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折耳根美式
icon
搜索文档
网友把“咖啡之城”称号给了贵阳,云南和海南不着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3:36
(原标题:网友把"咖啡之城"称号给了贵阳,云南和海南不着急?) 南方财经记者吴佳霖 广州、贵阳报道 这似乎回答了贵阳被称为"咖啡之城"的底层逻辑,并非单纯依靠咖啡店的数量堆砌为"城",也并非将咖 啡置于城市传统文化的对立面,而是主动的将咖啡与城市融为一体,让消费者喝到的不是一杯来自某知 名产区的咖啡豆,而是"贵阳味道"。 不过,盛名之下仍有隐忧。第一是快速增长的独立咖啡门店数量,在不断稀释客源。2024年,贵阳常住 人口为660.25万人,其消费基数不足以托举"每2000人拥有一家咖啡店"的密度。多个独立咖啡店主认 为,尽管本地客群稳步扩大,年轻人的接受度显著提升,但咖啡消费在结构上仍高度绑定季节性文旅经 济,却难以转化为扎实的供应链基础与持续扩张能力。 第二是优秀的咖啡店运营人才难觅,这几乎是贵阳所有独立咖啡馆在扩张之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尤其 是涉及运营、品牌、新媒体、数字化、供应链等复合型人才稀缺,"养活一个店,和把店商业化,是两 件完全不同的事",有咖啡店主理人这样评价。 每2000人拥有一家咖啡店,10余位国家级冠军诞生于此,2025年迎来一位新的冲煮世界冠军——这些耀 眼的数据并非来自某座一线消费都 ...
贵阳咖啡摘冠后,贵州菜为何能站稳北上广?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03 05:50
贵阳咖啡产业崛起 - 贵阳成为中国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常住人口约600万拥有3000多家咖啡馆,平均每2000人一家,本土品牌占比达1248家(41.6%)[12] - 咖啡文化积淀深厚,2005年已出现精品咖啡萌芽,形成注重慢品与技艺的特色,与上海商务风格形成差异化[13] - 市场"内卷"催生高品质创新,推出折耳根美式、木姜子特调等本土化产品,2025年彭近洋获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冠军,累计培养十余位全国冠军[15] 贵州菜全国化扩张 - 新派贵州菜品牌(山石榴/山迈山等)在一线城市快速扩张,节假日排队达3小时,2025年贵州省商务厅拨款1000万元专项扶持[20][29] - 风味体系以"辣酸鲜"为核心,包含酸汤/糟辣/发酵等层次,92.5%山地地形保留原生态饮食文化[22][27] - 高端化转型成功,通过"中餐西作"融合工业风与民族元素,契合年轻人差异化体验需求[24] 产业驱动因素 - 消费习惯支撑:2023年调查显示贵阳人"愿意花钱取悦自己"排名全国第二,咖啡馆成为生活方式载体[16] - 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咖啡馆与文旅/非遗融合,将其升级为城市体验节点[32] - 地理文化优势:老巷弄提供理想开店场景,市民慢节奏生活催生美食探索文化[18][28] 发展现状与挑战 - 云贵菜品牌规模化不足,99%品牌门店数≤5家,仅0.01%超100家[34] - 面临创新与特色平衡难题,部分消费者认为高端化后失去"实惠"标签,存在同质化风险[36]
贵阳的咖啡主理人密度比上海都高了?
虎嗅· 2025-07-30 00:45
咖啡行业竞争格局 - 上海曾以9553家咖啡馆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但近期被贵阳超越[2] - 贵阳咖啡店密度达每万人5家,本土品牌达1248家,超过3000家咖啡馆中占比超40%[10][39] - 贵阳拥有两位数以上咖啡大赛冠军,国际赛事裁判资源丰富,形成"冠军集群"效应[10] 产品差异化特征 - 贵阳咖啡主打本地化创新:折耳根美式、茅台Dirty、刺梨冷萃等"黔味特调"形成鲜明特色[12] - 上海咖啡强调主理人文化,注重豆子产地故事与混合语言店名,客单价达70-80元[7][8] - 贵阳咖啡店提供"i人友好"服务:冲煮指南卡片、饮品介绍牌等辅助消费者理解[23] 消费行为差异 - 上海84.2%咖啡消费来自上班族,写字楼区域消费占比59.2%,日均消费量达200万杯[28][29] - 贵阳咖啡消费场景以社交为主,注重"第三空间"体验,与本地小吃搭配形成生活方式[34][36] - 上海消费者追求拍照打卡,贵阳游客则更关注探索特色风味,形成"特种兵式"消费现象[30][16][21] 市场发展历程 - 贵阳2012年前已布局精品咖啡,早于全国市场转型,"悦读时光"等本土品牌率先起势[38] - 贵阳消费力强劲:90年代出租车起步价达8元,2000年代已接受30元高价饮品[41] - 本地文化推动咖啡渗透: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与"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形成消费基础[40][42] 行业生态特点 - 贵阳咖啡行业形成互助生态:举办训练营、分享会,同行推荐客户成为常态[24] - 上海咖啡主理人呈现集群效应,黄浦区形成高密度分布,带动行业"潮文化"[9] - 两地均面临挑战:上海同质化竞争,贵阳存在冠军店体验与宣传落差问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