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学教育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大学学费,涨了
虎嗅APP· 2025-09-18 13:21
学费上涨趋势 - 全国高校自2023年起集中涨价 上海 吉林 四川等地公办高校新生学费上调 例如华东理工大学理工科专业年学费涨至7700元 涨幅超50% 上海电力大学理工科调至7000元 经济学和文学类升至6500元 [8] - 2025年超20省份跟进涨价 超百所高校学费上调幅度从几百至万元 例如太原理工大学工科专业从6000元涨至8970元 四川大学工科专业从6600元/年调整至9960元/年 云南师范大学从7000元涨至10000元 涨幅43% [9][11][12] - 民办高校涨幅更大 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学费升至4.3万元/年 同比增8000元 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涨1万元 张家界学院经济学类专业从12700元/年涨至22700元/年 岳阳学院理科类专业从13000元/年涨至22900元/年 涨幅76% [18] 研究生教育成本激增 - 专硕学费涨幅显著 东华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从不足1万元/年飙升至10.9万元/年 两年总计21.8万元 复旦大学金融专硕收费达25.8万元/年 [33] -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大幅上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部分专业涨幅超100% 例如工程管理专业从14000元/年涨至28000元/年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从14000元/年涨至28000元/年 [12][13] - 名校专硕普遍不提供宿舍 北京上海等地租房成本约3000元/月 两年读研期间仅房租支出超7万元 [33] 高校财政压力与扩招背景 - 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 本科招生人数从1999年130万增至2024年490万 在校生规模超1200万 较20年前增长近20倍 [20][24] - 财政支持力度减弱 2024年高等教育科目拨款同比减少46亿元 2025年继续下调 基建支出压缩导致新建校区及实验室投入减少 [23] - 高校收入结构依赖学费与拨款 公办高校超60%经费原靠财政支持 但人均经费因扩招下降 成本压力主要来自教师薪资 课酬及实验室设备采购 [15][19][20] 教育投资回报变化 - 本科毕业生起薪水平偏低 2024届近60%起薪在6000元以内 月入过万者不足10% [30] - 招聘市场出现学历倒挂现象 专科生录取率高于本科和硕博 例如2025年上海铁路局校招中专科生录取人数为本科生近3倍 [30] - 大学生活成本大幅上升 月均生活费从90年代200元涨至近2000元 涨幅近10倍 四年学费加生活费对普通家庭构成显著压力 [30] 不同家庭承受能力分化 - 中产家庭尚可承担上涨费用 年收入20万元家庭可能放弃其他消费计划(如换车)以支付教育费用 但学费涨至7~8万元/年时可能重新评估 [30][31] - 低收入家庭面临沉重负担 年收入3~4万元农民工家庭需用三分之一收入支付学费 助学贷款需求激增 2024年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额达955.18亿元 同比增255.49亿元 增幅36.51% [35] - 民办高校遭遇招生困境 2021年全国9所民办高校倒闭 2024~2025年多所民办高校降分30~40分仍招不满学生 高收费成为招生拖累 [26][27]
大学学费,涨了
虎嗅· 2025-09-17 23:23
上大学,放在过去,毫无疑问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众多中国家庭都愿意把钱花在高等教育上,因为这是最可靠的一次 人生投资。 今天,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众所周知,本科生早已不再具有稀缺性,研究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招聘市场甚至出现了"学历倒挂"。 同时,学费却在上涨。部分专硕学费高达20多万元,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教育的账本正在被重新计算。对一些中产家庭来说,它依旧是一项长期投资;但对低收入家庭而言,可能意味着债务与负担。 学费上涨的现实 自2023年起,全国高校迎来了一轮罕见的集中涨价。上海、吉林、四川等地相继发布公告,从当年秋季起调整公办高校新生学费。 上海是这股风潮的缩影。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把部分理工科和体育类专业的新生学费提高到每年7700元,涨幅超过五成。上海电力大学的理工科调到 7000元,经济学、文学类也升到6500元。 到了2025年的夏天,这一趋势扩散到更多地区,已有二十多个省份陆续跟进,超百所高校学费集体上涨,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 有人说,"5000元的大学时代"就此落幕,新的收费标准正在逼近"万元门槛"。 比如: 太原理工大学工科专业学费从6000元 ...
大学学费,涨了
盐财经· 2025-09-16 10:41
作者 | 辰夕 编辑 | 江江 视觉 | 顾芗 上大学,放在过去,毫无疑问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众多中国家庭都 愿意把钱花在高等教育上,因为这是最可靠的一次人生投资。 今天,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众所周知,本科生早已不再具有稀缺性,研究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招聘市场甚至出现了"学历倒 挂"。 同时, 学费却在上涨。 部分专硕学费高达20多万元,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教育的账本正在被重新计算。对一些中产家庭来说,它依旧是一项长期投资;但对低收入家庭而言,可 能意味着债务与负担。 ,, 学费上涨的现实 自2023年起,全国高校迎来了一轮罕见的集中涨价。上海、吉林、四川等地相继发布公告,从当年秋季 起调整公办高校新生学费。 比如: 太原理工大学工科专业学费从6000元涨到8970元; 四川大学工科专业由原来的6600元/年,调整到9960元/年。 云南大学从4200元涨至6000元; 云南师范大学学费从7000元涨到了10000元,涨幅超过43%; 贵州大学将本科专业学费从5000元上涨至6500元; 山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学费也普遍上调500到3000元不等; 8月, ...
