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riveVLM
icon
搜索文档
西交利物浦&港科最新!轨迹预测基座大模型综述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24 23:33
摘要与引言 这篇综述探讨了将大语言模型(LLMs)和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s)等大型基础模型应用于自动驾驶轨迹预测的新范式 。这种方法通过整合语言 和情境知识,使自动驾驶系统能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交通场景,从而提升安全性和效率。文章回顾了从传统方法到由 LFM 引入的范式转变,涵盖了车 辆和行人的预测任务、常用的评估指标和相关数据集 。它详细介绍了LLM的三种关键应用方法: 轨迹-语言映射、多模态融合和基于约束的推理 ,这 些方法显著提高了预测的可解释性和在长尾场景中的鲁棒性 。尽管LLM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计算延迟、数据稀缺和真实世界鲁棒性等挑战 。 图1展示了自动驾驶中"感知-预测-规划与控制"的闭环过程,突出了LFM如何帮助自动驾驶车辆预测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轨迹 。 论文链接:https://www.arxiv.org/abs/2509.10570 作者单位:西交利物浦大学,澳门大学,利物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图2则以时间线形式展示了轨迹预测方法的演变,从基于物理模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最新的LFM方法 。 轨迹预测概述 轨迹预测是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它利用历史数据(如位置和速度)以及上下文信 ...
机器人操控新范式:一篇VLA模型系统性综述 | Jinqiu Select
锦秋集· 2025-09-02 13:41
文章核心观点 - 基于大型视觉语言模型(VLM)的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是机器人操控领域的变革性范式,通过语义理解和推理能力显著提升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泛化执行能力 [1][4][5]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团队首次提出系统性分类法,将VLA模型划分为单体模型(Monolithic Models)和层级模型(Hierarchical Models),以解决架构多样性和研究碎片化问题 [1][6][8] - VLA模型与强化学习、免训练优化、人类视频学习和世界模型等前沿技术结合,未来方向包括记忆机制、4D感知和多智能体协作等 [1][58][91] 背景与演进 - 传统机器人操控方法依赖预定义任务规范,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泛化能力有限,而VLM通过海量图文预训练跨越视觉与语言的语义鸿沟 [4][9][11] - 现代VLM(如LLaVA1.5、Qwen-VL)采用三组件架构:视觉编码器、投影器和大型语言模型,统一处理多模态任务并支持高级推理能力 [9][10] - VLA模型将机器人动作处理为文本token,与语言输出联合训练,实现语义理解能力飞跃(如RT-2相比RT-1在未见过指令任务上成功率显著提升) [12][13] 单体模型(Monolithic Models) - 单系统架构(如RT系列、OpenVLA)统一处理视觉、语言和动作生成,通过自回归解码生成动作token,参数量达70亿级别 [14][17][18] - 双系统架构(如π0、CogACT)分离快速反应的动作专家与慢速推理的VLM骨干,通过级联或并行方式协作,推理速度提升3倍以上 [15][35][30] - 性能增强方向包括3D/4D感知(如SpatialVLA、TraceVLA)、多模态融合(触觉、音频)和推理优化(动态token剪枝、1-bit量化) [21][23][31] 层级模型(Hierarchical Models) - 规划器+策略架构明确解耦高层规划与底层执行,生成可解释中间输出(如关键点、程序代码),支持长时程任务 [43][44][53] - 仅规划器方法(如Chain-of-Modality)生成可执行程序或文本指令,而规划器+策略模型(如HiRobot)通过扩散策略执行原子命令 [44][49][53] - 基于关键点的方法(如HAMSTER、RoboPoint)预测交互区域或轨迹路点,结合优化器生成动作,在7个泛化轴向上成功率提升20% [45][51][80] 前沿领域结合 - 强化学习通过密集奖励信号(如VLA-RL的RPRM模型)和离线-在线混合训练(如ReWiND)解决长时任务稀疏奖励问题 [59][60][61] - 免训练方法(如FlashVLA、EfficientVLA)通过触发机制和token复用跳过冗余计算,实现最高5倍训练加速 [62][63][64] - 人类视频学习(如UniVLA、LAPA)对齐人类-机器人交互特征,世界模型集成(如WorldVLA)通过预测未来状态优化动作规划 [65][66][68] 模型特性 - 多模态融合通过共享嵌入空间实现视觉、语言和动作的token级对齐,支持深度、触觉等模态扩展(如PointVLA集成点云数据) [69][71][73] - 指令遵循能力支持语义锚定(如ChatVLA-2理解白板数学问题)和思维链推理(如CoT-VLA预测视觉子目标) [74][76][75] - 跨领域泛化能力显著,如DexVLA实现跨机器人形态技能迁移,π0.5在分布外数据上成功率超90% [78][79][80] 数据集与基准 - 真实世界数据集(如OXE)整合22个机器人平台超100万演示,覆盖500多种技能,但长尾分布数据仍不足 [82][83][84] - 仿真基准(如BEHAVIOR、ALFRED)支持多阶段语言指令任务,CALVIN提供无约束指令下的长时程行为学习 [85][86] - 人类行为数据集(如Ego4D、EPIC-Kitchens)提供829小时密集手部追踪视频,支持精细化操作学习 [87][88] 未来方向 - 需开发融合真实世界复杂性和长期任务评估的基准,包含子任务成功率和抗干扰性等指标 [91] - 技术突破重点包括4D感知(整合深度与时间演化)、移动操作(导航与抓取协同)和多智能体协作(共享世界模型) [93][94][96] - 模型效率优化需平衡计算资源与实时需求,通过动态token剪枝和硬件友好量化降低延迟 [98]
