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2

搜索文档
前7月在华销量不过百,极星退“市”传言再起
国际金融报· 2025-08-11 11:30
核心观点 - 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持续低迷 2024年前7个月累计销量不足百辆 退市传言愈演愈烈 而全球市场表现亮眼 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51% [2][3][8][9] 中国市场表现 - 7月在中国市场仅售出5辆 其中极星4售出4辆 极星2售出1辆 [4] - 2024年上半年销量仅69辆 6月销量仅为6辆 [5] - 2021年至2023年销量持续下滑 分别为2048辆、1717辆、1100辆 [5] - 在线购车系统已关闭 消费者需通过电话预约试驾 [7][9] - 线下门店大幅收缩 仅剩上海前滩一家直营门店 其他城市展厅处于撤店或半停业状态 [9] - 中国区管理层经历大规模离职潮 包括总经理吴慧静在内的多位管理人员离职 [9] 产品与定位问题 - 产品价格区间覆盖过于广泛 极星1定价145万元 极星2起售价29.98万元 极星3起售价近70万元 极星4价格回落至30万元级别 [5] - 极星5和极星6分别对标保时捷Panamera与911 极星6概念车预售价高达168万元 [5] - 车机系统沿用欧洲逻辑 导航默认谷歌地图 语音识别听不懂中文指令 直到2023年才接入本土应用 [6] - 推新策略飘忽不定 未在高端市场建立溢价优势 与极氪等品牌形成内部竞争 [6] 战略调整与合作 - 2023年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极星时代科技" 试图通过魅族FlymeAuto系统与线下渠道资源解决本土化问题 [6] - 2025年4月宣布收回分销权并独立运营中国市场 合资公司需清偿债务并转让部分资产 合作仅维持一年半便终结 [6] - 加速将生产转移至海外 极星3在美国投产 极星4迁至韩国工厂 极星7计划在欧洲斯洛伐克生产 [9] 全球市场表现 - 上半年全球累计售出3万辆 同比增长51% [9] - 欧洲市场成为增长引擎 在欧洲15国纯电豪华品牌中稳居前五 极星4在英国、德国、挪威市场表现突出 [9] - 通过"极星能源"服务构建生态壁垒 在欧洲12国推出充电套餐和电池订阅服务 [9] 外部环境挑战 - 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18.8%反倾销关税 极星汽车适用于该税率 [10] - 美国对中国汽车加征100%额外关税 并计划从2027年起全面禁售所有由中国和俄罗斯控股汽车制造商生产的车型 [10] - 即便极星汽车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工厂投产 仍将因企业背景被纳入禁售范围 [10]
月销仅6辆,曾对标特斯拉的豪华品牌被曝要退出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8-06 13:52
公司背景与市场表现 - 极星汽车由吉利控股和沃尔沃联合打造 定位电动豪华品牌[1][2] - 2024年6月单月销量仅6辆 4月及5月销量无法显示 3月仅1辆 上半年累计零售销量不足70辆[4] - 在线购车系统关闭 直营线下门店仅剩1家 销售体系处于瘫痪状态[2][4] 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总资产40.54亿美元 总负债73.83亿美元 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 处于资不抵债状态[1][11] - 2020-2024年累计亏损超51亿美元 其中2024年单年净亏损达20亿美元[11] - 2024年6月获PSD Investment注资2亿美元 但难以解决根本财务问题[1][9] 股东结构与资本支持 - 沃尔沃持股比例从18%降至16% 并明确不再提供资金支持[1][8][10] - 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及吉利瑞典子公司合计持股66% 成为实际控制人[9][10] - 吉利控股正推动整车品牌整合 强调结束多品牌分散运营造成的资源内耗[11] 产品战略与定位问题 - 产品定位在超豪华与大众市场间反复横跳:极星1售价145万元 极星2降至29.98万元 