大学学费暴涨,什么信号?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10 03:26
高校学费上涨趋势 - 2025年大学学费进入"万元时代",全国多所高校上调学费,平均涨幅约10%,部分省属高校涨幅在500–2000元之间,民办高校涨幅更猛,如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学费达4.3万元/年,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上涨1万元至5万元/年 [4][6] - 学费涨幅远超居民收入水平,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9,302元,乡镇居民为19,605元,一年学费相当于普通家庭全年工资 [10][11] 高等教育财政模式转变 - 公立高校长期依赖财政拨款,超六成经费来自政府,学费20年未涨且低于实际培养成本,但2025年教育部高教拨款同比下降4.7%至1143亿元,财政支持减弱 [7] - 高校扩招导致财政压力剧增,大学生人数从1999年150万增至2025年1222万,增长近八倍,高校从"精英教育"转为"全民高等教育" [7] 高校商业化运营模式 - 民办高校采用"扩招+高价+低成本"模式盈利,中教控股2022年净利润率达38.7%,宇华教育净利润率高达47.2%,远超制造业水平 [14] - 公办高校通过外包服务(如食堂、物业)节约成本,广东财经大学外包食堂节省1840万元,陕西财经大学外包预算超2000万元 [14] - 高校将资源产品化变现,包括场馆计时收费、冠名权出售(清华大学教学楼冠名筹得8亿元)、非学历教育项目等 [14][15] 学历贬值与教育成本矛盾 - 2025年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较2022年增长14%,但仅不足一半进入稳定事业单位,57.8%本科生月收入低于6000元,7%月薪破万 [17] - 大学四年总成本突破15万元(学费2.5–6万+生活费3–5万+杂费),但33%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60%本科毕业生为规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 [17][18]
变天了,大学学费暴涨,什么信号?
创业邦· 2025-07-30 10:10
高等教育学费上涨趋势 - 2025年高校学费进入"万元时代",平均涨幅约10%,部分省属高校涨幅500-2000元,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年费达4.3-5万元[4][6][20] - 20多个省份上调学费,平均涨幅10%-15%,上海、四川、吉林等地涨幅达20%-35%,贵州大学涨幅30%,云南大学从4200元涨至6000元[19][20] - 民办高校商业模式依赖"扩招+高价+低成本",中教控股2022年净利润率38.7%,宇华教育净利润率47.2%,远超制造业水平[27][28][29] 高等教育财政结构转变 - 公立高校超六成经费原依赖政府拨款,但2025年教育部高教拨款1143亿元,同比下降4.7%,省属高校转向学费维持预算[9][15][16] - 高校采取市场化运营:广东财经大学食堂外包节约1840万元,陕西财经大学投入2000多万元外包物业安保[34] - 资源变现模式兴起:清华大学教学楼冠名筹资超8亿元,复旦管院案例室冠名权标价30万元[36] 学历价值与教育成本矛盾 - 2025年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较2022年增长14%,但仅不足一半进入事业单位,57.8%本科生月收入低于6000元[42][44] - 大学四年直接成本突破15万元(学费2.5-6万+生活支出3-5万+杂费),33%毕业生从事专业无关工作[45][46] - 60%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或留学规避就业压力,认为"本科文凭不再保值"[46] 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性变化 - 高校从财政兜底转向成本转嫁,培养成本与学费差距扩大,部分专业"不涨价无法生存"[9][17][38] - 民办高校占比达25%(764所),形成"稳定现金流"商业模式,公办高校通过外包和资源货币化自救[27][31][35] - 教育投入产出比下降,应届生平均月薪6050元与10万+教育成本形成倒挂[44][45][47]
新信号出现,大学学费“集体涨价”
36氪· 2025-07-28 00:14
高校学费上涨趋势 - 2025年超几十所大学学费上涨,涨幅在500-20000元/年不等 [1] - 民办院校涨幅较高,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从50000元/年涨至68000元/年(+18000元),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从85000元/年涨至105000元/年(+20000元) [2] - 公办院校涨幅相对平缓,如云南师范大学部分专业年涨500-800元,太原理工大学从6000元/年涨至8970元/年(+2970元) [2][3] 学费上涨历史背景 - 2023年已有高校调价,如华东理工部分专业学费涨幅达54%,上海电力大学理工科类学费上涨40% [5] - 吉林省规定部属高校学费上浮不超过15%,国家级一流专业学费上浮不超过10% [5] - 2006年国家发布限涨令但效果有限,2014年起全国学费标准全面提高 [8][9][10] 高校经费结构 - 高校经费三大来源为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公立高校超六成经费依赖政府拨款 [11] - 学费收入长期未调整,远低于实际培养成本,大学生数量增长加剧经费压力 [11] 学费上涨影响 - 学费每涨1000元,农村入学率下降1.2个百分点 [5] - 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9302元,乡镇居民为19605元,学费涨幅可能掏空普通家庭年收入 [5][8] 应对策略 - 申请国家助学贷款(2025年额度提升至1.6万元/年)及奖助学金(公办高校困难生覆盖率超20%) [13] - 优先选择公办高校及就业率高专业(如计算机、电子信息类),规避民办艺术类及中外合办高学费专业 [13][14] 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变化 - 2020年18岁人群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9%,研究生比例达6.72%,学历溢价从1982年的150%降至2022年的30% [16][17][18] - 就业市场更看重实际技能(如媒体创作、营销销售、体制内协调能力),而非学历本身 [22]
最新! U.S.News 2025-2026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发布!
