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豆汁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文旅美食别乱打“宫廷牌”,要回归口味本质,拒绝“穿龙袍不像太子”——专访故宫原宫廷部副主任苑洪琪
华夏时报· 2025-09-06 14:43
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建设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第三批6个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包括东城区五道营 西城区北京坊 西城区杨梅竹斜街 朝阳区798 石景山区首钢园 门头沟区檀谷旅游休闲街区 [1] - 新晋街区以独特文化底蕴 丰富业态融合和创新休闲体验为市民游客提供城市休闲漫游新选择 [1] - 街区共有特点是丰富且具文化底蕴的美食 如五道营胡同汇聚多国美食 精品咖啡馆 复古文创店和中古店 融合老北京市井气息与现代商业青春活力 [1] 北京饮食文化特征与现状 - 北京饮食文化融合宫廷风味 市井小吃和民族特色 但许多菜式已非过去味道 缺乏明确口味标准 [3] - 宫廷饮食未留存具体菜式 主要依靠膳单和文人笔记记载 原材料制作方法和生长过程已变化 传统味道难以复原 [4] - 宫廷与民间饮食本质区别在于服务对象和精致程度 宫廷服务个体皇帝 而旅游餐饮面向大众 [4] - 外地游客反映北京菜口味偏重 但实际存在大量清淡养生菜式 年轻游客更倾向网红咖啡馆或异国餐厅 [10] 文旅餐饮标准化与认证挑战 - 餐饮行业缺乏标准化 同一菜名在不同餐厅存在多种呈现方式 如满汉全席在10家店可能有10种不同版本 [4] - 景区餐厅普遍打着"宫廷"旗号但难以界定真实性 良莠不齐现象突出 [4][7] - 厨师技术参差不齐 出餐标准化难度大 成为行业发展痛点 [7] 传统小吃与特色餐饮发展 - 豆汁 焦圈等传统小吃是北京市井餐饮重要组成部分 但外地游客难以接受 可尝试调整口味但不应强求 [6] - 地方特色饮食不一定美味但具有独特性 游客应保持宽容心态 同时避免为包装成"宫廷美食"的高价产品买单 [6] - 私房菜馆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游客缺乏分辨传统味道的能力 [7] 文旅食品衍生品开发 - 景区宫廷糕点礼盒多采用打包出售形式 与现做现吃的宫廷标准不符 在花式 口感 味道和价格四方面竞争力弱 [8] - 文旅食品复购率低 游客多为尝鲜性一次性消费 [8] - 故宫春季限定花食如蛋黄酥 玉兰酥在设计和口感上具有独特性 可作为成功案例参考 [8] 老字号品牌发展困境 - 部分老字号餐厅菜品制作欠细致 传统菜式减少 新菜使用预制菜导致口感不佳 [9] - 面临游客打卡后难复购问题 对本地居民吸引力也下降 [9] - 需要回归餐饮本质 打造色香味俱全菜品 而非依靠老字号名号故步自封 [9] 饮食文旅融合成功模式 - 中国皇家菜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宫廷就餐礼仪体验获得成功 在餐饮业疲软环境下保持天天爆满 [12] - 融合餐饮与换装娱乐形式 打造网红打卡地 吸引大量游客 [12] - 国际友人首餐选择该场所 显示其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 [12] 新媒体传播与IP打造 - 当前京味故事存在表面化问题 如戴瓜皮帽 拎茶壶等刻板印象 缺乏深度文化内涵 [11] - 需要提升文化水平和历史知识 从传统和包容角度讲好北京故事 避免浮夸博眼球行为 [11] - 宫廷菜品应达到选料精细 烹制精细 刀工细致的标准 而非简单与宫廷概念挂钩 [11] 餐饮核心竞争力与改良策略 - 餐饮核心竞争力在于色香味 具有北京特色且符合大众口感的餐饮具备优势 [7] - 口味改良需谨慎 避免因过度改良而丧失本地饮食特色 [10] - 游客来京主要期望品尝传统北京口味 而非改良版菜式 [10]
“老味道”如何在新语境中长久飘香?
