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解放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亮相书展 生动记录城市发展变迁历程 留住烟火气里上海人的乡愁
解放日报· 2025-08-17 01:04
书籍内容与结构 - 收录20篇文章 分为寻味 忆趣和城记三部分 [1] - 呈现城市飞速变迁 如弄堂里厢"乘风凉"和逐渐远去的叫卖声等主题 [1] - 包含上海市档案馆 新民晚报社 解放日报社 黄浦区档案馆珍藏的稀有照片 [1] - 收录画家罗希贤20幅彩色连环画作品 涵盖过年 小菜场 南货店 逛公园等场景 [1] 出版与发布 - 由上海市档案馆选编 新民晚报社 黄浦区档案馆等联合呈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1] - 在2025上海书展双主会场之一的上海书城亮相 [1] - 新书发布会邀请王汝刚 罗希贤 阚晓君 李婷等人士与市民读者互动 [2] - 通过对话访谈形式畅谈老辰光和老场景 引发深切共鸣 [2] 文化价值 - 多维度呈现上海市民生活独特记忆 生动记录城市发展变迁历程 [1] - 融合亲历者记述 珍贵档案影像与特色连环画艺术 [1] - 可看作微型版的上海改革开放史 涵盖历史变迁 城市生活 文化传承和社会风貌 [1] - 留住上海人的乡愁记忆 塑造上海城市精神和气质 [1]
上海推开商改住?权威部门解答 本次商务楼宇更新新规鼓励在业态转换基础上进行租赁 并非放开分割销售
解放日报· 2025-08-17 01:04
政策核心与定位 - 政策为全国首个商务楼宇更新专项政策,构建“规划—审批—运营—监管”全流程更新路径,提供城市更新制度创新样本 [1] - 政策旨在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品质,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并针对全球办公楼市场周期性调整提供更新窗口期 [1][4] - 政策明确允许商务楼宇兼容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等功能,但澄清此为功能复合而非“商改住”,不涉及土地性质调整和分割销售放开 [1][8][10] 政策关键举措亮点 - 着力提升片区能级品质,从全市层面促进空间资源整合,提升楼宇业态集聚度,打响商务区特色品牌 [3] - 着力强化功能业态复合,分级分类明确可兼容业态引导清单,允许楼宇灵活调整内部业态,支持补充小型便民设施 [3] - 着力推进楼宇改造升级,通过容积率奖励、放宽计容条件、延长土地款缴纳期限等措施降低更新成本 [3] - 着力优化商务生态环境,鼓励跨楼宇统一运营管理,严格限制分割销售以保障楼宇整体品质与长期价值 [3] - 着力加强政策支持保障,提供多样化更新实施选项,强化资金支持与市场服务,优化国企管理机制 [4] 针对市场痛点的解决方案 - 将更新视野从单体建筑拓展到整体空间品质提升,明确不同商务区需突出各自特色以解决部分区域楼宇空置率高的问题 [6] - 首次探索产权归集路径,通过产权协商收购、国有资产划转、权利人自主更新、长期租赁协议等方式解决产权分散导致的更新难题 [6] - 优化审批流程,规定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下且不涉及用途转换的简易装修工程可不申请施工许可证,并为符合条件的光伏设施改造提供资金补贴或奖励 [7] 市场影响与行业机遇 - 新规通过更新改造释放的空间潜力将为重点产业提供优质载体,推动产业链与空间链深度融合,起到短期稳预期、长期提能级的作用 [11] - 更新后的楼宇将凭借更高硬件标准、更优服务配套提升竞争力,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带动净吸纳量回升,使租金水平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11] - 政策倒逼企业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需精通物业管理、产业导入,并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智能楼宇系统方面的创新投入 [11]
“夜浓度”攀升“不夜城”添柴加薪 上海夜间经济这篇“既要又要还要”的大文章还能继续挖潜
解放日报· 2025-08-17 01:04
记者 吴卫群 见习记者 高晨辉 吴恺沄 今年夏天,申城的夜晚被彻底点燃,一个个"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夜生活好去处"纷纷延长营业时 间,开启丰富多彩的夜间消费模式:这厢,浦东陆家嘴富都滨江—正大、新天地—太平湖等地,深夜仍 气氛拉满;那边,静安大悦城"夜食天台"、普陀"环球不夜港"等处,凌晨不眠夜继续…… 一场提升申城"夜浓度"的竞赛正在打响,不仅给海内外游客、广大市民的夜间游、购、娱提供更多 选择,更激荡起服务创新的千层浪、政策护航的万钧力,为上海这座"不夜城"持续绽放夜经济活力添柴 加薪。 "一哥""店王"你追我赶 今年7月,上海市商业联合会推荐并发布上海首批5个"夜间经济人气地标"、5个"夜生活好去处", 位于静安大悦城9楼的"夜食天台"是5个"夜生活好去处"之一。 静安大悦城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夜食天台"于2022年底完成调改并推向市场,目前,进驻天台 的11家店铺已整体营业至次日2时。今年上半年,"夜食天台"整体销售突破4500万元。"有几家餐饮企业 成功解锁夜间经济的流量密码,荣登'店王'宝座。" 上周一22时许,记者来到"夜食天台",只见这里的外摆区域热闹非凡,即便是工作日,上座率仍有 约八成 ...
