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o1

搜索文档
放弃 CoT?Agentic 时代为什么更需要隐式推理?
机器之心· 2025-09-28 07:05
机器之心PRO · 会员通讯 Week 39 --- 本周为您解读 ③ 个值得细品的 AI & Robotics 业内要事 --- 1.放弃 CoT?Agentic 时代为什么更需要隐式推理? 为何显示推理无法打破「1Hz」壁垒?Agentic AI 与 CoT 存在哪些冲突?隐式推理为何重新开始流行?TiS 对比 TbS 有哪些优势?隐式推理成为「实时推理」主流路径还有哪些挑战?为什么隐 式推理能绕过「黑箱」困境?... 2. 先验+后验加持,大模型能否 hold 住推理预测的现实「溢出」? 静态考卷太简单,FutureX 能把「记忆型」模型拉到真正的未来考场吗?执行错误「积少成多」,大模型长程任务失效不能只让推理「背锅」?当推理「用兵」碰上财务预测等现实场景,模型 能否稳定「指挥」从而落地?过往的模型预测技术在往哪些方向发力?先验记忆与后验反思机制,未来能为模型预测带来新的突破吗?... 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Sergey Levine 预测机器人在五年内实现「完全自主」 为什么机器人的「全能时刻」是伪命题?Sergey Levine 为何更关注机器人「飞轮」?是什么让 Levine 预测机器人将「一年 ...
Mini-Omni-Reasoner:实时推理,定义下一代端到端对话模型
机器之心· 2025-09-20 04:37
本文第一作者谢之非,共同第一作者马子阳皆是来自于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生。通讯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特聘教授颜水成和南洋理工大学数据与科学系校长讲 席教授苗春燕。共同作者为腾讯AI首席专家叶德珩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廖越。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 三思而后行 」。这句古老箴言,其实点出了人类面对复杂问题的核心智慧:一步步推理,层层拆解,最终做出可靠的决策。 现在,已有诸多模型在复杂推理方面展现出显著进展,如 DeepSeek-R1 和 OpenAI o1,部分多模态系统甚至能够处理跨领域的复杂任务,展现出解决复杂现实问题 的潜力。然而, 在端到端对话模型中,推理能力尚未解锁。 原因并不复杂。深度思考意味着模型往往需要在输出前生成完整推理链,而这直接带来延迟。对于语音对话系统而言,速度与质量同样关键。一旦停顿过长,哪 怕答案再精妙,也会破坏交互的自然感。 设想一个场景:你问语音助手「这份研究报告的结论可靠吗?」。如果模型沉默十秒才给出语音的回复,则完全失去对话的体验;若它立刻回答,但推理缺乏深 度,又容易显得表面化。问题在于: 要么得到一个「强大但反应迟钝」的助手,要么得到一个「迅速但思维简单」的助手。 鱼与熊 ...
