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乘用车定子

搜索文档
汇川技术分拆联合动力上市 十年一剑成就智能“双子星”
证券时报· 2025-09-25 22:53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2016年提出"双王"战略 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工业自动化并列为两大战略性业务 致力于成为"新能源汽车之王"和"智能制造之王"[3] - 战略实施初期持续大量投入新能源汽车业务 集团业绩承压 股价一度跌至最低点[3] - 通过独立运作汽车业务 成功实现子公司联合动力分拆上市 上市首日股价上涨147.6% 总市值超740亿元[2] 财务表现与增长数据 - 集团营收规模较2016年增长超过8倍 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到205亿元[4] - 联合动力2022-2024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远超行业增速 2024年上半年营收91.38亿元同比增长50% 归母净利润5.49亿元同比增长90%[4]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16年1.8%大幅提升至2024年40%以上 2025年有望超过50%[4] 分拆上市核心原因 - 最核心在于解决信息披露透明度问题 满足汽车行业上下游对联合动力的了解需求[5] - 独立分拆后信息披露更加专注准确 角色更纯粹 更容易获得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信任[5] - 汽车行业相比工业控制行业在产品设计验证量产等环节面临更严苛要求[5] 市场竞争地位 - 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产品中国市场占有率10.1%排名第二 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6] - 新能源乘用车定子装机量中国市场占有率11.3%排名第二[6] - 电驱总成和OBC产品在中国市场排名分别为第四和第七[6] 第三方供应商优势 - 服务超40家主机厂170余款车型 积累数百款动力系统解决方案[7] - 通过多客户合作摊薄成本 模块化设计复用研发成果[7] - 主机厂自制需年销量30-50万台才具备成本优势 第三方采购在规模化和灵活性方面更具优势[7] 全球化布局与客户覆盖 - 苏州和常州基地稳健运行 匈牙利米什科尔茨与泰国罗勇府基地全速建设[7] - 客户覆盖理想小米等新势力 广汽奇瑞长安等民族品牌 以及大众奥迪保时捷等国际主流车企[7] 技术发展方向 - 未来汽车将是四个轮子的机器人 行业竞争核心是智能化与硬核安全[2][9] - 积极布局智能底盘技术 发挥运动控制及数字化标准化优势[2][10] - 将机器人领域的运动控制软件算法设计理念迁移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9] 行业趋势预测 - 未来汽车行业形成"三分天下"格局:混动汽车占1/2 纯电汽车占1/3 传统燃油车接近1/4[9] - 全球智能底盘市场规模2025年突破800亿美元 其中线控技术相关模块占比超60%[10] - 汽车智能化阶段电子线控比机械连杆安全度更高 可实现更高级别安全[10]
首日大涨近150%!汇川技术分拆联合动力上市,十年一剑成就智能“双子星”!|人民智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15:39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2016年提出"双王"战略 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工业自动化并列为集团两大战略性业务 致力于成为新能源汽车之王和智能制造之王[5] - 战略推动集团营收规模增长超过8倍 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到205亿元[6] - 子公司联合动力2022-2024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远超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 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1.38亿元同比增长五成 归母净利润5.49亿元同比增长约九成[6] 分拆上市与资本表现 - 联合动力9月15日启动招股 发行价12.48元/股 募集资金36亿元[2] - 9月25日正式创业板上市 上市首日股价上涨147.6%报收30.9元/股 总市值超740亿元[2] - 分拆上市核心在于解决信息披露透明度问题 满足汽车行业上下游对联合动力的了解需求[8] 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 - 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约10.1%排名第二 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9] - 新能源乘用车定子装机量在中国市场份额为11.3%排名第二[9] - 已服务超40家主机厂、170余款车型 积累数百款动力系统解决方案[10] - 客户覆盖理想、小米等新势力 广汽、奇瑞、长安等民族品牌 以及大众、奥迪、保时捷等国际车企[10] 技术布局与发展方向 - 正布局智能底盘技术 发挥运动控制及数字化、标准化优势[4][13] - 按照"储备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节奏 以模块化理念构建综合竞争力[11] - 全球智能底盘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800亿美元 其中线控技术相关模块占比超60%[15] 行业洞察与市场前景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16年1.8%大幅提高到2024年40%以上 2025年有望超过50%[6] - 预测未来汽车行业形成"三分天下"格局:混动汽车占1/2弱、纯电汽车占1/3强、传统燃油车接近1/4[12] - 主机厂自制动力总成需年销量超30-50万台才具备成本优势 否则第三方供应商更具成本效益[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