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大模型

搜索文档
中国铁塔亮相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11:53
核心观点 - 公司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全面展示服务网络强国 数字中国 双碳目标等战略的创新成果 涵盖通信基础设施 应急保障 数字治理 AI应用 低空经济及能源业务等多领域 [1][2][3][4][5][6][7]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 累计建设基站项目超581万个 其中5G基站项目超297万个 高铁地铁公网覆盖总里程超3万公里 重点场所室内信号覆盖超138亿平方米 [1] - 支撑电信运营商站址总量增加1.55倍 铁塔共享水平由14.3%大幅提升至86% 少建新塔123万座 节省行业投资超2200亿元 节约运营费用1950亿元 节约土地6.9万亩 减少碳排放3411.2万吨 [1] - 实现县县通千兆 乡乡通5G 村村通宽带 通5G行政村占比超90% 5G建设发展全球领先 [1] 应急保障能力 - 新型抗灾超级基站具备8级抗震 12级抗风能力 配备高强度机房 专用油机 大容量蓄电池及双传输系统 保障72小时以上供电 已在辽宁等地完成试点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2] - 依托210万座铁塔站址构建全国最大物联数据感知网 打造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为工信部 应急管理部提供技术支撑 [2] - 全面提升七大应急保障能力 构建覆盖指挥调度 通信手段 网络韧性的立体化保障体系 实现平战结合快速响应 [2] 数字治理应用 - 推动通信塔向数字塔转型 依托23.8万座铁塔加装摄像机 雷达等感知设备 融合超500种AI算法 打造15款行业产品 [3] - 在31个省区市建成45个分布式平台 服务超1万个应用场景 覆盖国土 交通 环保等40多个行业 [3] - 数字治理产品具备全域视联 智能感知特点 在农业农村 交通运输等领域落地 通过灵活定制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3] AI技术布局 - 研发经纬大模型 包含180亿参数视觉大模型和1980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 具备目标检测 图文问答等能力 已完成DeepSeek能力接入和工程化部署 [4] - 通用铁塔智能体单次推理决策耗时仅2.6秒 准确率达100% 在训练样本少场景中目标检测精确率较大模型提升9%以上 [5] - 推出全系列AI一体机 软硬件一体开箱即用 解决行业数据提取与智能决策痛点 [5] 低空经济战略 - 构建覆盖广 能力强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 拓展低空应用 推动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发展 [6] - 展示低空物理 信息和软件基础设施 无人机蛙跳技术与共享机巢模式提升作业范围和运营效率 [6] - 自研AIoT平台接入通信 导航 监视等设备数据 实现全时域全空域感知 开发低空飞行管理平台和态势感知平台 [6] - 服务低空目标感知 空间治理 物流 巡检 救援等场景 在湖南 广东 福建等多省市试点打造标杆工程 [6] 能源业务发展 - 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轻型电动车换电运营商 在超320个城市部署8.2万个换电网点 服务骑手超153万户 日均换电服务200万次 累计超22.5亿次 相当于驱动电动车行驶1030亿公里 减少碳排放360万吨 [7] - 充电业务运营端口达352万个 服务3000万居民 备电点位累计达18万个 应用于通信 金融 政府等领域 [7] - 推出零碳基站 通过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实现清洁能源利用 提供分布式光伏 储能备电等能源综合解决方案 [7]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后,如何布局AI板块?
全景网· 2025-08-13 13: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盛况与AI产业爆发 -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展企业达800家,展示前沿科技3000余项,其中100余项为全球或中国首发产品,线下参观人数突破30万人次,全网流量超23.6亿次,较上届大幅增长 [2] - 大会发布《2025人工智能十大趋势报告》、语料开源成果及行业AI创新实践案例,并成立一系列组织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2] -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从实验室研究转向产业落地应用,从"参数竞赛"转向"价值创造" [2][3] AI产业链发展现状与投资热点 - 短期投资主线包括IC设计、算力基建、机器人及垂直场景代理 [3] - 长期需关注技术落地进度及治理规则演变 [3] - 科创AI相关ETF规模和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反映资本信心增强 [3] 算力基础设施与大模型进展 - 国产算力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包括昇腾384超节点首次线下展出、沐曦旗舰GPU曦云C600发布、中兴通讯"算力普惠,AI向实"主张 [3] - 大模型领域呈现从通用向垂直演进趋势,例如商汤发布具身智能平台,通过交互获取物理世界数据突破互联网文本数据瓶颈 [3] - 算力国产化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场景攻坚",成为AI应用加快落地的重要支撑 [3] AI应用场景落地实践 - 中国铁塔展示经纬大模型、AI智能体等软硬件产品,以及AI+林草防火、AI+长江禁渔等特色应用 [4] - 华为携手伙伴展示互联网、运营商、金融等11大行业AI+解决方案实践案例 [4] - 人工智能在技术-生态-产业形成协同,加速落地进程 [4] 国际竞争格局与国产替代机遇 - 国际AI竞赛白热化背景下,中国面临供应链安全和人才竞争短期挑战,但长期存在本土场景深度应用与多极化合作机遇 [1][4] - 技术封锁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倒逼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4] - 