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团月付
icon
搜索文档
信用卡“大退潮”:半年缩水2000亿,年轻人开始告别“卡奴人生”
36氪· 2025-09-12 07:18
信用卡行业规模变化 - 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较2023年减少5200万张 连续下滑11个季度 平均每分钟注销近65张信用卡 [2] - 14家上市银行中11家信用卡贷款余额收缩 6家国有大行和8家股份行合计余额7.52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1975.72亿元 降幅2.56% [2][3] - 信用卡总量降至7.15亿张 较2022年峰值8.07亿张下降超11% 二季度环比减少600万张 较去年末减少1200万张 [4] 银行具体业务表现 - 中国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5224.99亿元 较年初减少13.88% 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下降9.23%和8.07% [3] - 12家银行信用卡消费金额合计缩水1.42万亿元 同比下降11.05% 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降幅超18% [3] - 招商银行成为唯一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的银行 超40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终止营业 [3][8] 用户结构变化 - 35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从45%升至63% 但人均持卡量从2.4张降至1.8张 [6] - 90后主动销卡率持续提升 人均持卡量从5张锐减至2.3张 [2] - 00后无卡率达42% 45%的95后认为"花呗+数字银行卡"更便捷 传统信用卡开卡意愿下降28% [2][6] 行业转型动向 - 多家银行调整高端信用卡权益 招商银行经典白金卡新增消费满18万元兑换年费要求 中国银行停发24款联名卡 [9][10] - 建设银行发起文旅消费和宠物经济专项活动 农业银行升级惠农分期产品 交通银行开展县域营销 [10]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挖掘 重点转向高端客户需求满足和基础客户支付信贷便利 [4][10] 竞争环境变化 - 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672万亿元 同比增长16.7% 渗透率92.3% [8] - 花呗、美团月付、京东白条等产品凭借场景渗透率和高频次使用替代信用卡 [8] - 信用卡不良率持续上升 金融机构发布千条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加速出清不良资产 [10]
半年“缩水”2000亿!信用卡,正在失去这届年轻人
贝壳财经· 2025-09-04 11:00
信用卡市场趋势变化 - 信用卡产品在年轻客群中吸引力下降 可替代产品增加 [3] - 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使用花呗 美团月付等嵌入式互联网信用工具 因其小额可控 免年费 使用便捷等特点 [2][8][9] - 中老年客群信用卡使用趋于保守 部分高龄用户因风险意识增强而主动销卡或减少使用 [15] 银行信用卡业务数据表现 - 14家银行2025年中报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2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近2000亿元 同比下降2.56% [3][12][13] - 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10580.11亿元居首 但较年初下降1.04% 中国银行下降13.88%幅度最大 农业银行增长5.98%表现最好 [12] - 招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2.02万亿元领跑上市银行 但同比下降8.54% 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量1.09万亿元同比下降12.54% [13] - 多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攀升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分别较年初上升0.25% 0.13% 0.05% [14] 信用卡产品机制问题 - 年费机制成为消费负担 消费者反映不经常使用很不划算 [2][4][5] - 全额罚息机制备受诟病 例如交通银行用户因部分逾期被罚息478.82元 [6] - 审批流程复杂 还款提醒不智能 额度管理僵化等问题长期存在 [1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花呗 抖音月付 美团月付等互联网信用工具成为传统信用卡强力竞争者 [7][8] - 互联网信用产品具有免息期灵活 门槛低 场景嵌入度高优势 [9][18] - 消费贷申请更加便捷以及利率下降 导致特殊场景需求降低 [3] 银行应对措施与发展方向 - 银行通过赠送礼品方式加大信用卡开户推广力度 例如赠送空气炸锅 行李箱 迪士尼门票等 [11] - 行业需要优化发展模式 提供息费和额度适中 特色鲜明的信用卡产品 探索服务乡村振兴 新市民等专属信用卡 [16] - 需加强数据运营和用户洞察 推出场景化免年费卡 优化智能还款提醒 建立动态额度调节机制 [17][18] - 应加强与电商 出行 本地生活平台深度合作提升使用便利性 [18] 宏观与监管环境影响 - 信用卡交易量下行与整个消费市场增速尚未恢复相关 [13] - 2022年信用卡新规推动行业从粗放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15] - 截至2024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27亿张 同比下降5.14% 人均持有0.52张 [15]
不查询就不退款!美团退款,到底退给了谁?
新浪财经· 2025-08-24 07:49
退款延迟问题 - 多位消费者反映美团订单退款存在多年未到账情况 甚至有2018年审核通过的退款直至近日才到账[3] - 消费者反馈2017年订单显示退款失败 但在查询后立即实现秒到账 存在不查询就不退款的可能性[5] - 2015-2019年间持续出现退款延迟问题 有用户反馈2016年申请的退款三年后仍未到账[7] 退款路径异常 - 消费者遭遇退款未原路返回支付账户 而是被转入美团钱包余额[3] - 多位用户通过美团月付支付的订单 退款直接进入美团钱包而非原支付渠道[9] - 美团客服回应称部分退款或保险理赔可能退至美团钱包 与消费者声称的原路返回承诺存在差异[9][10] 客服处理机制 - 美团官方回应退款到账时间一般为1-3个工作日 将延迟原因归咎于银行或支付方处理问题[3][7] - 客服坦言订单完成48小时后超出处理权限 对历史订单查询存在困难[10] - 公司对多年未退款情况定性为"比较少见" 但历史数据显示该问题持续多年且涉及多个年份[3][7][8]
搭上外卖顺风车,京东金融业务开始发力?
新浪财经· 2025-05-17 01:54
京东金融业务布局与战略调整 - 京东金融通过"京东外卖+白条分分卡"模式对标美团"外卖+月付",实现场景金融双轮驱动[1][2][3] - 京东金融2024年末整体规模达5000亿元+,其中现金贷产品(金条+借钱)3000亿元+、消费分期(白条、分分卡)1000亿元、企业信贷1000亿元,2025年目标冲击10000亿元规模[4] - 公司通过控股捷信消费金融(持股65%)实现消金业务持牌化,计划将金条、白条业务转移至捷信消金,参考蚂蚁集团整改路径[6][9] 业务结构变化与转型方向 - C端业务:2024年对外导流业务增长24%+,次级客群风险表现优于传统贷超,受商业银行及持牌消金机构青睐[5] - B端业务:拓展非京东生态企业金融,覆盖应收融资、采购融资、票据融资等,2024年起加速外场金融服务布局[5] - 合规调整:因监管新规(金规〔2025〕9号)收紧导流业务,暂停部分"双融担模式"合作,强化稳健经营[5] 京东科技估值与上市影响 - 京东科技曾计划科创板上市但终止审查,若剥离消金业务(金条、白条),估值或参考蚂蚁集团模式下降,但可能削弱金融属性助力IPO[10] - 公司2019-2020年信贷科技业务规模显著增长(金条促成贷款2555亿元→5200亿元),为京东科技核心收入来源[10] - 京东科技整合金融科技与云/AI技术,仍可能保留部分盈利性强的金融科技业务[12] 集团上市公司架构 - 京东集团旗下5家上市公司:京东集团(电商)、京东物流(供应链)、京东健康(医疗)、达达集团(即时配送)、德邦股份(快递)[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