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贝安FLEX半固态及GUARD全固态系列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既“赛马”又“养马”,锂电“最好的研发在客户车间”
证券时报网· 2025-08-23 02:24
核心技术突破 - 天赐材料研发团队攻克固态电解质"高离子电导率、界面兼容性、电化学稳定性"不可能三角困境 [2] - 通过高分辨率TOF-SIMS分析发现界面痕量分解产物 单次测试成本超2万元 [2] - 采用半导体表面钝化技术构建保护膜 将电解质空气稳定性提升50% [2] 研发机制创新 - 实施"赛马机制"并行推进硫化物与聚合物电解质路线 6个月后硫化物路线在离子电导率和循环稳定性测试中胜出 [4] - 连续三年为固态电解质研发设立独立预算池并列为最高优先级(S级) [4] - 建立容错机制 允许一线人员解剖失败样品并调用稀缺资源 [2][3] 产业化进展 - 鹏辉能源预计2025年三季度末完成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 [5] - 东风汽车拟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上车 孚能科技已向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送样全固态电池 [5] - 贝特瑞发布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 有研稀土与上海洗霸成立合资公司发展硫化锂业务 [5] 市场应用拓展 - AI设备(眼镜/玩具/耳机)及机器人/无人机对电池续航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催生固态电池增量空间 [6] - 豪鹏科技未来3至5年以打造"AI+固态"电池为核心 实施技术创新和大客户战略 [6] - 形成"客户产线数据-实验室数据"实时互通的协同创新闭环 36小时内即可拿出改性电解质方案 [6] 行业生态特征 - 中国锂电企业通过解决产业痛点倒逼原始创新 形成产品与技术护城河 [2][7] - 保持开放与专注的平衡 既聚焦主流技术路线又跟踪国际前沿 [4] - 研发始于对产业痛点的敏锐捕捉 创新源于团队协作的集体智慧 [7]
固态电池研发加速推进 破解人形机器人续航难题
证券时报· 2025-06-15 17:42
人形机器人电池技术瓶颈 - 当前主流锂电池能量密度仅240Wh/kg,远低于400Wh/kg的需求门槛,特斯拉Optimus配备的2.3kWh电池仅支持2-4小时运动 [3] - 高倍率放电导致性能劣化与安全隐患,人形机器人电池循环寿命因动作复杂衰减更快 [3] - 传统BMS无法实时匹配突发动作功率需求,运动产生的动能未被有效回收 [3][4] 固态电池技术优势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显著提升,相同体积下可储存更多电能,直接延长机器人工作时间 [6] - 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具备不可燃、不挥发特性,大幅降低热失控风险 [6] - 贝特瑞GUARD全固态系列即使结构彻底破坏也不易起火爆炸,负极容量设计高达2000mAh/g [10] 材料与结构创新 - 豪鹏科技方形叠片电池突破传统卷绕工艺,能量密度相比同行大幅提升 [5] - 正极材料布局富锂锰基搭配高电压技术,克容量可提升20%以上,已进入小试阶段 [5] - 贝特瑞FLEX系列采用分子级原位包覆技术提升体积能量密度,硅基负极纳米多孔结构最大化空间利用率 [7] 充电与安全性能 - 豪鹏科技电池可实现6分钟充电至80%SOC,搭载AI BMS系统实现故障预警和干预 [8] - 贝特瑞FLEX系列在零下10℃内阻降低10%,解决户外机器人冬季续航骤降痛点 [9] - 半固态电池通过针刺、过充测试,独特电池包结构设计有效阻止热蔓延 [8] 产业链协同发展 - 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超4000亿元,将带动千亿级电池需求 [12] - 豪鹏科技已与多家机器人厂商建立合作,产品实现量产供应 [12] - 贝特瑞正与电池制造商接洽,推动固态电池材料在机器人领域应用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