极星3回归70万元级 极星4又回到30万元级[12] - 依赖沃尔沃燃油车平台进行"油改电"开发 空间利用欠佳 续航和智能化未获市场认可[14] - 研发和产品定义权仍在瑞典 本土化滞后 难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15] 管理与运营挑战 - 八年内更换七任中国区CEO 平均任职时间不足一年半[1][16] - 2024年春节后启动裁员 涉及销售、运营岗位 高层及人事部门在3月退场[4] - 与星纪魅族的合资公司极星科技于2024年4月终止运营 中国市场分销权被收回[18] 质量与售后问题 - 2020年以来因高压电供应、制动软件缺陷、单踏板模式隐患等问题多次召回[6] - 海外市场因倒车影像故障遭调查 安全口碑持续下滑[6] - 车主反馈4S店无人接待 车辆未经真实检修便被送回[5] 资本市场表现 - 总市值仅23亿美元 不足2022年上市时的十分之一[11] - 股价曾跌破1美元 面临退市风险[11] - 瑞典北欧斯安银行将估值从180亿克朗下调至0克朗[11]
月销仅6辆,曾对标特斯拉的豪华品牌被曝要退出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8-06 13:45
核心观点 - 极星汽车面临严重财务危机和市场溃败 净资产为负33 29亿美元 资不抵债 2024年单年净亏损达20亿美元 [1][11] - 中国市场销量崩盘 6月销量仅6辆 上半年累计销量不足70辆 线下门店仅剩一家 在线购车系统关闭 [4][5] - 股东支持存疑 沃尔沃已减持至16%并停止资金支持 吉利虽注资2亿美元但资源整合战略下输血持续性不明 [9][10][13] 财务与资本状况 - 累计亏损超51亿美元 2024年净资产负33 29亿美元 负债合计73 83亿美元 [11] - 市值暴跌至23亿美元 不足上市时的十分之一 股价跌破1美元面临退市风险 [11] - 瑞典北欧斯安银行将其估值从180亿克朗下调至0克朗 [11] 市场表现与运营危机 - 销量断崖式下滑 3月仅售1辆 4-5月数据无法显示 6月跌至6辆 远低于行业生存线(月交付2万辆) [5] - 售后体系瘫痪 车主反馈4S店无人接待 车辆未真实检修即被送回 [6] - 多次因高压电供应 制动软件缺陷等问题召回 海外市场因倒车影像故障遭调查 [7] 产品与品牌战略问题 - 产品定位混乱 车型价格从29 98万元跳至145万元 用户画像模糊 [2][14] - 依赖沃尔沃燃油车平台"油改电" 空间利用差 续航与智能化未获认可 [16] - 研发权集中在瑞典 本土化滞后 难以适应中国市场 [17] 管理层与架构动荡 - 八年更换七任中国区CEO 人事变动频繁反映管理混乱 [2] - 与星纪魅族合资公司极星科技终止运营 收回分销权 调整预计四季度完成 [18][19][20] - 2023年成立合资公司推进本土化 但2024年4月宣布终止合作 [18][19]
极星与魅族分手以后
中国经济网· 2025-08-05 05:17
极星中国市场表现 - 极星在中国市场半年仅销售69辆汽车 [1] - 极星科技合资公司已停止运营 [1] - 极星中国进行人事调整 胡世闻接替吴慧静出任销售公司法人及总经理 [1] - 李书福通过旗下投资公司向极星注资2亿美元 [1] 极星全球市场表现 - 极星上半年全球销量3.03万辆 占吉利控股海外销量近20% [2] - 2022年极星2在北美销售9864辆 在欧洲销售32241辆排名第四 [3] - 极星5将在年内登陆欧洲市场 不计划在中国销售 [3] 极星战略定位 - 极星坚持"不卷"原则 保持产品定价策略不变 [2] - 极星中国职能转型为与各市场链接的枢纽 [3] - 极星现有全球六大生产基地 覆盖28个国家 [6] - 李书福累计持股比例升至66% [6] 管理层变动 - 范安德2024年6月出任极星董事会主席 [3] - 范安德建议不再注资合资公司极星科技 [6] - 范安德拥有丰富的中欧汽车市场经验 [6] 历史背景 - 大众1984年进入中国时培育了170余家配套企业 [7] - 大众在华销量从2005年不到50万辆增长至2010年近200万辆 [5] - 范安德曾帮助大众在中国市场实现销量突破 [4][5]
极星汽车4年亏337亿深陷资不抵债 首季国内仅售63辆李书福输血14亿
长江商报· 2025-07-01 00:08
