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潜式钻井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中集集团发布科技创新白皮书 解码跨国企业创新之路
中证网· 2025-09-24 08:41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迎来投产43周年并首次发布科技创新白皮书 系统梳理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 [1] - 公司从1982年生产第一台集装箱起步 逐步发展为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收超千亿元的跨国企业 [2] - 公司践行冠军产品引领战略 通过自主研发与全球资源整合打造30余项明星产品 覆盖物流装备和能源化工等关键领域 [2] 科技创新成果 - 公司成功培育8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包括标准海运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半挂车、罐式集装箱、低压液化气体储运压力容器、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登机桥 [2] - 公司拥有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梯队 [2] - 公司自2018年启动数字化转型 已打造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国家5G全连接工厂及22家省级智能工厂 [3] 转型升级战略布局 - 公司将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确立为转型升级核心战略 围绕"三化"布局的30余项业务与产品已累计贡献千亿元营收 [3] - 在高端化转型方面 旗下中集来福士建造的"蓝鲸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代表全球领先水平 并承接FPSO上部核心模块EPC总承包项目打破外企垄断 [3] - 在绿色化发展方面 建造华南首个生物绿色甲醇示范工厂(首期产能5万吨/年 总产能将达25万吨/年) 合作焦炉气制氢联产液化天然气项目(年产氢气1.5万吨、液化天然气10万吨 年减碳47万吨) [3]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以更加开放姿态拥抱全球科技创新浪潮 全面实施科技强企战略 深入推进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 [4] - 公司计划巩固物流与能源装备领域优势 积极开拓新领域和新赛道 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 [4] - 公司强调强化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双轮驱动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深化智能制造升级 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1]
中集集团首发《科技创新白皮书》 确立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战略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07:36
核心战略与愿景 - 公司提出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作为转型升级核心战略 布局30余项新动能业务与产品 累计贡献千亿营收 [1] - 公司以成为高质量、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愿景 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1] - 2025年是公司新五年战略规划落地、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的关键之年 [1] 高端化转型成果 - 蓝鲸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助力我国首次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 [2] - 建造国内最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博强3060 [2] - 完成首个FPSO上部核心模块EPC总承包项目 打破国外企业长期市场垄断 [2] - 交付国内首例全船厂完成的FPSO修改造项目 [2] - 打造全国首个用于国车自运的汽车滚装运输船 [2] - 自主研发国内首款RAP主动式温控航空箱 实现药品运输精准温控 [2] - 建成全球首制高堆叠式LNG双耳燃料罐 满足零碳燃料动力船舶需求 [2] - 液氦罐箱、液氢储罐、液氢罐车等新产品相继问世 打破国外垄断 [2] - 公司拥有8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包括标准海运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等 均在全球细分市场领先 [1] 数智化转型进展 - 自2018年起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 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 [2] - 打造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青岛冷箱) [2] - 拥有2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宁波中集与中集环科) [2] - 建设2家国家5G全连接工厂及22家省级智能工厂 [2] - 无人驾驶登机桥通过机器视觉实现飞机舱门全自动精准对接 在兰州机场部署86条自动登机桥 日均节省航班保障450分钟 效率提升65% [3] - 焊接机器人搭载3D传感技术 1.5秒内完成精准定位 焊接精度达0.5毫米 工效提升50% [3] - 机器人集群实现30分钟柔性换产 支持差异化产品定制 [3] - 推出集装箱远程监控系统 实现运输全程状态监测与智能预警 [3] - 