上海书展迎来周末大客流 记者找年轻读者聊了聊——冲什么排队 就为了阅读的氛围感
解放日报· 2025-08-17 01:04
书展客流与参与度 - 上海书展迎来首个周末大客流 日场和夜场门票提前一天售罄 读者在南京西路入口排队等待入场[1] - 友谊会堂举办多场高人气活动 排队队伍弯绕且看不到尽头 展场内人群摩肩接踵包括白发老读者、小读者和结伴年轻人[1] - 书展让不同年龄和兴趣人群汇聚同一空间 使出版及文化产业直接接触年轻一代需求[1] 作者活动与读者互动 - 青春作家刘同与漫画科普大V陈磊分享会同时举行 陈磊活动现场400个座位满座[2] - 马伯庸新书分享会读者提前1小时排队 800个活动号码牌已发完 读者带折椅、太阳伞和行李箱准备长时间等待[5] - 葛剑雄教授一天完成三场活动 包括新书分享会和直播 后续还有中央大厅新书发布[5] 经典IP与跨代吸引力 - 三毛诞生90周年发布会推出《三毛从军记全集》珍藏版和《三毛流浪记》彩绘版 读者提前几天到展台询问签名活动[3] - 江苏连云港大二学生专程为三毛活动参加书展 手持2013年出版封面泛黄的旧书和刚购买的新书[3][4] - 经典IP如浪浪山激活上美影厂作品 家长希望童年回忆能再度火热并被下一代喜爱[4] 阅读兴趣与年龄突破 - 混知系列用幽默视觉表达简化知识 吸引三年级小读者培养阅读习惯 也获得大学生和中学生姐妹共同喜爱[2] - 大学生读者参加童书作家杨红樱见面会 表明用年龄划分阅读兴趣可能存在局限[2] - 葛剑雄教授遇到高中和初中生读者阅读其文集 尽管担心内容难度 但孩子表示看得懂且持续阅读[6] 文化传播与读者体验 - 书展作为延续作品生命力的重要场所 作者愿意配合出版社安排多场活动 读者热情排队包括小朋友[5][6] - 读者参与书展主要为阅读氛围和参与感 书展成为激发阅读兴趣的理想场域[6] - 马伯庸访谈观点打动家长 认为写作是一种状态而非职业 建议先解决温饱再随时开始写作[5]
上海晴热少雨或持续至月底
解放日报· 2025-08-16 02:05
由于提供的新闻内容主要涉及气象信息,与公司或行业研究无直接关联,根据任务要求"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本次分析无符合条件的关键要点可提取
“东方主战场”贡献不可替代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走进上海
解放日报· 2025-08-16 02:0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涉及历史事件和价值观宣讲活动,不包含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投资分析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行业数据或市场趋势的财经类新闻素材进行分析。
推进绿色技术转化示范应用 42项先进绿色技术和9项示范工程发布
解放日报· 2025-08-16 02:05
上海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目录及示范工程 - 上海市六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目录及示范工程清单(2025年版)》,遴选出42项先进绿色技术以及9项示范工程 [1] - 上海电力在行业内率先开展兼容燃煤+燃机烟气的CCUS技术示范,已累计捕集二氧化碳超14万吨 [1] - 老港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已完成建设,促进垃圾焚烧后相关废弃物循环利用 [1] 上海市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应用场景建设 - 截至2025年6月,上海在工业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氢能、节能环保等重点行业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1] - 在建筑领域,累计推进绿色建筑4.37亿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1700万平方米 [1] - 在交通领域,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80万辆,推广规模居全球城市第一,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105万个、换电站254座 [1] - 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光伏装机达546万千瓦 [1] 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及活动 - 第三届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在徐汇西岸开幕 [2] - 南京东路街道将举办生态日主题手作体验活动 [2] - 打浦桥街道将举办"绿意逢秋,循环共生"主题集市 [2] - 长宁区多个街道将举办面向学生的环保知识科普活动 [2] - 静安区多个街道将举办文旅一体的低碳主题活动 [2]