政策红利构建护城河,科创板新政提供全周期支持,资本持续向硬科技聚集 [4] 中国企业差异化优势 - 算法效率提升,如DeepSeek训练成本低于国外同类模型 [5] - 垂直场景落地持续推进,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巨大,自动驾驶和医疗AI商业化速度领先 [5] - 有望培育全球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并在国际规则博弈中开辟新路径 [5] 科创板政策支持与融资环境 - 科创板"1+6"新政设置科创成长层及6项配套改革,系统性重构硬科技企业融资生态 [6] - 融资通道拓宽,包括IPO前老股东定向增资机制和第五套上市标准扩容至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6] - 价值发现机制升级,采用专业机构投资者审核参考和IPO预先审阅机制 [6] 国产算力发展必要性 - 国产芯片替代降低对外依赖,避免算力断供风险,显著降低成本并更好适配本土场景 [8] - 技术突破实现从可用到好用,包括架构创新、先进制程替代加速和能效优化突破算力瓶颈 [9] - 产业协同深度整合基础设施层,与云服务商、垂直行业联合开发定制方案 [10] 商业化应用领先领域 - 医疗健康领域技术成熟度高、政策支持明确、付费模式清晰,诊断效率提升且新药研发周期大幅压缩 [10] - 制造业降本增效需求刚性,企业付费意愿强,通过AI驱动工业质检、预测维护和供应链智能管理 [10] - 金融行业数据基础完善,机构付费能力强,注重风控和个性化服务 [11] 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特征 - 指数选取30只市值较大的科创板AI相关证券,涵盖基础资源、技术支持和应用支持三大类业务 [13] - 成分股研发支出占比超20%,研发人员占比超50%,远超全市场平均水平 [13] - 指数每季度调整一次,较普通主板指数每年两次更及时反映行业变化 [14] 指数成分结构与产业分布 - 行业分布中电子占比54%、计算机34%、机械11%、通信1% [15] - 细分领域半导体占比达48%,云软件服务18%,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约20% [15] - 前五大成分股权重占比近50%,前十大占比超70%,向龙头企业集中 [15] 指数投资价值表现 - 科创AI指数过去一年涨幅95%,但波动率显著高于传统行业 [16][20] - 数字芯片设计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突出,技术壁垒高且研发投入大 [17] - 竞争格局清晰环节包括芯片设计和大模型算法,头部企业优势明显 [17] 投资策略与配置框架 - 推荐采用"核心-卫星"资产配置框架,核心资产布局低波动稳定资产,卫星资产聚焦科创AI [24] - 适合产业趋势投资型、政策红利捕捉型和激进成长型投资者 [23] - 投资策略可采用定投、网格交易或动态再平衡等方式 [26] 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 - 需验证技术落地能力,警惕研发投入占比过低、核心技术专利少或依赖外部授权的企业 [28] - 分析商业化进展,关注有政府/头部企业合作案例及可追溯订单的公司 [28] - 结合估值与基本面,锚定估值安全边际,避免严重背离个股 [29]
中国铁塔创新技术亮相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青年报· 2025-06-19 15:13
中国铁塔技术展示 - 公司在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展示先进技术,吸引海内外同行关注[1] - 通过"铁塔视联平台"展示AI算法开发的耕地智保、河湖智保、森林智保、文物智保等行业应用案例[3] - 铁塔视联秸秆禁烧解决方案将告警处置平均时间缩短至20分钟[3] 通信技术创新 - 攻克传统13/8"漏缆截止频率限制,首创支持3.5GHz频段的新型扩频13/8"漏缆,解决高铁隧道覆盖高成本、低共享效率问题[3] - 研发"经纬大模型"包含视觉大模型(180亿参数)和多模态大模型(2000亿参数)[3] - 视觉大模型使目标检测平均精确率提升16%以上,召回率提升13%以上[3] - 多模态大模型具备目标检测、零样本开放检测、图文问答及推理功能[3] 数字基建发展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4] - 通5G行政村占比超90%,完成从3G突破到5G引领的跨越[4] - 公司累计承建基站超560万个,高铁地铁公网覆盖总里程达6.6万公里[4] - 2014年成立以来年均基站建设量超90万个,较之前规模翻番[4]
从“通信塔”到“数字塔”(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5-16 22:12
高铁通信建设 - 集大原高铁于2024年12月31日开通运营,中国铁塔整合电信、移动、联通的4G、5G网络需求,实现426座基站、18.49公里隧道和5.6万平方米车站信号全覆盖 [1] - 采用"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模式,共享铁路管道、槽道等资源,仅用4个月完成山西段建设 [1] - 传输杆路、铁塔、机房等通信资源100%共建共享,跨行业共享铁路基础设施 [1] 共建共享发展历程 - 2014年成立后统筹4G基站建设,大连地铁2号线项目节约成本50%(超2000万元),建设周期45天 [2] - 5G时代提出"社会塔"与"通信塔"双向共享,利用电力塔、路灯杆等社会资源建站,新建铁塔共享率从14.3%提升至85% [2][3] - 截至2024年,累计少建新塔120万座,节约土地6.8万亩,节省行业投资超2100亿元,减少碳排放3100万吨 [3] 数字塔转型升级 - 将23万座通信塔升级为数字塔,加装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应用于洱海监管系统,累计截获违法捕捞案例165起 [4] - 基于210万铁塔站址资源,开发350个中高点位算法,服务8500多个人工智能场景 [4][5] - 2024年发布180亿参数"经纬大模型",推动空间治理数智化 [6] 民生服务拓展 - 在320个城市部署7.6万个换电网点,日均提供200万次换电服务,累计换电超19亿次 [7] - 投入85亿元建设7万座电普基站,实现行政村以上网络100%覆盖 [7] - 换电业务累计减少碳排放330万吨,相当于种植1.5亿棵树 [7] 战略定位 - 定位为通信基础设施"国家队"和5G新基建主力军,支撑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 [1][8] - 通过数字孪生平台调用路灯杆、广告牌等资源,构建智慧共享生态 [2] - 持续深化共享合作,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