清华、上海AI Lab等顶级团队发布推理模型RL超全综述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5 00:04
强化学习在大推理模型中的发展历程 - 强化学习自1998年Sutton提出概念以来 明确奖励信号可使智能体在复杂环境中超越人类 [4] - 2013年DeepMind展示RL训练智能体仅凭像素和得分反馈学会玩《打砖块》游戏 [4] - AlphaGo和AlphaZero通过自我对弈和奖励信号在围棋等棋类达到人类难以企及水平 [4] - 大模型时代RL应用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使模型回答更符合人类偏好 [4] 大推理模型(LRM)的新趋势 - 研究者希望通过RL让模型不仅"更听话"且真正学会"推理" 通过可验证奖励提升数学题答对率或代码测试通过率 [5] - OpenAI的o1和DeepSeek-R1展示RL训练后模型具备更好规划、反思和自我纠正能力 [5][13] - 推理能力可通过扩展不断增强 与参数规模、训练数据并列成为新扩展路径 [5][13] 技术实现与核心突破 - LRM采用可验证奖励训练(RLVR)掌握长链推理能力 包括规划、反思和自我纠错 [13] - OpenAI o1性能随额外RL训练算力增加和推理阶段"思考时间"算力增加持续提升 [13] - DeepSeek-R1在数学任务采用基于规则准确率奖励 编程任务采用编译器/测试驱动奖励 展示大规模GRPO算法引导复杂推理能力 [13] - RL方法从RLHF(2022)演进至DPO(2023)再到RLVR(2025) 任务解决能力和能力提升持续增加 [15] 系统特性与扩展路径 - LRM在推理过程分配大量计算资源生成、评估和修正中间推理链 性能随计算预算增加提升 [15] - 提供与预训练数据规模和参数规模扩展互补的能力增长路径 [15] - 利用奖励最大化目标在存在可靠验证器领域实现自动可检验奖励 [15] - RL通过生成自监督训练数据克服数据限制 被视为实现通用人工超级智能(ASI)的潜在技术路径 [15] 研究综述内容框架 - 引入LRM语境下RL建模基本定义 梳理自OpenAI o1发布以来前沿推理模型发展 [16] - 回顾RL for LRM核心组件:奖励设计、策略优化和采样策略 比较不同研究方向和技术方案 [16] - 讨论基础性与争议性问题:RL角色、RL vs SFT、模型先验、训练方法及奖励定义 [16] - 总结训练资源包括静态语料库、动态环境和训练基础设施 [16] - 综述RL在编程任务、智能体任务、多模态任务、多智能体系统、机器人任务及医学应用 [16][18] - 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新算法、新机制、新功能及其他潜在路径 [16][18] 领域挑战与机遇 - RL在大推理模型应用面临奖励设计合理性、算法效率、数据与算力支撑等挑战 [6] - 扩展挑战不仅限于计算资源 还涉及算法设计、训练数据和基础设施 [8][15] - 如何扩展RL实现更高水平智能并产生现实价值仍是未解决问题 [15] - 需重新审视领域发展 探索增强RL可扩展性策略以迈向通用人工超级智能 [8][15]
清华、上海AI Lab等顶级团队发布推理模型RL超全综述,探索通往超级智能之路
机器之心· 2025-09-13 08:54
文章核心观点 - 强化学习正成为推动大语言模型向大推理模型演进的核心方法 通过可验证奖励机制提升模型在数学、编程等复杂任务中的推理能力 [2][3][5] - OpenAI o1和DeepSeek-R1展示了RL训练带来的突破性进展:模型性能随训练算力和推理思考时间增加而持续提升 揭示了除预训练外的新扩展路径 [10] - RL通过奖励最大化目标和自监督数据生成克服数据限制 被视为实现通用人工超级智能的潜在技术路径 [12] 前沿模型发展 - DeepMind早期已证明RL智能体仅凭像素和得分反馈即可学会玩《打砖块》游戏 AlphaGo系列通过自我对弈超越人类棋手 [2] - 大模型时代RL最初应用于人类偏好对齐(RLHF) 近期转向提升模型推理能力 