仪器信息网· 2025-06-18 07:01
全球高校排名概况 - 2025-2026年度U S News全球最佳院校排名覆盖104个国家的2,250所高校,中国(含港澳台)上榜高校数量排名全球第一,其次是美国、日本、印度和英国 [1][2] - 美国高校占据全球前十名中的7席,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位列前三,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分别排名第4、第5和第7 [2][6] - 中国内地共有397所高校上榜,其中11所进入全球百强,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11,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位列第25、第45和第46 [2][18] 中国高校表现 - 清华大学以85 2分位列全球第11,是中国内地排名最高的高校,北京大学以81 1分排名全球第25 [6][18] - 中国内地进入全球前100的高校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第54)、复旦大学(第7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71)、中山大学(第85)、南京大学(第86)、武汉大学(第90)和华中科技大学(第91) [2][18] - 与往年相比,中国高校上榜数量和排名均有显著提升,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学术舞台的影响力增强 [2] 排名方法论 - 排名基于13项指标,包括全球研究声誉(12 5%)、区域研究声誉(12 5%)、出版物数量(10%)、高被引论文占比(10%)和国际合作(5%)等 [4] - 学术影响力相关指标占比最高,包括规范化引用影响力(10%)、总引用量(7 5%)和高被引出版物数量(12 5%) [4] 全球Top200高校分布 - 美国高校在Top200中占据主导地位,哈佛大学以满分100分排名第一,麻省理工学院(97 2分)和斯坦福大学(94 5分)紧随其后 [6][7] - 英国有4所高校进入前20,包括牛津大学(第4)、剑桥大学(第5)、伦敦大学学院(第7)和帝国理工学院(第11) [6][7] - 亚洲高校中,新加坡国立大学排名第20,东京大学排名第84,香港中文大学(第37)和香港大学(第44)表现突出 [6][8][10] 中国内地高校详细排名 - 除前十名外,湖南大学(第109)、南方科技大学(第123)、同济大学(第124)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第128)等高校进入全球前150 [18][19] - 部分新兴高校表现亮眼,如西湖大学排名全球第308,上海科技大学排名第330,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 [19][20]
特朗普与常春藤对立升级!共和党考虑调整名校捐赠基金税率,最高或飙至21%
华尔街见闻· 2025-05-10 01:56
共和党提议提高大学捐赠基金税率 - 共和党考虑将大学捐赠基金投资收益税率从现行1 4%提高至14%-21% 具体取决于捐赠基金规模 [1] - 特朗普政府特别指出哈佛530亿美元捐赠基金"基本免税" 这一数字超过部分国家经济体量 [1] - 税率提高至14%预计在10年内为联邦政府创造100亿美元收入 [1] 对大学财务的潜在影响 - 大学通常提取捐赠基金约5%回报用于奖学金和运营成本 高额征税将冲击这一模式 [2] - 戴维森学院年税额可能从100万美元增至1100万美元 相当于取消200名学生的全额奖学金 [2] - 明德学院税单可能从100万美元增至1200万美元 加剧其现有预算赤字问题 [3] 捐赠基金当前面临的挑战 - 哈佛大学将530亿美元捐赠基金中近40%配置给私募股权 正谈判出售约10亿美元私募份额以缓解流动性压力 [1] - 私募股权资金返还周期达10多年来最长 导致捐赠基金面临严重流动性紧缩 [1] - 部分大学因担忧税收上调 选择不从捐赠基金提取额外资金应对财务困境 [3] 政策背景与争议焦点 - 2017年税改首次对符合条件(500名学生且人均50万美元储备金)的大学捐赠基金征收1 4%税 2023年从56所大学收取3 8亿美元 [2] - 现行提案包括众议院筹款委员会14%方案和议员们考虑的21%方案 副总统万斯曾提议35%税率 [2] - 共和党主张税收促使资金转向学生需求 而非DEI项目或政策法律挑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