上海书展首次落户浙江乌镇 桨声光影与书香交汇中——阅读:大城小镇共同的风景
解放日报· 2025-08-16 02:05
文旅融合创新 - 首届乌镇阅读节是上海书展与乌镇文旅场景深度结合的突破性尝试,通过"文化+旅游"跨域模式推进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3] - 景区打造70多个阅读点位,将书架嵌入回廊、咖啡店等场景,形成流动的阅读空间,精选4000多本书籍涵盖文学、艺术、儿童绘本等领域[4][5] - 活动结合数字阅读展、AI声效还原、露天电影等创新形式,探索"未来阅读"可能性,如B站"知识墙"和阅文集团数字听书区[3] 品牌联动与用户参与 - 上海书展首次落户浙江乌镇,持有上海书展票根的观众可免费兑换乌镇阅读节门票,实现品牌辐射至长三角[3][4] - 阅读节吸引跨地域游客参与,如河北邯郸家庭专程体验朗读活动,北京游客因阅读节新增旅游吸引力[2][4] - 举办6场名家分享会及文学沙龙等活动,邀请上海作家孙甘露等对谈,强化文化内容输出[3] 场景化运营与长期规划 - 利用乌镇自然景观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如河道边、凉亭下的阅读角,契合年轻人"氛围感"需求[5] - 计划将阅读节发展为类似乌镇戏剧节的新IP,保留阅读空间并推出扫码借书服务,延长文旅消费链条[5] - 通过古风读书会、新书签售等活动连接古今人文,提升游客对在地文化的感知深度[5]
上海国际文学周连续六届落地虹口 感受不同国家文学魅力 “诗歌之夜”打开一张文学地图
解放日报· 2025-08-16 02:05
文学活动 - 2025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活动在虹口区上海苏宁宝丽嘉酒店举办,多位国际作家和翻译家参与诗歌朗读 [1] - 活动包括"诗行长河,文明巨轮"沉浸式AI视频体验和"诗行长河·共读经典"诗歌游园会,旨在通过科技互动展示虹口诗歌文学地图 [1] -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马文运表示,活动搭建了中外文学交流平台,提升中国作家国际知名度,强化上海作为国际文学交流中心的地位 [1] 虹口区文学地位 - 虹口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重镇,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者,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和文学巨匠 [2] - 上海国际文学周自2011年创立以来已举办十二届,其中连续六届落地虹口区 [2] - 2025年上海国际文学周邀请近30位中外作家,举办50多场文学活动 [2]
三代学者10年通力合作 150余万字记录艰苦卓绝 《上海抗日战争史》书展首发
解放日报· 2025-08-16 02:05
书籍发布与内容 - 《上海抗日战争史》三卷本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首发,全书150余万字,集合了上海三代历史学者长达10年的努力 [2] - 书籍以"815"字样码放,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突出上海在抗战中的特殊地位 [2] - 书籍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全景式反映上海抗战的方方面面,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2] 书籍特点与评价 - 书籍具有填补空白意义,主线清晰、研究全面,充分体现上海抗战特点 [2] - 书籍揭露了日本在上海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文化侵略,统计和总结了日军的侵略给上海带来的巨大损失 [2] - 书籍被视为上海抗战史研究中一部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对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英勇事迹的回放 [1] 读者反响与市场表现 - 书籍在上海书展上受到普通读者欢迎,已售出好几十套 [2] - 首发式后,等待作者签名的读者排起长队,有读者专为购买这套书而来 [3] - 抗战主题图书成为今年上海书展的厚重风景,包括《审判从这里开始——日本战犯在上海的审判》等 [3] 相关活动与延伸 - 首发式上,94岁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通过视频表达对书籍的支持和对抗战精神的传承 [1]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上海市作家协会共同推进"重大主题连环画创作项目",推出《不屈的手指》《白纸红字》等作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