公司业绩与财务状况 - 2021年—2024年净利润累计亏损47.05亿美元(约合337亿元人民币),其中2021年亏损10.07亿美元、2022年亏损4.66亿美元、2023年亏损11.82亿美元、2024年亏损20.5亿美元 [11][12] - 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40.54亿美元,负债73.83亿美元,净资产-33.29亿美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12] - 2024年6月获得吉利关联方PSD Investment Limited的2亿美元股权投资,用于营运资金需求,交易后李书福合计持股比例达66% [12][13] 销量表现 - 中国市场销量持续低迷:2021年2048辆、2022年1717辆、2023年1100辆、2024年1726辆,2025年一季度仅63辆(1月56辆、2月6辆、3月1辆) [1][9][10] - 全球销量2020年1.02万辆、2021年2.9万辆、2022年5.15万辆、2023年5.46万辆,但2024年同比下降15%至4.49万辆 [8][9] 产品召回事件 - 国内召回:2024年3月召回1867辆极星4(制动控制器软件问题)、2024年11月召回2辆极星1(制动模块安装缺陷)、2025年6月召回2辆极星2(单踏板模式制动软件偏差) [2][3] - 海外召回:2025年5月召回3664辆Polestar 3(后视摄像头故障)及2.78万辆Polestar 2(倒车影像系统问题),其中Polestar 2为一年内第二次因同类问题召回 [4][5][6] 公司背景与资本动态 - 公司为沃尔沃与吉利合资的高性能电动车品牌,2022年通过SPAC合并登陆纳斯达克(代码PSNY) [7][8] - 2024年沃尔沃减持股份至16%并终止资金支持,吉利通过增持巩固控制权 [13]
淡出中国押注欧洲 获2亿美元融资的极星汽车依然“钱紧”
经济观察报· 2025-06-18 11:25
股权融资与股东结构 - PSD Investment向极星汽车注资2亿美元,以每股1.05美元的价格购买1.9亿份A类ADS [2] - 交易后PSD Investment持股比例提升至44%,李书福通过PSD及吉利瑞典合计持股达66%,沃尔沃持股降至16% [2] - 交易前PSD Investment将2000万份B类ADS转为A类ADS以控制投票权在50%以下,B类股票投票权是A类的10倍 [3] - 消息公布后极星股价当日上涨4.85%至1.08美元,市值约23亿美元 [2] 财务状况与现金流 - 极星每月现金消耗1-2亿美元,2亿美元注资仅能支撑1-2个月运营 [1][16] - 2021-2023年累计亏损20.16亿美元,2024年前三季度净亏损8.63亿美元同比扩大67% [6] - 2024年底总债务升至44亿美元,需在年底偿还8亿美元到期贷款 [16] - 公司预计自由现金流将在2027年转正 [16] 品牌战略与市场表现 - 极星2020-2023年全球累计销量14.53万辆,2024年中国销量仅占全球7% [6] - 品牌定位摇摆:极星1售价超百万而极星2降价至29.98万元并多次调价 [7] - 2024年欧洲销量占比达75%,英国/瑞士/德国/挪威为主要市场 [14] - 因产品规划与本地化不足,在中国市场"起大早赶晚集" [9] 产品与生产布局 - 现有4款车型基于沃尔沃SPA/CMA平台及吉利SEA架构开发 [6] - 极星3生产地从中国成都转移至美国南卡罗来纳州 [11] - 计划2025年推出自研铝合金平台打造的极星5,采用800V技术 [13] - 极星7将在沃尔沃斯洛伐克工厂生产,预计2027年上市 [16] 战略调整与运营措施 - 2025-2027年目标年均销量增长30-35%,2025年实现盈利 [13] - 从多平台转向单一架构以降低制造成本 [13] - 收缩中国业务:关闭14家门店,终止与星纪魅族合资 [13] - 销售模式转型:2026年全球网点翻倍至300家,依托沃尔沃渠道网络 [15]
淡出中国押注欧洲 获2亿美元融资的极星汽车依然“钱紧”
经济观察网· 2025-06-18 05:01
