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领行阡陌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2025外滩大会新景:T3出行AI助手牵手支付宝,开启语音叫车智慧出行新篇
搜狐财经· 2025-09-13 11:17
在2025年上海外滩大会的支付宝未来出行展区,一项突破性的智慧出行技术引发广泛关注。参观者只需对着手机说出"前往陆家嘴",系统便自动完成网约车 呼叫,全程无需手动扫码或输入地址。这种颠覆传统操作的交互方式,成为展区最热门的体验场景之一。 展区特别打造的"碰一下"智能硬件体验区,成为线下场景融合的典范。参观者轻触设备即可直接跳转至T3出行AI打车界面,这种"无感交互"设计让智慧出行 服务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实体空间。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硬件已与商场、机场等高频出行场景达成合作意向。 技术核心依托于T3出行与中国电信联合开发的"领行阡陌大模型"。作为国内首个通过算法与模型双备案的出行行业生态大模型,其在司乘服务、车辆调度、 安全预警三大领域实现深度应用。模型通过分析超10亿次出行数据,构建起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动态需求预测网络。 在具体应用层面,智能调度系统可实时分析区域用车需求,动态调整车辆分布。测试数据显示,该系统使重点区域空驶率下降18%,司机接单效率提升 25%。AI客服系统则突破方言识别障碍,能精准理解含糊表述,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2秒。 安全预警模块通过车载设备实时采集行车数据,对急刹车、偏离路线等12 ...
不用扫码不用打字,说走就走成了现实!
国际金融报· 2025-09-11 09:06
技术合作与产品创新 - T3出行与支付宝在智慧出行领域联合推出AI打车技术 成为支付宝内首个网约车智能助手[3] - 用户通过支付宝APP"出行"频道的"AI出行助手"可直接语音输入目的地 系统自动识别并推荐多个强相关地址[3] - 外滩大会期间通过支付宝展台"碰一下"智能硬件可直接跳转至T3出行AI打车助手[3] 技术实现与功能特性 - T3出行AI叫车功能于2024年12月率先在自有APP上线 目前已完成多次迭代并趋向成熟[3] - 技术依托与中国电信联合开发的"领行阡陌大模型" 系国内出行行业首个通过模型与算法双备案的生态大模型[3] - 大模型在司乘服务、智能调度、安全运维三大场景深度落地 包括预测供需降低空驶率、AI客服精准理解用户提问、实时行车风险识别与介入[4] 用户体验与效率提升 - AI交互省去点击输入框、打字修改等多个步骤 用户打车效率显著提升[3] - 语音叫车功能实现全程无需扫码和手动输入地址的流畅体验[1] - 通过缩短用户与服务之间的路径实现大模型带来的体验升级[4]
历经9年特斯拉Robotaxi终落地,或成马斯克最大“印钞机”,中国Robotaxi商业化进程提速
华夏时报· 2025-06-24 10:13
特斯拉Robotaxi试点运营 - 特斯拉Robotaxi服务于6月22日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正式启动试点运营,标志着全球首个纯视觉Robotaxi服务的诞生 [2] - 运营范围限定在约77.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避开复杂十字路口,服务时间为早6点至午夜12点,排除恶劣天气条件 [3] - 首批采用邀请制,约20名受邀者主要为特斯拉员工、车主及Powerwall用户,每次行程限载两人,收费4.2美元/次 [3] - 每辆车配备安全监控员和远程监控中心,车内安装生物传感器监测乘客健康,摄像头和麦克风默认关闭以保护隐私 [3] 技术路线与数据优势 - 特斯拉采用纯视觉路线,仅凭8个摄像头和AI算法实现自动驾驶,单车改装成本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5 [4] - 全球超600万辆特斯拉车辆每天产生16亿帧图像数据,持续训练自动驾驶神经网络 [5] - 相较于普通车主日均1小时的使用时长,Robotaxi车辆每天可积累12小时以上的真实道路数据 [4] - 选择奥斯汀作为首发阵地,因其典型的美式郊区路网有利于验证FSD V13系统在结构化道路中的决策能力 [4] 商业模式与战略价值 - Robotaxi承载着特斯拉从硬件销售向服务订阅转型的雄心,未来可将现有车主纳入共享出行生态 [5] - 高盛测算,运营10万辆Robotaxi时年收入可达80亿美元,毛利率超30%;规模扩展至百万辆可再造一个特斯拉 [6] - 马斯克勾勒的百万辆Robotaxi蓝图实质是构建移动出行领域的"安卓系统",未来可升级为移动商业综合体 [5] - 4.2美元/次的定价战略价值在于用户习惯培养,而非即时收益 [5] 中国市场发展 - 中国50多个城市已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或相关地方立法,预计2030年Robotaxi市场规模达2.93万亿元 [7] - T3出行在苏州开展Robotaxi公开运营,其"领行阡陌大模型"使客服效率提升超10%,日均节约500多小时人工 [7] - 小马智行2025年第一季度Robotax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0%,注册用户数量环比增长超20% [7] - 中国企业采用"车路协同+渐进式落地"路径,小马智行将硬件成本降低70%,实现车规级零部件100%覆盖 [7][8] 行业对比与竞争格局 - Waymo等依赖激光雷达构建三维点云,特斯拉用纯视觉路线实现硬件成本优势 [4] - 中国企业积极构建开放合作网络,小马智行与丰田、北汽、广汽等建立战略合作,接入支付宝、高德等平台 [8] - 特斯拉纯视觉路线在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仍待验证,官方承认在暴雨浓雾等条件下将暂停服务 [8] - 中国企业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实现"全场景全天候L4级自动驾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