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空间行波管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重构商业航天产业格局:“链式”发展绘就“陆海空天”新图景
上海证券报· 2025-09-16 18:32
山东商业航天产业格局 - 山东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依托 构建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2] - 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4] - 通过链式发展重构商业航天产业格局 覆盖陆海空天领域 [2][6] 东方航天港核心能力 - 作为国内唯一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已保障4型固体火箭18次海上发射任务 将115颗卫星送入太空 [4] - 配备国内首艘专业海上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 具备双冗余动力定位系统和无人远程控制能力 [4] - 3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具备年总装50发火箭产能 成为国内最大固体火箭总装基地 [4] - 年内将形成液体火箭海上发射和系统试验保障能力 力争实现国内首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 [4] 产业链项目投资 - 已有30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落地东方航天港 总投资达322亿元 [5] - 逐步形成星箭研制、高端配套、卫星应用、航天文旅全链条产业生态 [5] 国有企业转型案例 - 济钢集团依托工业制造基础转型航天领域 生产火箭卫星飞机等高端零部件 [3] - 与深蓝航天、星河动力等商业火箭头部企业合作 构建研发—生产—测试航天产业生态链 [3] 民营企业技术突破 - 东方空间公司3年研制出引力一号火箭 成为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 于2024年1月海上首飞成功 [6] - 青岛上合航天公司于9月9日将吉利星座第五轨11颗卫星送入太空 已累计部署52颗卫星 [6] - 民营航天企业瞄准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机遇 市场规划超2.8万颗卫星需求 [6]
山东商业航天集聚效应凸显 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居全国前列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05:19
山东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山东将商业航天定位为全省极具潜力的新产业领域 通过重点布局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形成以东方航天港 济钢集团 东方空间 青岛上合航天为代表的企业集群[1] - 海上发射是山东商业航天核心特色 发射能力与频次居全国前列 并以此牵引产业集聚效应显现[1] - 产业已形成济南 青岛 烟台三大集群 分别聚焦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 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 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5] 东方航天港核心能力与规划 - 东方航天港是全国唯一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实现固体火箭生产 测试 发射一体化 助力中国成为全球首个独立掌握海上发射技术的国家[2] - 公司集聚卫星 火箭 发射场三大要素 具备海上发射服务 火箭总装总测 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 构建四位一体商业航天产业体系[2] - 由烟台市 海阳市两级国资组建 注册资本30亿元 培育以海上发射为特色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2] - 年内将形成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系统试验保障能力 实现一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 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3] - 通过建设液体火箭动力公共试验区 发射回收试验区及总装总测基地 满足国内主流固体/液体火箭商业发射需求[3] 产业链拓展与集群建设 - 东方航天港将释放海上发射牵引作用 集聚空天运载项目 提升火箭总装总测能力和空天信息服务能力[3] - 探索航天+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打造航天旅游目的地 吸引星箭研制 高端配套 卫星应用等产业元素集聚[3] - 目标培育千亿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涵盖火箭研发 卫星制造 发射服务等核心环节及数十个上下游产业[3] - 山东正推动东方航天港纳入国家十五五专项规划 对接国家商业航天发射体系 争取国家级工程落地[5] 济钢集团航天产业布局 - 济钢集团作为国家首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 积极发展航空航天产业 重点布局火箭 卫星及信息应用项目[4] - 确立北京研发设计-济南制造测试-烟台组装发射空间布局 聚焦制造和检验检测环节[4] - 具备火箭 卫星 飞机 无人机等航空航天产品的零件 部件 组件 结构件制造能力[4] - 建成柔性化智能化卫星AIT总装基地 配备整星转运 20吨级振动试验台 电波暗室等尖端装备[4] - 卫星总装基地具备通信 遥感卫星总装 集成 测试全流程服务能力 年产规模达100颗500公斤级卫星[4] - 自主研发空间行波管 可将微波小信号放大十万倍 应用于通信卫星 低轨星座 5G/6G基站等重要场景[4]
山东产业版图崛起太空赛道
大众日报· 2025-09-12 01:06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商业航天涵盖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发射服务等核心环节,涉及新材料、精密仪器、人工智能等数十个上下游产业 [2] - 山东以东方航天港、济钢集团、东方空间、青岛上合航天等为代表的企业手握核心技术,扎根关键环节 [2] - 火箭发射频次提高推动航天科技更好服务生产生活,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部署提升偏远地区通信、应急救灾能力,消除数字鸿沟 [4] 海上发射能力与成就 - 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国内4型固体火箭18次海上发射任务,发射卫星115颗 [3] - 自主研发国内首艘专业海上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实现发射期间无人远程控制 [3] - 山东在烟台海阳海域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目前海上发射已常态化 [3] - 东方航天港年内力争实现一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液体火箭动力公共试验区等设施加快建设中 [6] 卫星应用与星座建设 - 青岛上合航天运营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吉利星座,部署72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支持车船、无人机等设备全天时信息交互 [4] - 吉利星座轨道高度约600km,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 [4] - 青岛上合航天在青岛规划布局全球卫星星座业务总部、测运控中心、智慧物流和智慧海洋应用基地等服务体系 [4] 火箭制造与技术突破 - 山东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以及2个发动机制造项目、3个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 [8] - 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龙头企业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 [8] - 东方空间采用模块化箭体结构,统一火箭芯级与助推器直径,支持集中备料和快速批量制造 [6] - 液体火箭相比固体火箭具有燃料成本低、可多次启动优势,是商业可回收运载火箭的更优选择 [6] 产业配套与基础设施 - 济钢集团建成多频段柔性生产线,年产100支行波管,该部件能将微波小信号放大十万倍 [5] - 火箭动力测试板块建成20吨级、100吨级发动机试验台及动力系统试验台,提供液氧煤油、液氧甲烷发动机全流程测试服务 [5] - 山东在济南、烟台、德州、泰安等地建成9个商业火箭发动机试车台、12个试验工位,满足省内及周边地区试验需求 [8] - 山东重点推动航天电子、特种材料、推进剂、高精度紧固件等关键领域提质升级 [8] 区域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 - 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 [7] - 三地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 [7] - 山东推动东方航天港纳入国家"十五五"相关专项规划,深度融入国家商业航天发射体系整体布局 [8] - 全省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 [7]
新气象 | 打造科技创新“摇篮”探访怀柔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建设进展 - 怀柔科学城已进入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十三五"时期29个设施平台全部进入科研状态,"十四五"时期新布局的8个设施平台已全部开工建设[4] - 16个科技设施平台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累计开放机时超过143万小时,4个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运行[2]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占地面积相当于90个足球场,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亮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亮度比太阳光亮一万亿倍[3] 科研人员与基础设施 - 在怀科研人员达2.6万人,包括诺奖级科学家33名,两院院士86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39名[4] - 城市客厅项目涵盖科研实验、孵化办公、科技服务、配套酒店等功能,旨在打造国际化公共服务中心[5] - 怀柔科学城加快构建"八横五纵"城市主干路,建设500千伏供电系统,提供多层次多元化住房保障[4] 科研成果与转化 - 怀柔科学城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1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65篇,服务在怀高校、院所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31个[14] - 高品质因数超导腔和全季节观测阵列式大口径激光雷达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 - 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研发的12英寸单层二硫化钼薄膜应用于激光器领域,并与国内公司合作完成自研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打破进口依赖[8][12] 国家科研机构与关键技术 - 怀柔科学城集聚20余家国家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力量已全面进驻,中国科学院大学约1.6万名师生入驻[15] - 空间行波管是卫星的核心部件,其研制水平象征国家在物理电子学领域的基础能力,空天院已形成从学科建设到产品制造的完整链条[18][19] - 行波管制造涉及近50种材料,工艺技术广泛,攻关难度大,但在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21] 科学方向与产业布局 - 怀柔科学城聚焦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系统、信息和智能五大科学方向,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8] - 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探索基于轻元素的新奇量子效应,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跨越[8][9] - 转角菱方氮化硼和"晶格传质—界面生长"晶体制备新范式等成果入选重大科技成果,推动激光器和电子芯片技术发展[12]
山东微波电完成增资扩股,产品解决“卡脖子”问题,国内同行企业仅4家
证券时报网· 2025-07-27 13:09
公司融资与股权结构 - 山东微波电完成首轮股权融资 增资扩股项目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募集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人才引进 [1] - 公司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山东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9年联合设立 专注于卫星核心部件空间行波管及放大器的科技成果转化 [2] - 采用"国有控股+科研团队持股+员工跟投"的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 既保障国有资本主导地位 又通过股权激励激发创新活力 [2] 核心技术与产品优势 - 主营产品为空间行波管及放大器 是卫星转发器关键部件 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公司实现国产化突破 [2] - 突破传统生产模式 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装配 成为国内第四家空间行波管研制单位 [3] - 轻量化小型化技术国内领先 产品重量比传统型号轻三分之一 单次火箭发射可节省数百万元成本 [3] - 已通过航天科技集团西安分院合格供货方认证 年产100台套产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 [3] 研发体系与市场进展 - 建立"预研一代 研制一代 生产一代"全链条创新体系 布局功率效率尺寸全方位领先的技术矩阵 [4] - 两套行波管放大器已交付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将搭载2025年9月发射的卫星 标志公司正式进入航天国家队 [4] 人才团队构成 - 70人核心团队中42人专注研发 人才结构包含济钢转型高技能人才和市场化招聘的院校精英及行业专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