股权融资与股权结构变化 - 极星汽车获得PSD Investment 2亿美元股权注资,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股份(PIPE)方式出售1.9亿份A类美国存托股票(ADS),每股定价1.05美元 [2] - 交易后PSD Investment持股比例提升至44%,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及吉利瑞典子公司合计持股比例升至66%,沃尔沃汽车持股比例从18%降至16% [2] - 交易前PSD Investment将其持有的2000万份B类ADS转换为A类ADS,以确保投票权控制在50%以下,B类股票每股对应10票投票权 [3]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1年至2023年累计亏损20.16亿美元,2024年前三个季度净亏损8.63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扩大67% [4] - 2024年12月获得逾8亿美元一年定期贷款,总债务升至约44亿美元,2024年底需偿还约8亿美元到期贷款 [8] - 公司每月现金消耗为1—2亿美元,2亿美元股权注资对现金流改善有限,预计2027年自由现金流才能转负为正 [8][9] 市场表现与品牌战略 - 2020年至2023年全球累计销量14.53万辆,2024年中国销量仅占全球总销量7% [4][5] - 品牌定位摇摆,极星1售价超百万元而极星2降价至29.98万元,导致市场认知混乱 [5] - 2024年欧洲销量占总销量75%,英国、瑞士、德国和挪威为主要市场 [7] 产品与生产布局 - 旗下拥有极星1至极星4四款车型,基于沃尔沃SPA、CMA平台及吉利SEA架构开发 [5] - 极星3从中国成都工厂转至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生产,极星7将在沃尔沃斯洛伐克工厂生产,预计2027年上市 [6][8] - 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基于自研铝合金平台的极星5,采用800V技术 [7] 战略调整与挑战 - 计划2025年至2027年年均零售销量增长30%至35%,2025年实现盈利 [7] - 收缩中国业务线,终止与星纪魅族合资业务,国内36家门店中14家暂停营业 [7] - 极星2因美国关税撤出美国市场,极星2出口欧洲需缴纳18.8%反补贴关税 [7][8] 销售网络与服务 - 改变线上直营为主模式,计划2026年全球网点翻倍至300家,依托沃尔沃建立服务网络 [8] - 欧洲市场拓展面临挑战,关键车型极星7上市时间延迟至2027年 [8]
2亿美元融资之后,极星汽车驶向何方?
36氪· 2025-06-17 12:39
融资与股权结构 - 极星汽车获得吉利关联方PSD Investment 2亿美元股权投资,通过PIPE方式以每股1.05美元出售约1.905亿股新发行A类美国存托股 [1] - 交易完成后李书福通过PSD和吉利瑞典子公司持股比例达66%,沃尔沃持股从18%降至16% [3] - PSD Investment计划将2000万股B类ADS转为A类ADS以保持总投票权低于50% [3] 市场定位与竞争格局 - 极星定位为"Design-driven"的高端电动品牌,强调性能与设计差异化 [3] - 面临特斯拉Model 3/Y的直接竞争,后者凭借成本优势和智能化占据市场主导 [5] - 传统豪华品牌(宝马/奔驰/奥迪)电动化转型对极星构成威胁 [5] - 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需应对蔚来/小鹏等本土新势力的快速迭代 [6] 财务状况与运营挑战 - 2024年全球销量44,458辆同比下降18%,前三季度营收14.57亿美元同比下降21% [8] - 净亏损从2023年同期的5.16亿美元扩大至8.63亿美元 [8] - 现金消耗速度快,2亿美元融资仅能短期支撑运营 [8] - 毛利率承压,受平台分摊成本及市场价格战影响 [9] 产品战略与技术能力 - 产品线覆盖极星2/3/4及规划中的5/6车型,形成完整矩阵 [12] - 三电系统和智能驾驶领域尚未建立显著技术优势 [12] - 过度依赖极星2单款车型,中国市场表现乏力 [12] 行业环境与宏观风险 - 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速放缓,补贴退坡转向产品力驱动 [13] - 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高端定位面临定价两难 [13] - 欧盟反补贴调查等贸易政策增加全球化不确定性 [15] - 资本市场对新造车企业融资热情降温 [15] 战略窗口期与未来展望 - 融资为极星3/4上市提供关键窗口期,需实现稳定量产改善现金流 [9] - 需平衡品牌独特性与集团资源协同,避免"沃尔沃电动版"认知 [6] - 当前处于微妙的竞争平衡点,需突破产品交付与盈利模式瓶颈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