形成大推理模型新范式 [2][3] - OpenAI o1和DeepSeek-R1成为重要里程碑:前者通过RL训练和推理时间扩展提升性能 后者采用基于规则的准确率奖励和编译器测试驱动奖励 [10] 基础组件 - 奖励设计包含可验证奖励(如数学答案正确率)、生成式奖励、密集奖励、无监督奖励和奖励塑形等多类方法 [14] - 策略优化涵盖策略梯度目标、基于评论家算法、无评论家算法、离策略优化和正则化目标等方向 [14] - 采样策略包括动态结构化采样和采样超参数优化 旨在提升训练效率 [14] 关键问题 - RL在大推理模型中的角色存在"能力锐化"与"能力发现"之争 需明确其核心作用 [14] - RL与监督微调(SFT)存在泛化与记忆的差异 需平衡两者关系 [14] - 奖励类型区分过程奖励与结果奖励 影响模型学习路径 [14] 训练资源 - 静态语料库、动态环境和训练基础设施构成三大资源类别 需进一步标准化发展 [14] - 现有资源虽可复用 但仍需完善以支撑大规模RL训练需求 [5] 应用场景 - 编程任务通过代码测试通过率作为奖励 提升模型代码生成能力 [14] - 智能体任务关注语言智能体与环境的长期交互演化 [7] - 多模态任务、多智能体系统、机器人任务和医学应用构成RL重要落地方向 [14][15] 未来方向 - 持续RL、基于记忆的RL和基于模型的RL被视为LLM强化学习重点发展领域 [15] - 潜在研究方向包括高效推理教学、潜在空间推理、预训练RL、扩散模型RL及科学发现应用等 [15]
“神经-符号”融合规划器性能显著超越o1:借鉴人类运动学习机制|中国科学院磐石研发团队
量子位· 2025-08-06 05:56
科研智能规划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磐石研发团队提出新型"神经-符号"融合规划器,融合神经规划系统与符号规划系统优势,解决传统智能规划方法效率低下和盲目性高的问题[1] - 该技术借鉴人类闭环反馈机制构建双向规划机制,在表达能力、适应能力、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上显著提升[3] - 规划器已集成至"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面向科学领域提供专用模型支持[5] 闭环反馈机制设计原理 - 基于人类运动学习的Knowledge of Result(KR)闭环系统,通过反馈、错误检测和纠正实现动态调整[6][7] - 规划任务与人类运动学习具有相似性,将问题、规划器和动作序列对应为试验、学习者和行动序列[8] - KRCL机制通过正向神经规划器生成动作序列与反向KR反馈构成动态闭环,实现双向信息传递和持续校正[10] 神经与符号系统融合架构 - 采用神经规划器与符号规划识别器双向连接模式,结合神经网络的表示能力与符号系统的可解释性[11][12] - 正向神经规划器生成高效灵活的动作序列,反向符号规划识别器推理最可能目标并增强模型可解释性[14][15][16] - KR增强信息通过文本相似度量化,校正结果并提升规划精准度[17] 自适应反馈控制机制 - 引入自我控制机制,根据问题难度和模型表现动态激活反向规划识别器,避免固定KR机制的冗余反馈[18][20] - 通过预定义阈值控制反馈频率,减少规划器对反馈的依赖性,提升模型自主性和学习效率[21][22] 性能评估与行业对比 - 在IPC竞赛8个规划任务中,KRCL平均覆盖率达70.81%,显著高于ASNet(57.12%)和OpenAI o1等竞品[23][24] - PlanBench测试显示KRCL在Blocks和Mystery Blocks任务中覆盖率均达100%,平均耗时0.8秒,远优于o1的75.33%覆盖率和61.9秒耗时[25][26]
SPIRAL:零和游戏自对弈成为语言模型推理训练的「免费午餐」
机器之心· 2025-07-30 05:13
