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蓝

搜索文档
“高原冷凉”成了金字招牌
人民日报· 2025-08-10 23:18
行业概况 - 青海海东市依托冷凉气候资源优势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 夏季气温处于17至25摄氏度适宜区间[1] - 全市冷凉夏菜品种达200余个 建成29家海关备案出口基地和3800公顷供粤港澳蔬菜基地[2] - 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种植豆苗、鲜食蚕豆、大红椒等15种高原冷凉蔬菜[2] 生产运营 - 民和县今年种植供港冷凉蔬菜2150亩 采收期持续至10月底[1] - 官亭镇首单供港辣椒重6000多公斤 预计总产值达150万元[1] - 实行标准化种植管理 从种到收按标准操作确保品质[1] 品质控制 - 采摘环节精选个头大色泽青亮的辣椒 分拣后按标准装箱[1] - 订单企业派驻人员现场指导质量控制流程[1] - 拥有8件地理标志产品和114个绿色食品认证 20个农产品通过有机认证[2] 品牌建设 - 打造"黄河彩篮""河湟彩园"两大区域公用品牌[2] - "高原冷凉"成为金字招牌 农产品含绿量和含金量不断提升[2] - 互助县紫甘蓝、红西芹、西生菜等品种深受市场欢迎[2]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冷凉蔬菜“热”出圈 高原种出致富“绿”
新华社· 2025-07-25 13:35
高原冷凉蔬菜产业概况 - 青海高原冷凉蔬菜凭借独特自然条件(年均气温3.4℃、昼夜温差15℃以上)实现低病虫害、高糖分积累和脆嫩口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市场热销产品 [1] - 行业通过设施农业(大棚多轮种植)和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菜篮子项目)实现高效益,种植户一年内可收回成本 [2] - 主要出口品种彩椒在俄罗斯和中亚市场售价达30元/斤 [2] 产业模式与规模 - 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党建+合作社+基地"模式,已培育6家规模化加工企业、136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3.5万人就业 [2] - 全省冷凉蔬菜种植面积65万亩,年产量158万吨,其中70万吨外销 [6] - 互助县露地蔬菜基地日供港蔬菜1吨仍供不应求,政府投入建设300多个基地打造区域品牌 [5] 经济效益与市场拓展 - 农户种植冷凉蔬菜亩收入达8000元,较传统小麦(2000元/亩)提升4倍 [6] - 紫甘蓝、红西芹、西生菜等品种经预冷加工后通过空运+冷链直达香港超市 [5] - 产业形成"高原-湾区-海外"三级市场体系,成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主力输出品类 [6]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沿着东江走出深山,老区农业如何撬开湾区市场?
新华社· 2025-07-13 11:54
农业产业化升级 - 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拥有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90家和"圳品"品牌农产品31家 [1] - 沈佳食品科技在寻乌建立集中加工基地,利用当地低廉地价(8元/平方米场租)和标准厂房,方便向大湾区转运 [1] - 沈佳食品在寻乌建有4万立方米冷库,储存600吨农产品,通过高压、液氮技术加工为冻干、饮料或预制菜,售价提升180%,年产值超2亿元 [1] 科技创新赋能 - 巧耕人家农业发展在非遗生物发酵技术基础上研发,获得"圳品"认证,营收翻三倍 [2] - 羊角园果蔬研发生物酶解技术,带动5000户农民种植辣椒,产值提升150% [2] - 赣南脐橙等产品深入大湾区市场,深圳龙岗区工会去年采购1100万元农特产品 [2] 政策支持与产业链整合 - 赣南各地出台政策扶持农业品牌创建,对获得富硒、绿色有机等认证及"圳品""赣鄱正品"品牌的企业给予奖励 [2] - 鼓励企业与大湾区市场对接,实现"农产品采摘即进厂、出厂即入湾区" [2] - 建立"农旅融合"加工体验园、深圳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形成"湾区研发、老区制造、全国供应"产业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