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P平台

搜索文档
捷达品牌独立运营,一汽-大众首创合资新范式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28 23:51
合资合作新范式 - 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成都经开管委会签署协议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 目标成为四川汽车产业领军企业 [4] - 一汽-大众首创合资合作新范式 融合中德优势提升本土化运营效率与自研能力 [4] - 捷达品牌将承担大众集团攻克入门级新能源市场的战略任务 首款纯电动车型计划于2026年上市 [5][6] 技术研发与架构创新 - 捷达首款纯电车型搭载一汽-大众自主研发SOA电子电气架构 实现中国主导研发与全球技术反哺 [8] - 全新CMP纯电动平台开发流程缩短30% 成本优化40% 助力捷达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10] - 德国工程师开放底层代码库 中方主导域控制器设计与场景化服务开发 重构技术主权 [8][10] 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建设 - 大众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 基于征程6芯片研发全栈智能驾驶方案 2026年搭载于紧凑级纯电车型 [12] - 博世与大众CARIAD合作开发L2/L3自动驾驶软件栈 2026年投入生产 [14] - 20家本土科技企业进入大众全球供应链 形成中德创新共同体 打破传统技术壁垒 [14] 产品规划与市场战略 - 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新增11款中国专属车型 [5] - 捷达面向2028年计划推出5款全新商品 含4款新能源车型 [18] - 以中亚市场为起点 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布局海外生态 实施深耕本土辐射海外战略 [18] 品牌发展与历史转型 - 捷达从单一车型(1991年下线)于2019年升级为独立品牌 累计服务超500万中国客户 [5][16] - 新公司整合现有资源 依托本土研发与供应链体系 获得自主决策权与运营灵活度 [12] - 合资模式从生产本土化深化至研发与生态层面 提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样本 [10][18]
独家:50亿背后,大众和小鹏是怎么合作的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13 14:22
大众在华战略转型 - 2023年4月上海车展前夕,大众中国发布纯电ID7车型,但产品力和话题性弱于新势力,展示内容仅涉及安全、环保等传统卖点[4][6] - ID7基于MEB平台开发,南北大众各自调整有限,最终一汽大众版本销量未达预期,上汽大众放弃量产计划[8] - 2023年4月大众宣布投资10亿欧元在合肥成立100%TechCo(VCTC),具备整车和零部件研发功能,目标缩短开发周期30%,标志着大众在华实质性变革开端[10] - 2024年大众集团全球营收3247亿欧元(+07%),营业利润191亿欧元(-15%),净利润124亿欧元(-306%),利润下滑主因26亿欧元特殊重组支出[10] 研发体系重组 - VCTC是大众德国外最大研发中心,首次赋予中国团队本地研发决策权,整合了大众安徽原有研发部门[16][20] - 2024年1月平台专家吴博锐接任VCTC CEO,其曾主导MEB平台开发并熟悉中国供应链,同步调整CARIAD中国CEO为长安前首席软件架构师韩三楚[14][16][19] - VCTC与CARIAD中国联合开发CEA架构,团队规模900人(55:45),采用"One Team"工作模式,要求工程师必须通过代码能力测试[19][22][24] - 新开发流程允许下车身平台与造型设计并行测试,结合VR技术使研发效率提升30%,同时保持大众标准的安全品质[26][27] 技术合作与突破 - 2024年2月大众与小鹏达成电子电气架构合作,后者开放EEA架构代码,200名大众工程师赴小鹏总部学习并参与代码互审[24][29] - CEA架构测试车已完成冬测,功能将通过OTA迭代,计划2026年前推出6款纯电新车,包括PPE平台奥迪车型和CMP平台概念车[20][27] - 大众同步与地平线、中科创达合作提升智驾智舱能力,但内部承认技术追赶仍需时间,预计2027年才能实现业绩回暖[29] 组织文化变革 - 中国团队获得自研授权后面临流程重构挑战,吴博锐实施每日30分钟快速决策机制解决部门协作问题,显著提升响应速度[24][25] - 传统大众研发流程需顺序完成平台定义-造型设计-车身测试,新方法打破线性依赖,实现多线程开发[27] - 贝瑞德亲自考察CEA进展并罕见公开激动表现,反映大众高层对中国转型的重视程度[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