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建筑卫生陶瓷
icon
搜索文档
为“好房子”提供更多“好材料” 建材行业推动开展选材标准研究
经济日报· 2025-09-06 02:22
行业标准创新机制建设 - 建材行业推动"好材料"选材标准研究 促进产品标准向应用服务标准延伸 满足"好房子"建设需求[1] - 团体标准填补技术真空并驱动产业升级 截至2025年5月底已发布330项团体标准 其中50项转化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100余项应用于商务合同和"走出去"发展[1] - 构建绿色低碳前沿领域规则体系成为行业当务之急 团体标准成为突破资源约束和打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1] 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 - 团体标准助力建材行业补齐碳足迹标准短板 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提供支撑[2] - 截至2025年7月已发布19项碳足迹团体标准 涵盖水泥/石灰/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领域 其中9项入选工信部推荐清单[2] 产品质量提升体系 - 标准成为提升产品质量的核心引擎 开展产品使用说明书/质量追溯体系/质量分级等标准编制工作[3] - 17项质量追溯和产品使用说明书标准正在研制 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3] - 将持续开展室内气味污染评价方法等标准研制 进一步填补行业技术空白[3] 国际化发展与产业应用 - 团体标准助力建材产品和技术"走出去" 推动新产品标准化和产业化[3] - 强制性国家标准达36项 体系进一步完善 将推动绝热材料/石墨萤石/轨道车辆玻璃等产品强制标准研制[4] - 团体标准打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以高标准支撑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建设[4]
建材业发展重在提升“含绿量”
经济日报· 2025-08-04 22:08
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 建材行业正处于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节能减排降碳任务繁重 [1] - 行业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近年来在碳减排路径探索上取得成效 [1] - 水泥行业已实现碳达峰并于2023年3月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 政策与基础研究 - 围绕《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引导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实施碳减排技术指南 [2] - 开展建材行业碳中和路径研究、水泥企业净零转型方案研究等,为碳减排提供理论指导 [2] - 以混凝土为重点推出低碳分级标签,加快典型建材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库建设 [2] 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 - 相关部门积极做好水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 [2] - 组织建材(水泥)行业碳交易技术工作组,调研企业碳市场运行问题及建议 [2] - 开展水泥生产线二氧化碳排放精确计量技术设备攻关及示范推广 [2]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建材企业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研发推广低碳技术及节能降耗技术 [3] - 加大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研发绿色氢能、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技术 [3] - 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建设 [3] "六零"工厂建设 - 持续推进"六零"示范工厂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30个研发项目中已有超10个取得阶段性成果 [1][3] - "六零"工厂建设是创新的催化剂,提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可推广解决方案 [3]
淄博:多维度构建产业升级体系,为陶琉产业创新发展“搭框架”
齐鲁晚报网· 2025-08-04 11:20
产业地位与特色 - 淄博是国内唯一兼具陶瓷和琉璃全产业门类的产区 涵盖日用陶瓷 艺术陶瓷 建筑卫生陶瓷 先进陶瓷 玻璃 琉璃及制造装备和原辅料等领域 [3] 条例核心目标 - 以发展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为目标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 [3] - 针对产业集聚发展 企业培育 转型升级 创新研发 市场培育 品牌建设 文化创意 文旅融合等主攻方向做出细致规定 [3] 产业发展方向 - 支持构建产业新发展格局 发展壮大先进陶瓷产业作为突破传统陶瓷性能边界的新赛道 [4] - 支持产业集聚发展 提升集聚效应 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4] - 支持企业梯度培育 发展专精特新企业 增强核心竞争力 [4] - 支持转型升级 推动企业数智化 绿色化协同提升 [4] - 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 加速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4] 市场与品牌建设 - 支持市场培育 推动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销平台 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5] -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满足多样化需求 [5] - 支持品牌建设 推动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提升城市特色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5] - 提升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打造陶瓷琉璃名品之都 [5] 文化创意与生态拓展 - 引导激发创意产业活力 打造陶琉+生态圈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5] - 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5] 实施保障机制 - 加强部门协作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5] - 定期走访调研企业 解决条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 [5] - 建立反馈机制评估实施效果并优化调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