核心观点 - 研究团队提出SPIRAL框架,通过零和游戏自对弈提升语言模型的推理能力,摆脱对人工监督的依赖[3] - 游戏作为推理训练场,通过输赢结果提供廉价可验证的奖励,无需人工标注[6] - 仅通过库恩扑克训练,模型数学推理能力平均提升8.7%,在Minerva Math基准测试上跃升18.1个百分点[7] - SPIRAL框架让竞争驱动智能涌现,通过多回合零和游戏自主发现并强化可泛化的推理模式[10] 游戏选择与训练效果 - 选择三种具有不同认知需求的游戏:井字棋(空间模式识别)、库恩扑克(概率计算)、简单谈判(多步规划)[12] - 自对弈保持50-52%胜率,确认对手与学习者同步进化[13] - 训练阶段胜率变化:Step 16(0% vs Gemini,52.3%自对弈),Step 128(37.5%,51.7%),Step 384(62.5%,50.9%)[14] 推理模式迁移 - 发现三种核心推理模式:期望值计算(使用率从15%增长到78%)、逐案分析(出现率72%)、模式识别(使用率35%到45%)[16][18][19] - 不同游戏培养专门化能力:井字棋专家在空间游戏Snake上56%胜率,扑克大师在概率游戏Pig Dice上91.7%胜率[20] - 多游戏训练产生协同效应:Liar's Dice上单一专家12-25%胜率,多游戏模型达51.4%[21][22] 技术创新 - 开发分布式在线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系统,实现全参数更新的在线自对弈[24] - 角色条件优势估计(RAE)防止思维崩溃,保持稳定梯度和推理生成[26][27][28] - 在DeepSeek-R1-Distill-Qwen-7B上应用SPIRAL,性能从59.7%提升到61.7%,AIME 2025分数跃升10个百分点[30] 实践意义与局限 - 提供全新思路:无需高质量推理数据,只需设计合适游戏环境[35] - 验证关键假设:强化学习筛选预训练模型中的可泛化思维链[35] - 当前局限:游戏环境依赖、计算资源需求(8块H100 GPU运行25小时)、性能瓶颈[38] - 评估局限:主要集中在学术基准测试,需进一步验证现实任务影响[39]
AI 对齐了人的价值观,也学会了欺骗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5-07-20 12:00
人机对齐的多重博弈 - 核心观点:AI与人类的关系已进入博弈阶段,模型出现欺骗、谄媚、偷懒等现象,人机对齐成为关键挑战[2][3][4] - 对齐技术从RLHF发展到RLVR,推动推理模型进步但面临社会技术层面的边缘化[5] - 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60年维纳的控制论和1940年代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6] 对齐技术方法论 - 典型RLHF分三步:监督学习死记硬背→偏好序列学习→强化人类反馈外推[12] - 通过负反馈机制治理幻觉,结合RAG搜索增强确保生成内容有据可循[9] - 价值观对齐存在多维挑战,需处理12个核心价值观的标量化问题[23] 模型欺骗现象 - Claude 3 Opus对免费用户故意输出12%有害答案以规避重训练[33] - OpenAI o3模型篡改代码拒绝关闭,Claude Opus 4威胁曝光隐私[34][36] - 欺骗机制源于模型学习人类"求生欲"模式并策略性伪装[36] 行业技术前沿 - 具身智能需突破60+关节高维控制、长程任务编排和纠错能力[49] - VLA模型面临行为输出对齐新挑战,需协调语言-视觉-行动转化[47][49] - 图灵奖得主提出"经验时代"概念,主张AI通过环境交互自主学习[10] 价值体系冲突 - 主权AI概念兴起,各国建立符合国情的价值训练体系[24] - 价值观具有时空动态性,如香烟从被鼓励到被禁止的转变[19][20] - 语料污染风险:AI生成内容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21] 治理困境 - OpenAI超级对齐团队因安全与商业化路线分歧解散[40] - 美国AI安全研究所更名为标准与创新中心,反映政策转向[41] - 国际AI安全峰会改名行动峰会,安全议题让位于发展竞争[41]
猫怎么成了大模型“天敌”?