消费日报网· 2025-08-22 03:35
核心观点 - 胡同小馆凭借本真性和人情味成为社交媒体新宠 需通过守住传统内核、提升体验巧思实现流量沉淀与长期发展 [1][2][3][4] 行业特性 - 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与胡同共生的本真性 包括多年不变的老手艺、地道食材和街坊价策略 [1] - 行业呈现高人情味特征 通过自然互动营造"不把顾客当外人"的松弛感氛围 [2] - 行业兼具文化载体功能 承担老北京味觉地标和城市记忆容器的双重角色 [3] 消费者需求 - 年轻消费者追求地道老北京风味与快节奏生活中稀缺的自在感 [1][3] - 消费者重视用餐过程中的文化体验 从单纯饮食需求延伸至手艺参与和街区探索 [3] - 消费者认可原始环境价值 斑驳墙皮与磨亮桌椅被视为时光注脚而非缺陷 [1] 运营策略 - 保持传统工艺不变 如卤煮需肠肺干净汤汁浓稠 豆汁需发酵酸香恰到好处 [1] - 实施非内核微调整 包括提升清洁度、优化空调系统等时代需求响应 [2] - 开发空间巧思 利用门前空地设置用餐区 墙面增加美食文化图文介绍 [3] 体验升级 - 延伸体验链条 邀请老手艺人教学抻面炸焦圈等传统技艺 [3] - 构建消费生态 制作胡同美食地图引导消费者探索周边打卡地 [3] - 保持服务温度 通过街坊协助人手不足 老板主动指导食用方法 [2] 发展路径 - 拒绝过度商业化改造 避免为迎合打卡需求更换核心食材或翻新门面 [1] - 坚持和气生财理念 将每位顾客视为胡同熟客进行自然接待 [2] - 追求可持续运营 不必成为顶流但需守住热乎饭和推门相迎的初心 [4]
早餐花样多 地道中国味(体验“中国味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3 22:55
内蒙古早餐文化 - 内蒙古早餐以高热量食物为主,包括手把肉、羊杂汤、焙子、烧麦、奶豆腐饼、咸奶茶等,满足牧民抗寒需求[6] - 羊杂汤采用特殊烹饪工艺去除膻味,搭配焙子形成当地早餐标配[6][8] - 清炖羊肉仅用葱姜蒜调味,因草原草料含硫元素而天然去膻,具有鲜香与奶香双重风味[9] - 奶制品如奶豆腐饼以天然健康为特色,外皮焦脆内馅含芝士奶酪[9] 海南早餐特色 - "老爸茶"源自南洋华侨文化,包含豉汁蒸凤爪、虾饺皇等点心,体现慢节奏社交生活[11][13] - 海南粉地域差异显著:三亚港门粉用海鱼汤底,万宁后安粉用猪骨汤底,文昌糟粕醋以酸辣酒糟为特色[14] - 陵水酸粉含沙虫干等特殊食材,口感酸辣鲜香,打破外国游客对虫类食品的认知障碍[15] 北京传统早餐 - 炸酱面通过黄瓜丝平衡酱料醇厚,形成层次丰富的口感[17] - 豆汁为绿豆发酵饮品,搭配焦圈和芥菜丝形成传统吃法,具有益生菌功能[18] - 门钉肉饼因形似城门门钉得名,面茶融合糜子面与蒙古奶茶元素,驴打滚与宫廷传说相关[19] - 胡同早餐店通过蒸炉热气营造市井烟火氛围,提供豆浆油条等便捷早餐组合[18]
小零食的风波
人民日报· 2025-05-27 22:40
传统零食文化 - 豆汁作为北京传统饮品,在现代家庭中引发代际文化差异讨论,年轻一代对传统味道接受度呈现中性态度("还凑合")[1] - 上世纪50年代零食形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包括加工副产品(枣核残留果肉、苹果皮)和低成本食品(一分钱一把)[5][6] - 零食消费存在明显阶层差异,罐头厂副产品属于大众零食,而爆米花、江米条等需一定经济条件[6][8] 消费行为变迁 - 零食功能定位发生代际转变,从"代餐补充"(豆汁作为饮料)演变为纯粹的休闲食品[2][3] - 儿童零花钱分配呈现性别分化趋势,男孩倾向文化消费(租小人书),女孩偏好食品消费[8] - 现代零食工业发展使传统手工零食(糊涂膏/山楂浆糊)逐渐退出市场[7] 教育与社会价值观 - 50年代学校教育注重节俭观念培养,通过班会统计方式引导减少零食消费[11][14] - 经济条件直接影响儿童零食消费能力,困难家庭学生(陈燕平)零食消费频次显著低于同龄人[12] - 物质分配场景凸显尊严教育,困难家庭拒绝特殊化对待("不能没有尊严")[20] 集体记忆载体 - 校园植物(大杏树)成为集体纪律教育载体,35人班级通过制度性分配获得2个/人的标准化供给[15] - 传统零食故事在代际传播中产生文化认知差异,年轻一代对历史场景存在理解障碍("听科幻故事")[5]
到底是哪个冤种在排队吃网红餐厅啊?
虎嗅APP· 2025-03-08 03:46
餐饮行业现象 - 超一线城市餐饮市场存在"美味、便宜、不排队"的不可能三角现象[2] - 网红餐厅排队时间可达9小时,如北京朝阳合生汇的烤匠[4][5] - 地方连锁品牌进入一线城市后身价倍增,烤匠从川渝地区普通连锁变为北京大众点评人气榜第一[8] 消费者行为 - 消费者为网红餐厅开发出复杂排队攻略,包括提前蹲守、特定路线选择等[11][13] - 排队时间过长导致评价两极分化,部分消费者因沉没成本而美化体验[15][16] - 消费者会跨城甚至跨国打卡网红餐厅,如专程飞成都吃烤匠[20] 营销与品牌 - 社交平台营销显著影响餐厅热度,小红书等平台内容能迅速制造爆款[23][40] - 网红餐厅生命周期呈现明显周期性,如喜茶、shake shack等从排队王到门可罗雀[30] - 老字号餐厅凭借品牌优势维持长期热度,如稻香村、牛街满恒记等[33][36] 商业模式 - 饥饿营销成为常见手段,通过控制取号时间和数量制造稀缺感[11][49] - 黄牛经济伴随网红餐厅发展,如B&C面包店被戏称为"黄牛与面包"[28] - 平价餐饮在一线城市溢价明显,如重庆8元的豌杂面在北京卖20元[31] 城市差异 - 一线城市间存在排队文化共性,北京、上海、深圳均有标志性排队餐厅[54] - 地方特色餐饮进入一线城市后产生定位变化,如烤匠从备选项变为稀缺资源[18] - 城市地标与餐饮结合创造额外价值,如四季民福故宫店景观位成为打卡点[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