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向海问天” 底气何在?
经济观察网· 2025-09-12 11:25
海上发射能力与产业布局 - 山东累计保障18次海上发射任务 成功将11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海上发射综合能力与任务频次稳居全国前列[2] - 东方航天港作为全国唯一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保障了国内全部18次海上发射任务 实现"出厂-转运-出海"2小时快速响应[4] - 山东拥有3505公里海岸线 布局海阳/日照/威海三大发射点位 近海发射点可满足中国70%商业卫星入轨需求[2][4] 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 东方航天港开创"前港后厂/陆海联动"模式 串联七大功能区块 累计招引30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 总投资达322亿元[4][5] - 山东形成"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完整产业生态 四家代表企业覆盖产业链关键节点[2][10] - 济南/青岛/烟台形成错位发展格局:烟台聚焦火箭发射与配套 济南主攻卫星研发 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11] 火箭研发制造突破 - 东方空间2024年成功发射"引力一号"火箭 成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 填补山东火箭总体研发领域空白[9] - 东方空间研发9台液氧煤油发动机总体并联技术 预计2025年底实现"引力二号"大型液体火箭首飞[9] - 东方航天港年内将形成液体火箭海上发射能力 力争实现中国首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5] 卫星制造与应用生态 - 济钢集团建成山东首条柔性化卫星AIT产线 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能力 填补省卫星总装集成领域空白[7][8] - 上合航天运营72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吉利星座 建成全球星座运营/测运控/AI数据三大中心构成"地面大脑"[5][6] - 山东卫星产业涵盖总装/测控/应用环节 在建生产线投产后将大幅提升卫星制造能力[11] 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 完备工业体系为商业航天提供原材料供应和元器件生产支撑[10] - 商业航天202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突出其战略意义[11] - 山东规划到2030年形成更高水平航空航天产业体系 推动商业航天发射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体系[12]
山东商业航天集聚效应凸显 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居全国前列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05:19
山东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山东将商业航天定位为全省极具潜力的新产业领域 通过重点布局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形成以东方航天港 济钢集团 东方空间 青岛上合航天为代表的企业集群[1] - 海上发射是山东商业航天核心特色 发射能力与频次居全国前列 并以此牵引产业集聚效应显现[1] - 产业已形成济南 青岛 烟台三大集群 分别聚焦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 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 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5] 东方航天港核心能力与规划 - 东方航天港是全国唯一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实现固体火箭生产 测试 发射一体化 助力中国成为全球首个独立掌握海上发射技术的国家[2] - 公司集聚卫星 火箭 发射场三大要素 具备海上发射服务 火箭总装总测 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 构建四位一体商业航天产业体系[2] - 由烟台市 海阳市两级国资组建 注册资本30亿元 培育以海上发射为特色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2] - 年内将形成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系统试验保障能力 实现一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 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3] - 通过建设液体火箭动力公共试验区 发射回收试验区及总装总测基地 满足国内主流固体/液体火箭商业发射需求[3] 产业链拓展与集群建设 - 东方航天港将释放海上发射牵引作用 集聚空天运载项目 提升火箭总装总测能力和空天信息服务能力[3] - 探索航天+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打造航天旅游目的地 吸引星箭研制 高端配套 卫星应用等产业元素集聚[3] - 目标培育千亿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涵盖火箭研发 卫星制造 发射服务等核心环节及数十个上下游产业[3] - 山东正推动东方航天港纳入国家十五五专项规划 对接国家商业航天发射体系 争取国家级工程落地[5] 济钢集团航天产业布局 - 济钢集团作为国家首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 积极发展航空航天产业 重点布局火箭 卫星及信息应用项目[4] - 确立北京研发设计-济南制造测试-烟台组装发射空间布局 聚焦制造和检验检测环节[4] - 具备火箭 卫星 飞机 无人机等航空航天产品的零件 部件 组件 结构件制造能力[4] - 建成柔性化智能化卫星AIT总装基地 配备整星转运 20吨级振动试验台 电波暗室等尖端装备[4] - 卫星总装基地具备通信 遥感卫星总装 集成 测试全流程服务能力 年产规模达100颗500公斤级卫星[4] - 自主研发空间行波管 可将微波小信号放大十万倍 应用于通信卫星 低轨星座 5G/6G基站等重要场景[4]
山东产业版图崛起太空赛道
大众日报· 2025-09-12 01:06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商业航天涵盖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发射服务等核心环节,涉及新材料、精密仪器、人工智能等数十个上下游产业 [2] - 山东以东方航天港、济钢集团、东方空间、青岛上合航天等为代表的企业手握核心技术,扎根关键环节 [2] - 火箭发射频次提高推动航天科技更好服务生产生活,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部署提升偏远地区通信、应急救灾能力,消除数字鸿沟 [4] 海上发射能力与成就 - 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国内4型固体火箭18次海上发射任务,发射卫星115颗 [3] - 自主研发国内首艘专业海上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实现发射期间无人远程控制 [3] - 山东在烟台海阳海域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目前海上发射已常态化 [3] - 东方航天港年内力争实现一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液体火箭动力公共试验区等设施加快建设中 [6] 卫星应用与星座建设 - 青岛上合航天运营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吉利星座,部署72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支持车船、无人机等设备全天时信息交互 [4] - 吉利星座轨道高度约600km,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 [4] - 青岛上合航天在青岛规划布局全球卫星星座业务总部、测运控中心、智慧物流和智慧海洋应用基地等服务体系 [4] 火箭制造与技术突破 - 山东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以及2个发动机制造项目、3个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 [8] - 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龙头企业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 [8] - 东方空间采用模块化箭体结构,统一火箭芯级与助推器直径,支持集中备料和快速批量制造 [6] - 液体火箭相比固体火箭具有燃料成本低、可多次启动优势,是商业可回收运载火箭的更优选择 [6] 产业配套与基础设施 - 济钢集团建成多频段柔性生产线,年产100支行波管,该部件能将微波小信号放大十万倍 [5] - 火箭动力测试板块建成20吨级、100吨级发动机试验台及动力系统试验台,提供液氧煤油、液氧甲烷发动机全流程测试服务 [5] - 山东在济南、烟台、德州、泰安等地建成9个商业火箭发动机试车台、12个试验工位,满足省内及周边地区试验需求 [8] - 山东重点推动航天电子、特种材料、推进剂、高精度紧固件等关键领域提质升级 [8] 区域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 - 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 [7] - 三地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 [7] - 山东推动东方航天港纳入国家"十五五"相关专项规划,深度融入国家商业航天发射体系整体布局 [8] - 全省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