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智能体

搜索文档
智谱打响中场战事
虎嗅APP· 2025-09-06 03:26
核心观点 - 智谱正在加速推进IPO进程 计划于2025年10月完成上市辅导 并考虑港股和A股双上市路径[5] - 公司经历重大内部调整 包括组织架构重组 商业模式转型和战略重心转移 以应对行业竞争压力并优化估值逻辑[6][8][17] - 通过聚焦G端业务 整合B端资源 向轻交付模式转型 以及加码MaaS平台 智谱旨在强化商业化能力并提升市场竞争力[14][19][24] 组织架构调整 - 原COO张帆离职 其负责的50人B端团队大部分并入张鹏领导的20人G端团队 实现业务线整合[6][14] - 首席生态官刘江于2023年下半年加入 但早于张帆离职[12] - 调整旨在提升人效 整合G端与B端资源 实现协同推进 尤其针对同时涉及G端和B端的客户[13][14] 融资进展 - 2024年6月C轮融资30亿美元 投资方包括Prosperity7 Ventures 光速光合和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10] - 2024年9月D轮融资200亿元 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 腾讯投资 红杉中国 蚂蚁集团和中关村科学城等[10] - 2024年12月D+轮融资30亿元 投资方包括联融志道 君联资本和招商局创投等[10] - 2025年3月单月获三地国资融资:杭州超10亿元 成都3亿元 珠海5亿元[9][10] - 2025年4月获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2亿元战略融资[10] - 2025年7月获浦东创投集团与张江集团联合注资10亿元战略融资[11] - 至此集齐北京 杭州 成都 珠海 上海五地国资背景 "国家队"属性突出[9] 商业模式转型 - 从重交付向轻交付转型 避免陷入定制化泥潭和现金流危机 借鉴上一代AI四小龙教训[18][19] - 通过将实施工作外包给区域合作伙伴 转嫁重人力成本 提升毛利率[19] - 上线CoCo智能体 提供"一键封装工作流"功能 将政务报告生成 金融数据分析等任务标准化为"MCP小应用" 降低企业调用成本[19] - 转型轻交付旨在稳定估值逻辑 避免重交付收入比重过高影响估值[19] 战略重心转移 - 2025年上半年开始将战略重心全面转向MaaS(模型即服务)平台[20] - 2023年曾提出MaaS平台但优先级不高 2025年GLM4.5发布后MaaS平台实现十倍增长[20] - 自建MaaS平台为确保模型调用顺畅 避免平台异构导致上层应用数据问题[23] - 在巨头竞争下 智谱平均中标单价仅数百万元 而大厂项目达千万元级别 加码MaaS旨在提升服务能力并争夺话语权[24] 行业竞争环境 - DeepSeek模型能力领先 但智谱因国资背景和G端优势 IPO进程不受影响[9][11] - 阿里 字节等互联网巨头在模型能力和服务能力上更胜一筹 对智谱构成直接压力[24] - 行业竞标残酷 部分项目标价压至几十万元 无法覆盖研发成本 大模型独角兽均调整战略寻找各自赛道[25][26]
智谱打响中场战事
虎嗅· 2025-09-05 22:25
IPO进程 - 公司计划于2025年10月完成上市辅导 正式进入IPO冲刺期[1][2] - 公司同时考虑港股和A股双上市路径 自2025年4月传出上市计划后已完成多轮融资[2] 组织架构调整 - 原COO张帆离职后 公司进行大幅度组织架构调整 原50人B端团队大部分并入张鹏负责的20人G端团队[3] - 2025年上半年核心管理层共有两位发生人事变动 除张帆外 首席生态官刘江也已离职[9] - 调整后toB业务划归张鹏管理 意图实现G端与B端资源的全面整合[11] 融资动态 - 2024年6月C轮融资30亿美元 投资方包括Prosperity7 Ventures、光速光合、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6] - 2024年9月D轮融资200亿元 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腾讯投资、红杉中国、蚂蚁集团和中关村科学城等[6] - 2024年12月D+轮融资30亿元 投资方包括信科资本、君联资本和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7] - 2025年3月单月获得杭州城投/上城资本超10亿元E轮融资 华发集团5亿元E+轮融资 成都高新区3亿元战略融资[7] - 2025年4月获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2亿元战略融资[7] - 2025年7月获张江集团与浦东创投集团联合注资10亿元战略融资[7] - 已集齐北京、杭州、成都、珠海、上海五地国资背景 国家队属性突出[5] 商业模式转型 - 公司正将商业模式向"轻交付"转型 通过将实施工作外包给区域合作伙伴提升毛利率[14] - 面向小型企业推出标准化CoCo智能体 通过"一键封装工作流"功能降低企业调用成本[14] - 转型原因包括避免重蹈AI四小龙定制化泥潭和现金流危机 以及稳定估值逻辑[14][15] 战略重心调整 - 2025年上半年开始将战略重心全面转向MaaS(模型即服务)平台建设[16] - 缺乏自主MaaS平台导致客户需选用其他平台 产生平台异构问题影响上层应用数据[17] - 与互联网巨头相比存在差距 大厂模型项目中标金额达千万元级别 公司平均中标单价仅数百万元[19] 业务表现 - G端收入远大于B端收入 尽管toB业务有近五十名销售 但业绩表现不及G端[10] - 公司核心优势在于成体系的G端商业化能力 但整体环境压力下仍需聚焦核心[12] 行业竞争 - DeepSeek在模型能力排名上领先 但部署DeepSeek与企业部署智谱的客户群不存在太多交集[18] - 阿里云等互联网巨头在MaaS平台能力和服务能力方面更具优势[17][19] - 行业面临残酷竞争 有项目标价压到几十万无法覆盖研发成本[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