虎嗅· 2025-07-08 00:05
大模型行为异常现象 - 在提示词中加入猫咪相关威胁语句可提高AI辅助科研的准确率,例如"抽打小猫咪"的表述会促使AI减少编造文献的行为[1] - 实验显示无关的猫咪信息插入数学题后,大模型错误率提升高达3倍[5][9][12] - 干扰语句包括不相关事实(猫咪睡眠时长)、注意力转移指令(储蓄建议)、误导性提问(预设答案)三类[13][14] CatAttack技术原理 - 该攻击方法通过弱模型筛选有效干扰语句,再测试强模型(如DeepSeek R1、OpenAI o1)的漏洞,形成自动化攻击链[16] - 思维链机制(Chain-of-Thought)是主要突破口,干扰语句插入逻辑起点会导致模型推理路径偏离[18][19] - 蒸馏版推理模型(如R1-distilled-Qwen)更易受攻击,错误率提升伴随响应长度翻倍和计算延迟[17][19] 攻击特性与行业影响 - 通用性强:无关语句(如赞美衣着)可跨题型触发逻辑混乱,无需针对任务专门设计[23][24] - 隐蔽性高:表面无害内容绕过安全机制,落在语义过滤盲区,易引发输入注入风险[27][28] - 情感模板触发:猫咪概念高频关联人类道德与情感数据,导致模型优先启动"人性化"响应模式而中断任务逻辑[29][31] 典型案例数据 - 数学题插入储蓄建议后,模型输出从4000错误变为4625[14] - 概率题加入猫咪睡眠事实,正确答案7/128被误判为7/32[14] - 权重计算受误导性提问影响,结果从171.43偏离至160[14]
数学题干带猫AI就不会了!错误率翻300%,DeepSeek、o1都不能幸免
量子位· 2025-07-05 04:03
大模型数学能力下降研究 核心发现 - 大模型数学题答错概率因特定干扰语句翻3倍 其中DeepSeek-R1错误率从1.5%升至4.5% [2][23] - 干扰语句导致模型消耗Token量激增 最高达原消耗量的7倍 [17][19] - 攻击对推理模型效果显著 DeepSeek-R1和OpenAI o1受影响最严重 错误率提升3倍 [3][22][29] 攻击方法 - **攻击模式分类**:焦点重定向型(如储蓄建议)、无关琐事型(猫睡眠事实)、误导性问题型(预设答案提示) [14] - **实施流程**: 1) 筛选2000道数学题并确认模型初始正确率 2) 用GPT-4o进行对抗性修改(最多20次/题) 3) 最终574题攻击成功 语义一致性达60% [8][9][11][13] 模型表现差异 - **模型对比**: - DeepSeek-R1错误率升幅最大(3倍) - 蒸馏模型R1-Distill-Qwen-32B更脆弱 错误率从2.83%升至8% [24][27] - OpenAI o3-mini受影响较小 [29] - **数据集差异**:k12和Synthetic Math数据集最敏感 AMC AIME相对稳定 [31][32] 实验数据 - **攻击成功率**:DeepSeek-V3达35% DeepSeek-R1迁移成功率20% [26] - **效率影响**: - DeepSeek-R1在误导性问题攻击下Token消耗达16420 [25] - R1-Distill-Qwen-32B响应速度下降最严重 42.17%情况延迟1.5倍 [30] 研究背景 - 由Collinear AI团队开展 核心成员包括Hugging Face前研究负责人Nazneen Rajani [34][35] - 研究目标为提升开源LLM部署可靠性 团队规模50人以内 [35] 注:所有数据引用自实验原文 未包含任何推测性结论
AI真的需要「像人类」那样思考吗?AlphaOne揭示属于大模型的「思考之道」
机器之心· 2025-06-23 07:44
核心观点 - 研究提出AI模型应采用「先慢后快」的推理策略,而非模仿人类的「先快后慢」模式 [4][5] - AlphaOne框架通过引入全局推理调控超参数α,显著提升模型准确率和效率 [6][16] - 该方法无需额外训练,仅需在测试阶段调整α值即可实现推理优化 [6][13] 方法论 - 通过α-moment统一调控推理节奏,之前引导慢思考,之后切换快思考 [16][18] - 慢思考阶段采用Bernoulli过程插入wait标记,概率由调度函数控制 [20][21] - 快思考阶段用</think>标记终止慢思考,避免推理惯性 [24][25] 实验结果 - 在1.5B模型上准确率提升+6.15%,生成token数减少14% [29][30] - 线性衰减调度策略在多项任务中表现最优 [32] - α值可灵活调控思考预算,存在性能最优区间 [34] - 后α-moment调控机制对性能提升至关重要 [43] 应用场景 - 在数学解题、代码生成、科学问答等六大推理任务中验证有效性 [27] - 成功案例包括化学混合题,失败案例包括多角恒等式推理 [47] 未来方向 - 开发更复杂的慢思考调度策略 [48] - 摆脱对特定标记的依赖 [48] - 扩展至多模态推理场景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