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网文化观察丨破圈融合:传统戏曲的青春进行时
新华网· 2025-09-11 08:47
行业创新趋势 - 传统戏曲与街舞跨界融合 例如川剧《幺不倒台》结合重庆方言说唱 获得观众正面反馈 [2][3] - 多剧种相互借鉴融合 婺剧借鉴川剧变脸 黄梅戏融合枞阳腔 京剧采用现代叙事手法创新唱词念白 [4] - 叙事手法现代化改编 昆曲《重逢〈牡丹亭〉》运用倒叙手法塑造角色现实挑战 契合当代精神需求 [5] 新生代参与情况 - 青年演员主导演出 90后演员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00后学生组成昆剧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2岁 甬剧新生代占比超80% [6] - 创新内容受年轻观众欢迎 川剧变脸融入流行文化元素 婺剧变脸变装视频获超百万点赞 微短剧形式拓展戏曲表现 [7][9] - 年轻观众成为主力群体 90后与00后在非遗戏剧观众总数占比超过50% 形成传统与年轻群体的双向互动 [9] 技术赋能发展 - 数字技术提升体验感 VR设备实现沉浸式演绎 直播间提供实时弹幕互动 AR技术活化静态脸谱 [11][12][13] - 科技手段助力传承保护 AI修复近50部经典戏曲影像 数字藏品拓展虚拟资产形态 实现戏曲资源永久存档 [13] - 技术融合增强文化吸引力 机器狗与非遗同台互动 虚拟平台实现动态交互 技术呈现既时尚又保留传统内核 [12][13]
致敬跨越时代的华人贡献(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7 22:47
科技领域 -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领导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团队研制出智能机器人"小星max",并在盛典中担任颁奖助手 [2] - 姚期智2004年回国任教,创办清华大学"姚班",培养的学生在AI、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表现突出 [2] - 中国空间站青年建设者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承担了梦天、问天实验舱总装等关键任务,突破多项核心技术 [5] 电动汽车行业 - 陈清泉院士带领团队破解充电难、续航短等难题,推动中国电动车全球产销量占比超50%,保有量突破3000万辆 [3] - 陈清泉带领中国团队赴印尼,将电动车技术经验带到当地,被印尼电动车工业学会聘为特聘顾问 [7] 文化传播 - 白先勇用20多年时间推广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541场,覆盖10多个国家60个城市,观众超100万且75%为年轻人 [7] - 徐京坤成为首位完成旺代环球帆船赛的中国人,计划组建"中国之队"参加美洲杯航海大赛 [8] 体育产业 - 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李隼培养出多位大满贯得主,83岁球迷李奶奶38年手写记录国乒每场比赛细节 [6] - 中国乒乓球队的成就源于为国争光的信念和千万球迷的支持,"国球"成为凝聚华人情感的纽带 [6]
不断更新的艺术生命力(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17 22:02
戏剧经典保留剧目展演季 - 首届中国戏剧经典保留剧目展演季于2025年4月-6月在苏州举办,由中国剧协与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联合主办,展演了《牡丹亭》《白蛇传》《陈三五娘》《赵氏孤儿》4部经典剧目,由8个院团带来8台不同艺术样式的演绎 [2] - 展演剧目包括京剧《白蛇传》、粤剧《白蛇传·情》、豫剧《程婴救孤》、音乐剧《赵氏孤儿》、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舞剧《牡丹亭》、梨园戏《陈三五娘》、潮剧《益春》等 [2][3][4] 经典剧目的创新与传承 - 粤剧《白蛇传·情》在文本改编上以当代青年人关心的情感关系为中心,在剧场艺术、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了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创新 [2] -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对汤显祖原著只删不改,保留昆曲美学精华的同时加入当代审美元素 [3] - 舞剧《牡丹亭》以现代与古典相融合的舞蹈语言体现"至情"的普遍精神价值 [3] - 梨园戏《陈三五娘》历经8代表演艺术家传承,艺术价值不断被开掘 [4] - 潮剧《益春》以丫鬟益春为主人公,体现底层人的智慧和勇气,传承发扬传统戏曲喜剧艺术 [4] 经典剧目的现代解读 - 豫剧《程婴救孤》将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现代情感关怀相结合 [2] - 音乐剧《赵氏孤儿》清晰呈现政治理想、个体价值、道德困境等,获得当下观众理解与共鸣 [2] - 当代创作者对《赵氏孤儿》的改编聚焦于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中被忽略的伦理困境,提出现代意味的人文关怀 [5] 经典剧目的创作理念 - 经典戏剧作品需满足两个条件:情节极具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主题关涉人类基本价值观念 [5] -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秉持"尊重传统但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的理念 [5] - 梨园戏《陈三五娘》的"戏改"版和古本均得以传承,得益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剧作家与艺人的严谨态度 [5] - 川剧《白蛇传》保留了本剧种传承下来的神话叙事和表演特色 [5] 经典剧目的文献展览 - "经典的诞生——中国戏剧经典保留剧目文献"展览通过剧本、曲谱、舞美设计图、戏单等文献实物,展现中国戏剧经典剧目观照时代的能力 [6] - 经典剧目思想穿透力、审美洞察力与艺术家创造力相结合,催生出属于每个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6] - 各戏曲剧种不断从经典剧目中获得灵感,改编重塑,使经典流播更加广远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