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Phenom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拆分晶圆厂,会是英特尔(INTC.US)的选择吗?
智通财经网· 2025-08-17 06:01
英特尔代工部门分拆争议 - 英特尔内部对代工部门是否分拆存在分歧 董事会成员和部分股东支持分拆 但首席执行官陈立武持反对态度 [1] - 分拆支持者认为可效仿AMD 2008年剥离GlobalFoundries的模式 获得现金流并专注产品设计 [1][3] - 反对分拆的核心原因是18A/14A等尖端工艺研发正处于关键阶段 分拆可能中断技术积累 前CEO已投入数百亿美元研发资金 [6][7] AMD历史经验借鉴 - AMD 2008年因运营亏损(半导体制造成本占比高)和产品延迟(四核Opteron服务器延迟数月)被迫转型无晶圆厂模式 [2] - AMD分拆代工部门获得7亿美元现金+11亿美元债务减免 并持有GlobalFoundries 34%股权 但过早出售股份损失数十亿美元 [3][4] - 分拆后AMD转向台积电代工 产品性能显著提升 但形成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GlobalFoundries当前估值已达160亿美元(较十年前增长10倍) [4] 英特尔代工部门现状 - 2024年代工部门预计亏损130亿美元 约占公司市值10% 亏损持续扩大 [5] - 部门受政治因素影响 美国政府可能通过财团入股以保留本土芯片制造能力 [5] - 公司正通过裁员和砍项目改善现金流 但分拆被视为提升股东价值的潜在方案 [6] 技术路线与竞争分析 - 18A工艺良率需达70%才能实现盈利量产 该节点是抗衡台积电N2的关键 [7] - 14A工艺被定位为美国芯片主导地位的基石 依赖代工部门自主技术 [7] - 若Panther Lake/Clearwater Forest产品如期交付 代工部门价值将显著提升 [7] 分拆潜在影响对比 | 维度 | 分拆可能性 | 保留可能性 | |------|------------|------------| | 研发连续性 | 18A等工艺研发可能中断 [6] | 保持垂直整合优势 [7] | | 政治风险 | 符合美国芯片本土化战略 [5] | 面临股东压力 [6] | | 现金流 | 立即获得资本注入(参考AMD案例) [3] | 无直接资金流入 [6] | | 竞争地位 | 专注设计但丧失制造控制权 [8] | 需达成良率目标以抗衡台积电 [7] |
拆分晶圆厂,会是英特尔的选择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7 03:40
英特尔代工部门分拆决策分析 - 英特尔内部对代工部门分拆存在分歧 董事会和部分股东支持分拆 而首席执行官陈立武持反对态度[2] - 分拆讨论受经济和政治因素双重影响 包括美国政府对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的关注[2][8] AMD历史经验参考 - AMD于2008年因运营亏损和产品延迟被迫转型无晶圆厂模式 当时面临数年同比运营亏损且制造部门成本高昂[3] - AMD分拆代工部门(后更名为GlobalFoundries)获得7亿美元现金和11亿美元债务减免 同时持有新公司34%股份[5] - 分拆使AMD获得现金流自由并转向台积电代工 但过早出售GlobalFoundries股份导致潜在数十亿美元损失[6] 英特尔代工部门现状 - 代工部门2024年预计亏损约130亿美元 占公司估值近10%[8] - 部门已投入数百亿美元研发资金 专注于18A和14A等先进制程节点[9][11] - 公司通过裁员和削减项目改善现金流 但分拆被视为创造股东价值的最有效方式之一[9] 分拆与否的潜在影响 研发连续性 - 分拆可能破坏18A/14A制程研发势头 影响Panther Lake和Clearwater Forest产品线[9][11] - 保留部门则保持垂直整合优势 若18A良率达70%可实现盈利大规模生产[11] 政治与资本因素 - 分拆符合美国本土芯片产业自主战略 可能由政府支持财团运营[8] - 分拆可立即获得现金注入 类似AMD当年获得的7亿美元现金和11亿美元债务减免[5][8] - 保留部门则需依靠内部现金流优化 无外部资本注入[9] 竞争地位 - 分拆后英特尔可专注产品设计 但失去制造控制权[8][11] - 保留部门若18A成功可作为台积电N2制程的直接竞争对手[11] 技术发展路径 - 英特尔将放弃部分尖端节点竞争 集中改进18A制程[11] - 18A良率目标70%以实现盈利大规模生产 14A制程被视为美国芯片主导地位的关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