给自动驾驶感知工程师的规划速成课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8-08 16:04
自动驾驶规划技术演进 - 模块化系统中机器学习主要影响感知部分,下游规划组件变革较慢[3] - 传统系统易于解释和快速调整,但机器学习可扩展性更强[4] - 学术界和工业界推动下游模块数据驱动化,通过可微接口实现联合训练[4] - 生成式AI和多模态大模型在处理复杂机器人任务方面展现潜力[4] 规划系统核心概念 - 规划系统需生成安全、舒适、高效的行驶轨迹[11] - 输入包括静态道路结构、动态参与者、占用空间等感知数据[11] - 输出为路径点序列,典型为8秒视野内每0.4秒一个点共20个点[11] - 分为全局路径规划、行为规划和轨迹规划三个层级[12] 规划技术方法 - 搜索、采样和优化是规划三大核心工具[24] - 混合A*算法通过考虑车辆运动学改进A*算法[28] - 采样方法通过参数空间采样解决优化问题[37] - 优化分为凸优化和非凸优化,后者依赖初始解[41] 工业实践 - 路径-速度解耦方法解决约95%问题,耦合方案性能更高但实现复杂[52] - 百度Apollo EM规划器采用迭代期望最大化步骤降低计算复杂度[56] - 时空联合规划处理剩余5%复杂动态交互场景[59] - 特斯拉采用数据驱动与物理检查结合的混合系统[117] 决策系统 - 决策本质是注重交互的行为规划,处理不确定性和交互问题[68] - MDP和POMDP框架将重点从几何转向概率[69] - MPDM通过有限离散语义级策略集合简化POMDP问题[102] - 应急规划生成多条潜在轨迹应对不同未来情景[112] 神经网络应用 - 神经网络可增强规划器实时性能,实现数量级加速[130] - 端到端神经网络规划器将预测、决策和规划结合成单一网络[133] - 世界模型最终形式可能是由MCTS增强的原生多模态大模型[138] - 神经网络从树结构中提取知识,形成正反馈循环[142] 发展趋势 - 规划架构趋向"端到端",更多模块被整合到单一系统[151] - 机器学习组件在规划中应用比例持续增加[151] - 算法从理论完美向工程实用演进,如Value Iteration到MCTS[153] - 确定性场景规划成熟,随机性场景决策仍是挑战[153]
VLM岗位面试,被摁在地上摩擦。。。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12 12:00
自动驾驶大模型技术发展 - 理想汽车是国内首个实现视觉语言大模型(VLM)上车的企业,在自动驾驶多模态大模型领域经验丰富[2] - 行业技术路线已明确向端到端+大模型方向发展,长安/小鹏等车企均已宣布大模型上车计划[4] - 自动驾驶大模型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座舱、具身智能、数据挖掘和标注等领域,未来发展空间广阔[4] 大模型核心技术要点 - 通用大模型需横向对比开源SOTA模型,分析不同任务下的优劣势[4] - 微调技术涉及LoRA、Adapter、DPO等方法,是业务模型落地的关键[6][15] - 大模型存在幻觉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外挂知识库、微调和强化学习等技术[6] - 私有数据集构建和prompt模板设计是业务模型的核心竞争力[4] 自动驾驶大模型课程体系 - 课程涵盖多模态大模型基础概念、架构、训练范式和公开数据集[9] - 重点讲解模态编码器、Input/Output Projector、LLM Backbone等核心模块[11] - 覆盖图文理解、视频理解、任意模态等5种通用多模态大模型算法[11] - 包含DriveVLM等5个最具代表性的自动驾驶端到端大模型算法[17] - 提供行业就业指导,分析公司需求和技术瓶颈等实际问题[19] 行业人才需求 - 企业面试重点关注候选人对开源模型的对比分析能力[4] - 实际项目经验(如RAG系统)和私有数据集构建经历是重要考察点[4][6] - 需要掌握从算法设计到工程化落地的全流程能力[22] - 高校学生、技术人员和转行人员是该领域主要人才来源[26]
基于VLM的快慢双系统自动驾驶 - DriveVLM解析~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6-27 09:15
自动驾驶大模型应用 - 核心观点:清华与理想汽车合作开发的DriveVLM系统通过大模型的few-shot能力解决自动驾驶长尾问题,推动L2向L4迭代 [2] - 创新点1:采用Chain-of-Thought(CoT)方法实现场景描述、分析与分层规划 [4] - 创新点2:DriveVLM-Dual快慢双系统集成传统模块,提升实时规划与空间推理能力 [4] - 创新点3:构建SUP-AD数据集聚焦自动驾驶五大维度,优化Corner Case处理 [4] 多模态大模型课程框架 - 第一章:涵盖多模态大模型基础概念、结构训练范式及公开数据集 [21] - 第二章:详解模态编码器、Input/Output Projector及LLM Backbone等核心模块 [23] - 第三章:聚焦图文/视频理解、轻量化模型等5类通用算法 [25] - 第四章:覆盖Adapter、LoRA等6种微调技术及强化学习应用 [28] - 第五章:重点解析DriveVLM等5种自动驾驶端到端大模型算法 [30] - 第六章:提供行业就业方向、面试准备等求职实战指导 [32] 技术实现与课程价值 - 数据构建:DriveVLM通过结构化LLM评估与pipeline流程优化数据集质量 [9][12] - 课程目标:培养通用大模型理论、自动驾驶前沿算法及工程部署能力 [41] - 适用人群:高校研究者、企业技术骨干及转行人员 [40] - 讲师背景:一线大厂算法专家,主导座舱与端到端大模型量产项目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