智慧托盘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货物精准追踪与物流优化管理 [3] - 孵化维修助手、精益助手等20位数字员工 应用于百余项AI业务场景 [3] - AI维修助手凭13万条知识图谱 将故障处理响应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 [3] 绿色化发展布局 - 建造华南首个生物绿色甲醇示范工厂 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投产 首期产能5万吨/年 未来总产能将达25万吨/年 [4] - 焦炉气制氢联产LNG项目年产氢气1.5万吨、LNG10万吨 年减碳47万吨 [4] - 构建LNG、氢能制储运加用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 [4] - 储能产品覆盖发电侧、电网侧及工商业应用 [4] - 与丹麦VESTAS合作研制全球首台套集装箱模块化风电机舱 [4] - 为北京冬奥会提供30多台氢气管束式集装箱及储氢瓶组 助力赛事实现零碳排放 [4] - 为香港首架氢能巴士提供Ⅳ型车载供氢系统 [4] 创新体系与研发投入 - 构建小兵团作战、大平台支撑冠军产品科技创新体系 [5] - 自2018年以来研发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2% [5] - 构建全球化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 [5] - 首期智能制造领军人研修班34名学员完成29个创新课题 预计创造经济效益超4000万元 [5] - 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建立10余个联合研发平台 [5] - 在竹木复合结构、深冷压力容器等领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 荣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5] - 在北美、欧洲等地设立20个海外研发中心/研究院 [5] 企业资质与荣誉 - 成功培育8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1] - 拥有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海洋经济投资机会解读
2025-07-02 01:2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海洋经济、海工、海上风电、石油化工、深水科技、海底光缆、海底态势观测网、军工(潜航器) - **公司**:中集集团、博迈科、中国船舶、迪威尔、大金重工、新强联、广大特材、亨通光电、华海通信、劲仔食品、安井食品、中海油服、亚星锚链、振华重工、融资日新、豪迈、韵达、名扬、金风、东方电缆、麦家新材、光威复材、中简科技、山东双一科技、中天科技、长盈通、吉智股份、中国海防、中国海迅、西部材料、金天钛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海洋经济主题投资行情**:类比今年 3 月上海科技行情,但更广泛,参与者风险偏好高,交易优先选科技板块,因处于业绩预告披露期,对行业景气度和个股基本面定价更充分[1][3][4] 2. **中国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2024 年 7 月发布,已达 2019 年以来新高,含 200 多个 A 股和港股成分股,偏向小盘股,涵盖交通运输、军工等行业及部分食品企业[1][4] 3. **海工行业深海开发**:可行性显著提升,过去 8 - 10 年深海外域探明储量占比超 70%,实际开采量仅 6%左右,巴西圭亚那和苏里南成本线低于 40 美元/桶,产业链从勘探到生产阶段有显著变化[5] 4. **深海外域油气开采设备需求**:勘探阶段用半潜式钻井平台,生产阶段近岸用铺管船,远岸用 FPSO,采油树需适应深海环境[7] 5. **海上风电发展**:向深远海发展,可开发资源量是近海数倍以上,风机招标价格反弹 13% - 15%,整体成本因螺纹钢价格下跌 20%降低,预计 2025 年二季度业绩超预期增长[1][10] 6. **风电行业挑战与机会**:2025 年二季度起零部件排产和交货改善,部分企业盈利好,股价低位,业绩兑现弹性大,确定性开工项目增多,海外市场潜力大[11][12] 7. **大型风机发展趋势**:16 兆瓦机型优势明显,降低成本,深远海项目增加高性能海缆需求,风机行业估值便宜,零部件“两海”企业有潜力[14][15] 8. **海洋经济对石油化工行业影响**:资源端近海油气开采量上升带动装备需求,化工材料需耐候耐腐蚀材料,文旅设备对复合材料需求增加[16] 9. **深水科技产业发展**:获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2025 年全国两会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关注能源和国防安全保障新质领域[17] 10. **全球海底光缆产业**:处于代际更替周期,AI 算力需求激增推动建设,预计 2025 年投资额增速达 116%,亨通光电旗下华海通信是国内领先厂商[19] 11. **海底态势观测网**:国家与地方政策支持加速建成,我国有多个规划项目,多家企业参与,今年预计进展较快[20] 12. **海上风电市场**:中天科技订单验证国内外市场景气度提升,未来远洋风电项目增加海缆需求,中天科技和亨通集团在手订单充足且估值低[21] 13. **军工潜航器发展**:我国有良好产业基础和明确技术突破路径,无人潜航器材料、动力推进系统、水下导航与通信是重点突破环节[22] 14. **投资方向**:关注国家级项目核心供应商、技术壁垒高且国产替代需求迫切环节、具备商业化场景验证能力领先公司[2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 年 7 月 1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及海洋科技、海上风电现代化等投资关键词[2] - 浅海作业采油树生产难度与陆上井口相似,深海水下作业采油树生产难度几何级数提升,迪威尔公司在深海采油树领域有优势[8] - 深海开发提升海工板块作业量,船舶制造和风电板块相关公司受益[9] - 中国风机厂有望占领欧洲市场空白区域,提升技术水平和盈利,巩固全球竞争力[13] - 我国海洋经济 2024 年总量首破 10 万亿元,一季度增速 5.7%[17] - 深海经济业态依赖深潜、深钻和深网技术,涉及耐高压耐腐蚀材料等关键支撑[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