫》在豆瓣超7.0分[7] - 选秀节目《中年好声音》超5000人参加海选[9] 观众数据 - 无线新闻台平均每周接触6350万名在家本地观众[15] - 电视广播(国际)YouTube频道月度活跃用户人数达2250万名[36] - 电视广播(国际)接近1490万名用户[3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myTV SUPER于不同界面共有1050万名登记用户[50] 业务收入与利润变化 - myTV SUPER收入较去年增加2%至3.56亿港元,数码广告收入升幅35%[22] - myTV SUPER分部EBITDA提高27%至8400万港元[22] - 电子商务收入由去年高位下跌至4.86亿港元,订单商品交易总值下跌至5.44亿港元[26] - EBITDA亏损由2022年的1.00亿港元减少至4900万港元[26] - 分部收入由6.98亿港元上升3100万港元或4%至7.29亿港元[29] - 合拍剧收入增加72%[29] - 整体社交媒体收入较去年上升11%[36] - 公司主要分部中,香港电视广播、OTT串流及中国内地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03亿港元、700万港元及3100万港元,合计增长6%;电子商务分部收入显著下跌3.77亿港元,国际业务分部收入下跌2700万港元;集团总收入由35.86亿港元下跌7%或2.63亿港元至33.23亿港元[42] - 公司本年度录得本公司股东应占亏损共7.63亿港元,较2022年的8.07亿港元改善4400万港元或5%[45] - 公司各分部EBITDA分别为8.63、 - 1.00、4.86、 - 0.49,部分有 - 44%、51%的变化[55] - 公司2023年中国内地业务分部收入为7.29亿港元,较2022年的6.98亿港元增加4%,但EBITDA由1.60亿港元减少61%至0.63亿港元[58] - 国际业务分部收入由3.82亿港元减少7%至3.55亿港元,EBITDA由5000万港元减少1600万港元至3400万港元[67][75] - 来自香港电视广播的分部收入由12.94亿港元增加8%至13.97亿港元,EBITDA亏损由5.14亿港元改善47%至2.72亿港元[75] - OTT串流的分部收入由3.49亿港元增加2%至3.56亿港元,EBITDA由6600万港元改善至8400万港元[75] - 电子商贸的分部收入由8.63亿港元大幅减少44%至4.86亿港元,EBITDA亏损由1.00亿港元减少至4900万港元[75] - 其他收入由2022年的5200万港元减少至2023年的2100万港元[74] - 本年度利息收入为9600万港元(2022年:1.25亿港元),融资成本由8100万港元增加至1.47亿港元[75] 国际业务拓展与合作 - 公司国际业务开发和部署“版权监控系统”打击盗版,该系统获亚太广播联盟认可,公司在第30届ABU知识产权与法律奖中赢得大奖[38] - 2023年11月,公司在北美观众的主要串流平台上推出附带广告的免费电视频道,广告收入可观增长[38] - 公司在越南市场成功续约与收费电视运营商Saigontourist Cable Television的节目供应协议,但经济疲弱对订阅及广告收入有负面影响[38] - 公司与马来西亚本地企业建立新合作关系,包括与持牌博彩企业Magnum Corporation联手为会员提供内容[38] - 公司维持与新加坡主要媒体及电信运营商Singtel、StarHub及Mediacorp的持续性内容供应协议,并与当地伙伴合作发展广告业务[38] 其他财务指标 - 公司其他亏损净额为3500万港元(2022年:5100万港元),包含金融资产及负债公允价值变动等[43]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为20.37亿港元(2022年:22.98亿港元),流动比率为2.2(2022年:2.3)[79]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资本承担合共为3000万港元(2022年:7800万港元)[82]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拥有不受限制银行及现金结余7.14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10.20亿港元,其中约45%(约3.21亿港元)存放于海外附属公司[104]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定息证券组合(扣除预期信贷亏损)为2400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3000万港元[106] - 本年度就余下两项既有债券进一步确认非现金减值亏损600万港元,2022年为2900万港元[106] - 公司2023年12月31日可供分派的储备为港币18.35375亿元,2022年为港币23.013亿元[146] 人员与组织架构 - 集团约2%的雇员受聘于海外附属公司[84] - 截至年底,集团在香港有3187名雇员,在中国内地及海外有309名雇员[108] - 黎先生现年五十四岁,于2016年10月17日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及董事局副主席,2020年4月29日不再担任副主席[89] - 利先生现年六十六岁,于2012年2月3日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2002年9月3日至2012年2月3日期间出任替任董事[92] - 徐先生现年七十五岁,于2020年12月2日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92] - 卢博士现年六十三岁,于2015年2月11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92] - 盛博士现年七十五岁,于2015年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92] - 方先生执业超过四十年,其中八年在多伦多执业[94] - 许涛于2023年3月10日获委任为董事局行政主席[112] - 盛博士于4月1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16] - 黎先生曾任金山软件等公司董事,为CMC资本创始合伙人[112] - 方先生73岁,2019年12月3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20] - 曾先生70岁,2021年9月27日获委任为总经理(节目内容营运),2021年1月21日再度加入公司并获委任为副总经理(综艺、音乐制作及节目)[122] - 萧世和于2021年10月4日获委任为总经理(商务营运),负责无线电视跨平台市场及商务营运管理等[138] - 程哲于2021年9月获委任为集团首席技术官,2022年1月获委任为MyTV Super Group总裁[138] - 陈树鸿于2016年7月获委任为副总经理(法律及国际业务),2022年7月起兼任署理公司秘书[138] - 