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绘画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月下挥墨存秋韵
海南日报· 2025-09-29 02:54
赵佶《闰中秋月帖》。 赵佶像。 李玉萍 中秋之夜,月华如练,今人或举杯对月,共叙团圆,或拿着手机拍照,留存美好。而古代的文人们,大 多将满腔中秋情愫凝于笔墨、藏于诗行。当我们翻看关于中秋的古代书法名帖,触摸到的是古人藏在字里行 间的思念与温情。在时光的长河里,那轮千年不变的明月,不再是单纯的月亮,而是在文人笔墨滋养下,承 载乡愁、友情与思念的象征性符号。 《闰中秋月帖》: 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切拼图)。 文徵明《金陵中秋帖》。 沈周邀友月下品茗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 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29岁的宋徽宗赵佶中秋夜登楼赏月。此时银辉清亮,亭台楼阁镀 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桂树的阵阵暗香飘来,远处星空中的鳞云层层涌动。他被眼前自然美景感染,诗兴大 发,随即写下一首诗——《闰中秋月》。此诗语言清雅、平仄谐婉,用词典丽而不失自然,诗中融合自然意 象与个人感怀,书卷气息浓郁。赵佶在宣纸上以刚柔并济的"瘦金体"写成此诗,因当时为大观四年(1110年)闰 八月,诗题为《闰中秋月》。 《闰中秋月帖》字体为楷书,横44.5厘米、纵3 ...
谁家笔下蟹 纸上翻身看
海南日报· 2025-09-29 02:48
明徐渭《黄甲图》(局部)。 齐白石《蟹图》。 齐白石《独酌图》。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韩惠娇 秋分已过,但"秋老虎"仍在逞威风,暑气一浪接着一浪。待"秋老虎"余威散去,体感上有了凉意,恰 是"菊花黄时蟹正肥"的好时候。 西晋名士张翰,字季鹰,在秋风起时升起思乡之情,便以想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为由辞官归 故里。《晋书·张翰传》记其言:"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可能在张翰眼里,一碗家乡 暖暖的羹汤比这世间的名利富贵更重要吧。放眼当下,地位可与之媲美的秋季美食当数螃蟹。清代画家郎葆 辰有诗云:"东篱霜冷菊黄初,斗酒双螯小醉时。若使季鹰知此味,秋风应不忆鲈鱼。" 齐白石画蟹: 形神兼备的田园乐章 螃蟹不仅是秋日餐桌上的佳肴、画家笔下的常客,还蕴含吉祥寓意。因其身负铠甲,又被称为甲士。"二 甲传胪"的典故寓意科举高中,寄托了古人对仕途通达的殷切期望。 齐白石画蟹分为三个时期,1890年—1918年属于初学时期,以临摹物象为主,笔墨还不成熟;1919年— 1933年,属于"变法"时期,他在陈师曾的鼓励和推动下,开始进行大写意风格的探索,对于螃蟹的形象把握 更精准,删繁就简,造型变得丰富,墨法浓淡 ...
群青:色彩传奇里的千年故事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09:47
在欧洲绘画界,群青曾是神圣与高贵的象征。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蓝色被教会赋予崇高神圣的意 义,绘画中唯有圣母玛丽亚有资格披上蓝色的衣裳,而群青正是绘制圣母服饰的不二之选。乔凡尼?贝 利尼、达芬奇、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中,圣母身着的群青衣衫,闪耀着圣洁的光辉。当时,从亚洲进口 的天然群青价格堪比黄金,米开朗基罗曾因青金石到货延误,无奈搁置画作;提香为在《巴克斯与阿里 阿德涅》中描绘出梦幻般的天空与大海,不惜耗费巨资使用群青。直到十七世纪,随着艺术主题的转 变,群青才逐渐褪去神圣的光环,出现在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描绘普通人的画作中。 而在古老的中国,青金石沿着丝绸之路远道而来,被赋予璆琳、金精等诗意的名字。群青以其 "色相如 天" 的独特魅力,深受帝王喜爱,广泛应用于佛教寺庙,因而得名 "佛青"。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北 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都留下了群青绚丽的身影,它为中国艺术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庄重的色彩。 (原标题:群青:色彩传奇里的千年故事) 在绘画颜料的璀璨星河中,群青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它的来源与故事,宛如一部跨越千年的传 奇史诗。 群青最早源自青金石矿物,这种美丽的矿石形成于接触交代的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