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茶树菇
icon
搜索文档
玉米丰收“金”满仓 智能农机“唱主角” 希望的田野上 “丰”景如画
央视网· 2025-09-23 02:48
央视网消息:金秋九月,遍地丰收。各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着力提升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推动秋粮收获有序推进。 黑龙江:多地水稻开镰 订单农业让收储提速 眼下,黑龙江省的秋收工作陆续展开,各地水稻相继开镰收获。在北大荒集团红旗岭农场,收割机穿梭于稻田之间,水稻收割、装车 一气呵成。由于提前与粮食企业签订了种植订单,水稻刚从田间收回,便被直接运往收储企业,这样不仅省去了粮食囤积的中间环 节,更让水稻收获进度显著提速。 宁夏平罗:新技术新农机促进增产增收 这几天,宁夏各地的水稻陆续开始成熟,正式进入收割季。在平罗县的黄河两岸,12万亩稻田金黄璀璨。收割机在稻田间往复穿梭, 割稻、脱粒、装车一气呵成。今年,该片区的水稻在种植过程中,主推水稻精量穴播技术、科学施肥增效、水稻智能化栽培等技术, 亩产达到1000斤左右。 新疆阜康:玉米丰收秸秆打包 农作物资源循环利用 眼下,新疆阜康市的11万亩玉米陆续迎来了采收季。农机轰鸣、农户忙碌,田间地头满是丰收的景象。玉米收割机可一次性高效地完 成茎秆切割、摘穗、脱粒、秸秆粉碎等多项作业,不仅大幅缩短了采收周期,还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粉 ...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人民日报· 2025-09-11 22:21
26个现代化种植大棚里,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鲜嫩肥厚的香菇、黄金菇、茶树菇等从菌棒中探 出头来,长势喜人。工人们熟练地穿梭在菌架间,精准快速地采摘着成熟的蘑菇。这里是新疆喀什地区 疏勒县"鲁疆情"食用菌生态科技示范园,自从用上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小蘑菇成为乡亲们的"致 富伞"。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18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菌棒加工车间里,锦安镇居民罕阿依姆·萨迪克正忙着,"家里3亩地流转给公司,有流转费;入股合作 社认购2.5万个菌棒托管在示范园,年底有分红;在示范园工作,月工资2400元,一年下来收入不少。" "多亏山东东营援疆工作指挥部帮我们邀请到食用菌专家,从菌棒制作、菌种培育到温湿度调控这些环 节,都给我们手把手地指导。"鲁疆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文良说,示范园目前日产菌棒可 达5万个,去年产出食用菌干品360吨,产值2000余万元。 如何让乡亲们更好受益?韩文良说,示范园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周边乡镇的村民利用菌棒在家 里发展庭院经济,优先为周边乡镇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已吸纳3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大别山下薪火传——鄂豫皖根据地绘就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7-28 07:24
红色文旅产业 - 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热门旅游研学目的地 [2] - 2024年大悟县接待游客达7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带动10万余村民就业 [3] - 村民依托红色旅游发展民宿、农家乐及土特产销售,绿茶、油茶、茶树菇等产品热销 [2] 提琴制造业 - 河南省确山县拥有144家提琴制造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4] - 当地提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4] - 返乡人才带动产业升级,如蒋贺喜从学徒成长为车间主任并培养20余名徒弟 [4] 茶产业与茶旅融合 - 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乡发展5500亩茶园,2024年茶叶总产量3.5万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 [6] - 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带,吸引游客体验采茶并延长产业链 [6] 多元工业与农业 - 宿松县洲头乡工业产业园聚集6家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凯瑞电器2024年产值达2400万元,提供100余个岗位 [7] - 汇口镇建成21个稻虾轮作基地,2024年综合产值2.36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 [7]
诚信之星彰显时代文明坐标
经济日报· 2025-07-02 22:05
乡村振兴产业 - 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远泰食药用菌研究所所长谢远泰深耕食用菌领域40余年,帮助乡亲实现香菇大规模生产[1] - 谢远泰历经4000余次失败成功研发人工培育茶树菇技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 - 将茶树菇全套生产技术教授给乡亲,带动数十万农民脱贫致富[1] 边疆守护产业 - 内蒙古牧民阿迪雅37年巡边累计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带动儿子及周边牧民共同守护边境线[2] 农产品加工行业 - 山西刘平贵夫妇创办面粉厂,洪灾后坚持6年用打工收入偿还村民80万元存粮损失[3] - 2016年获得中央文明办8万元帮扶资金后,仍坚持偿还剩余7万元债务并捐出一半资金[3] 非遗文化产业 - 广西壮宏文化董事长兰培文创新壮锦工艺,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服饰结合使产品畅销国内外[3] - 坚守"工艺不可减、纹样不可乱"原则,推动壮族节日服饰成为现象级爆款[3] 政策导向 -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强调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基础[4]
“山海情・雪域援梦”⑤:山东蘑菇成雪域高原“金疙瘩”
齐鲁晚报· 2025-06-12 00:59
项目概况 - 山东淄博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在昂仁县秋窝乡康萨村建成4座标准化香菇大棚 总投资500万元 成为日喀则市规模最大 设备最齐全的香菇生产基地 [1][4] - 项目于2024年10月建成投产 目前每日出菇约1000斤 日销售额约5000元 预计年销售收入超300万元 [4][6] - 项目填补了昂仁县高附加值农产品空白 并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 [1][11]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 - 工作组突破高原种植技术瓶颈 将山东成熟种植技术引入高原 四次派专家进藏指导菌棒加工和出菇管理 [8] - 建成菌棒生产车间 实现破碎 消毒 接种全流程本地化 成本降低40%以上 形成从制棒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8] - 初期试种香菇因不符合当地消费习惯滞销 后调整为主攻平菇 鸡菇 袖珍菇 并试验茶树菇 黄玉菇等高端品种 [8] 市场与产品优势 - 高原菌菇肉质紧实 口感独特 使用多雄藏布江雪山融水培育 具有生态优势 [6] - 当地菌菇市场需求旺盛 此前主要依赖四川或拉萨运输 成本高 损耗大 [6] - 2025年预计产菇50万斤 2026年预计突破60万斤 高端品种如茶树菇 黄玉菇售价可达20多元/斤 [8][11] 社会效益与未来规划 - 项目直接带动8名村民就业 包括藏族员工扎西央珍等 月收入达3600元 [4][11] - 计划扩大大棚规模一倍 并引入更多高端品种 推动食用菌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11] - 项目借鉴山东博山区池上镇"中国香菇之乡"经验 实现3800公里外的技术落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