李福来于2021年12月加入无线电视担任企业发展主管,2022年7月获委任为署理财务总裁[138] - 谢伟光于1978年11月加入无线电视,2016年7月获委任为助理总经理(人力及制作资源)[141] - 袁志伟于2016年获委任为助理总经理(新闻及资讯),负责无线电视所有新闻、财经、资讯及体育节目制作[141] - 萧世和现年61岁,程哲现年48岁,陈树鸿现年56岁,李福来现年51岁,谢伟光现年66岁,袁志伟现年68岁[138][141] - 萧世和曾在印刷媒体业工作逾35年,程哲在OTT、资讯科技及电讯行业拥有25年经验[138] - 陈树鸿于1994 - 1999年任职亚洲电视有限公司[138] - 袁志伟1977年加入无线电视新闻部,1978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141] - 王静瑛于2023年5月31日退任公司董事[171][173] - 许涛于2023年3月10日由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调任为行政主席[172] - 黎瑞刚先生及方和先生在2023年5月31日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并获重选[173] 股份与股权相关 - 2023年8月16日,公司与投资者订立认购协议,发行1.56亿港元可换股债券,初步换股价为每股4.45港元,悉数行使换股权后将配发及发行35,056,164股换股股份,相当于现有已发行股本约8.00%,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7.41%[106] - 发行可换股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约1.55亿港元用作一般公司用途,未获行使金额按复合年利率3.5%计息[106] - 为符合出席2024年股东周年大会及投票资格,股份过户文件及股票须不迟于2024年5月30日下午4时30分送达公司股份过户登记处[132] - 公司将于2024年5月31日至2024年6月28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6月29日再度办理[147] - 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数目为4.38218亿股[161] - 黎瑞剛先生透过华人文化传媒娱乐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拥有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持有的96,817,527股股份权益[162]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数目为438,218,000股[166] - 无线电视连同CMC拥有邵氏兄弟控股之股份约29.94%权益[17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徐敬持有公司普通股96,817,527股,占已发行股份百分比为22.09%[17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黎瑞刚持有公司普通股96,817,527股,占已发行股份百分比为22.09%[178] - 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数目为438,218,000股[181] - 董事许涛持有4,000,000股,占已发行股份0.91%[181] - 黎瑞刚通过相关法团持有Shine Investment Limited 102股,占已发行股份85.00%[182] - 邵氏兄弟等多家公司持有96,817,527股,各占已发行股份22.09%[183] - Silchester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LLP持有53,577,200股,占已发行股份12.23%[183] - Silchester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International Value Equity Trust持有25,827,100股,占已发行股份5.89%[183] - Cardy Oval Limited和吴继炜持有35,056,164股,各占已发行股份8.00%[183] 购股权计划 - 2023年1月1日,购股权计划可供授出17,450,000份,年内218,000份已行使,9,500,000份已失效,无新授出[188] - 2023年12月31日,购股权计划可供授出26,950,000份[188] - 2023年12月31日,可行使以认购16,632,000股的购股权尚未行使[189] - 2023年1月1日尚未行使的购股权总数为26350000,年内行使218000,年内注销9500000,12月31日尚未行使的为16632000[190] - 2022年5月25日授出的购股权有效期为十年,从2022年5月25日至2032年5月24日[191] - 紧接购股行使日期前的股份加权平均收市价为港币5.82元[191] - 2018年购股及2022年购股无行使所需达成的表现目标[192] - 20%的2018年购股权可在2019年12月1日至2023年3月22日行使[193] - 20%的2018年购股权可在2020年12月1日至2023年3月22日行使[193] - 20%的2018年购股权可在2021年12月1日至2023年3月22日行使[193] - 20%的2018年购股权可在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3月22日行使[193] - 预期波幅为26.235%[196] 其他事项 - 集团年内慈善及其他捐款共港币50,000元[133] - 2023年6月6日和20日,公司因购股权计划行使分别发行155,500股和62,500股新普通股,代价分别为港币723,075元和港币290,625元[133] - 公司主要业务为地面电视广播及节目制作及分销,以及与电视广播有关的其他业务[145] - 公司于2018年12月6日的董事会会议上采纳书面股息政策[152] - 须于2024年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以接受重选的董事详情载于通函[154] - 公司各董事概无与公司订立不可于一年内免付补偿(法定赔偿除外)而终止的服务合约[156] - 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资料载列于本周年报告第66至73页[157] - 2023年及直至本报告书日期期间在公司附属公司董事会出任的所有董事的名单已载于公司网站[155]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派发股息[147] - 2023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