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口筒形玉器

搜索文档
郭大顺对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的36个回答|上博红山特展导览④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02:08
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 - 提出"上庙"概念 认为牛河梁遗址存在比女神庙等级更高的大型建筑 位于北部山台 证据包括三倍于人耳的泥塑耳残件及更精细的建筑构件[6][7][8]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新发现大量红山文化遗迹 含玉龙 显示红山文化极盛时期可能南下转移至河北桑干河流域 该发现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2][27][59] - 内蒙古元宝山积石冢体量达40-60米 为目前最大单冢 出土首次发现的冠状饰及最大玉猪龙 并证实"藏玉于冢"的祭祀习俗普遍存在[27][28][29] 红山文化礼制体系 - "坛庙冢"祭祀体系代表中华文明礼制源头 牛河梁拥有标准坛体 唯一庙宇及典型积石冢 体现"天地神人"宇宙观[21][22][23] - 建筑群沿东北-西南轴线布局 南北轴线跨度约一公里 含北庙南坛结构 第二地点积石冢呈正南北向 显示整体规划[16][17][19] - 玉器作为精神信仰载体 在贫乏物质基础上高度发展 包含动物形玉器抽象化表现 如玉猪龙 勾云形玉器及斜口筒形器[44][45][46] 红山文化文明特征 - 距今5500年前后发生文化突变 从单一积石冢发展为复杂祭祀体系 进入古国文明第一阶段 体现祭祀规范化 礼仪制度化及信仰体系化[55][56][82] - 神像巨大化现象普遍 推测主神高度约5米 与良渚莫角山台基推测神像及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形成参照[10][12][13] - 人体塑像数量达50余个体 远超其他史前文化 可能受欧亚草原通道东端的西亚人体塑像传统影响[14][15][64]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彩陶与玉器两大艺术形式融合 仰韶文化彩陶北上与当地筒形罐传统结合 玉器文化则向环太平洋地区输出[47][48][50] - 玉猪龙传播范围广泛 从河北宣化 小河沿文化至河南洛阳 陕西西周墓均有发现 体现文化影响力[37][38][60] - 发现南海或远海海贝仿制的玉贝 反映间接远距离交流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发达 与商代青铜器花纹可能存在关联[64][62][63] 学术理论与方法 - 苏秉琦提出"古国-方国-帝国"三阶段论 红山文化属古国时代 强调文明连续性及礼制传承 非西方三要素标准[68][69][79] - 考古学应结合文献检验 如红山文化南下对应五帝时代文化大融合 但需以考古资料为主重建古史[105][106][107] - 提倡百家争鸣 多种观点碰撞 如英国巨石阵多解读并存 反对将红山文化边缘化或单一中心论[94][99][103]
专访|高蒙河:从红山文化一条“龙脉”看中华文明起源
新浪财经· 2025-06-26 03:38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以"龙"为暗线,展示五千多年前龙形文物的发展脉络,形成一条"龙脉",并汇聚红山文化重要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1] - 展览采用双线交织方式展示,主线围绕红山文化的文明成就,"龙"元素作为暗线贯穿始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 [3] - 展览通过展厅正中心的"文明之轴"将入口中心展柜的C形玉龙、玦形玉龙等文物串联起来,对照展示龙形文物在辽河流域的产生、发展、传播和红山文化的兴起、繁荣、影响 [5] 展品亮点 - 展出的龙形文物以考古出土为主,汇集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和北京、天津、上海四省三市藏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 [6]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石雕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十分接近,或为后来各地玉雕龙的"祖形" [6] -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发现的蚌质龙形遗物是首次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早中期的龙形文物,身躯呈现横向舒展开来形态 [8] - 展出红山文化玉龙16件,包括1件C形玉龙和15件玦形玉龙(玉猪龙),玉龙作为红山文化最为人熟知的玉器,按照器型可分为C形龙和玦形龙两种 [10] - 展厅中轴线上的C形玉龙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与国博所藏的"中华第一龙"造型相似但玉色不同 [12] - 1984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是首次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发现的玉龙,非常精美,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标识之一 [14] - 2024年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长15.8cm,丰富了内蒙古地区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的认识 [14][18] 红山文化研究 - 红山文化玉龙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制作规范,形制变化不大,表明红山文化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信仰和礼制 [15] - 作为红山文化礼制与信仰重要载体的玉龙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甚至超越红山文化其他类型的玉礼器 [17] - 展览集中展示近200件(组)红山文化玉器,包括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凤、玉人等重器,体现了红山文化复杂的玉礼体系,是后世玉礼器传统"六瑞"理念的滥觞 [17] - 展览汇聚38件(组)人像类文物,横跨距今8000至4000年,反映了辽河流域祖先崇拜的深厚根基 [19] - 红山文化坛庙冢是红山文化礼制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对后世影响巨大 [23] 最新考古发现 - 聚落考古方面发现了魏家窝铺、马鞍山桥、哈民忙哈等大型聚落遗址,丰富了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分布、规模和形态的认知 [23] - 墓葬考古方面发现半拉山、元宝山、郑家沟等积石冢为主的遗址,加深了对红山文化积石冢及其反映的葬俗和祭祀行为的理解 [25] - 牛河梁遗址发现并初步确认了9个大型积石台基,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最厚堆积可达4-5米,展示了红山社会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 [25] - 在"女神庙"周边台基发现了中轴对称的道路和排水系统,与"女神庙"连为一体,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以中轴对称方式营建的礼制建筑 [25] 理论研究成果 -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红山文化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之一,大约为距今5800—5200年 [27] - 红山文化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文明形态,牛河梁的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把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五六百年 [27] -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被写入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是继良渚遗址之后又一列入统编教材、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材料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