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蟹

搜索文档
谁家笔下蟹 纸上翻身看
海南日报· 2025-09-29 02:48
明徐渭《黄甲图》(局部)。 齐白石《蟹图》。 齐白石《独酌图》。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韩惠娇 秋分已过,但"秋老虎"仍在逞威风,暑气一浪接着一浪。待"秋老虎"余威散去,体感上有了凉意,恰 是"菊花黄时蟹正肥"的好时候。 西晋名士张翰,字季鹰,在秋风起时升起思乡之情,便以想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为由辞官归 故里。《晋书·张翰传》记其言:"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可能在张翰眼里,一碗家乡 暖暖的羹汤比这世间的名利富贵更重要吧。放眼当下,地位可与之媲美的秋季美食当数螃蟹。清代画家郎葆 辰有诗云:"东篱霜冷菊黄初,斗酒双螯小醉时。若使季鹰知此味,秋风应不忆鲈鱼。" 齐白石画蟹: 形神兼备的田园乐章 螃蟹不仅是秋日餐桌上的佳肴、画家笔下的常客,还蕴含吉祥寓意。因其身负铠甲,又被称为甲士。"二 甲传胪"的典故寓意科举高中,寄托了古人对仕途通达的殷切期望。 齐白石画蟹分为三个时期,1890年—1918年属于初学时期,以临摹物象为主,笔墨还不成熟;1919年— 1933年,属于"变法"时期,他在陈师曾的鼓励和推动下,开始进行大写意风格的探索,对于螃蟹的形象把握 更精准,删繁就简,造型变得丰富,墨法浓淡 ...
没喝酒也可能测出酒驾?(链接)
人民日报· 2025-05-05 22:17
高风险食品及饮品 - 食用1个蛋黄派后呼气酒精测试结果达23毫克/100毫升(酒驾标准)[1] - 饮用红牛功能性饮料后酒精检测显示阳性[1] - 食用10颗荔枝后呼气酒精含量达89毫克/100毫升(醉驾标准)但10分钟后复测归零[1] - 含酒精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如蛋黄派、瑞士卷)使用食用酒精作为防腐剂[1] - 发酵食品(如腐乳、泡菜、酵母面包、酒酿圆子)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微量乙醇[1] - 高糖水果(如荔枝、榴莲、杨梅、葡萄)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乙醇[1] 高风险药品及日用品 - 使用乙醇作为溶剂的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止咳糖浆)可导致呼气酒精测试误判[2] - 含酒精的漱口水及口气清新剂等日用品可能触发酒驾误判[2] - 饮用藿香正气水后测试结果高达600毫克/100毫升(远超醉驾标准80毫克/100毫升)[2] - 名称含酒精的食品(如醉虾、醉蟹、酒心巧克力)同样存在误判风险[2] 检测标准及应对措施 - 酒驾判定标准为血液酒精含量≥20毫克/100毫升 醉驾标准为≥80毫克/100毫升[2] - 驾驶员可主动说明饮食状况并提供食物或药品包装作为佐证[2] - 建议漱口并等待口腔酒精挥发后重新检测 若仍存疑则以血液检测结果为准[2]
逃离外贸的人,涌入了中餐
投中网· 2025-04-30 04:11
餐饮出海趋势 - 服务贸易取代商品贸易成为出海新方向,餐饮行业成为典型代表 [7] - 海外中餐厅数量达70万家,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 [9] - 茶饮、火锅、粤菜等品类在东京、悉尼等城市核心商圈实现翻倍定价且客流量激增 [8] 中餐文化输出与本地化创新 - 中西融合菜式(如包子配红酒、腐乳炒西蓝花)受海外消费者追捧,打破传统中餐认知 [12][13] - 大闸蟹等高端食材通过差异化烹饪方式(清炒蟹粉、醉蟹)打开日本市场 [13] - 东南亚市场偏好仪式感用餐,需调整经营策略(如搭配高价茶饮提升客单价) [14] - 法式中餐厅以刀叉用餐形式降低西方消费者门槛,融合菜在欧美流行度攀升 [14] 市场机遇与挑战 - 东南亚华人年轻群体依赖中国APP(大众点评)种草中餐厅,带动平台下载量直追本地应用 [16][17] - 国内连锁品牌(如茶仙子、老虎堂)在东南亚焕发第二春,验证品类重做潜力 [17] - 供应链难题突出:新加坡禁止生肉进口导致炸鸡品类成本失控 [19][20] - 调料依赖中国进口(如镇江醋)、高额物流费用(年运费3-4万元)挤压利润 [21] 客群特征与营销策略 - 中国外派员工及游客为核心高净值客群,消费力强(人均点菜量超本地人20%) [25][26] - 黑珍珠餐厅指南境外榜单中传统/融合中餐占比达41%,高端中餐需求激增 [14][31] - 国内平台(大众点评、抖音)成为海外餐厅引流主阵地,232家境外餐厅入选必吃榜 [29][31] - 中国游客推动日本清酒分级消费,Omakase价格因需求上涨2-3倍 [32][33] 经营策略与品牌溢价 - 分层定价(引流款、利润款、口碑款)及社交场景打造(高端接待)提升盈利能力 [23] - 海外中餐厅通过入驻中文互联网(小红书、抖音)实现品牌曝光,预订周期达3-4个月 [31][33] - 华裔主厨主动学习中国营销玩法(如Zor转型中文博主),强化本土化运营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