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搜索文档
2025年资产代币化:Web3.0时代的金融新范式研究报告-NIFD
搜狐财经· 2025-09-13 21:40
资产代币化核心逻辑 - 资产代币化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虚拟加密资产与现实资产打包分割为可编程、可组合、可原子结算的代币,降低交易成本,无限逼近"覆盖所有未来状态"的理想金融市场[1] - 代币的三大特性(可编程性、可组合与可分割性、7X24小时原子结算)使其在资源时间配置效率上超越传统资产证券化,成为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基础[1] - 资产代币化源于对"阿罗-德布鲁完备市场"的追求,旨在通过状态依存性原子证券实现最优风险分担和资源配置[9][11][13] Web3.0技术支撑 - Web3.0以区块链为核心实现用户对数据的所有权控制,推动虚实世界融合,分数字孪生、数字原生、元宇宙三阶段演进[2][45] - 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球Web3钱包用户达5.8亿,市值突破4.3万亿美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已开启规模化应用[2][50] -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2024年增加值达5.01万亿元,占GDP比重3.81%,基于5G网络和标识解析体系形成全球最大虚实融合基础设施[48] 代币分类与市场结构 - 稳定币以法币抵押型为主(如USDT),承担虚实世界价值交换功能,2025年美国《天才法案》明确其100%储备要求[2][7] - 非稳定币涵盖加密货币(如比特币)、智能合约平台代币(如RWA现实资产代币)、非同质化代币(NFT)[2][53] - 代币化流程包括资产打包、智能合约锁定、跨链数据对接,以太坊、Solana等公链为主要技术载体[2] DeFi应用与金融变革 - DeFi应用涵盖去中心化交易所、借贷、收益耕作等,成为虚实融合世界的金融核心[2] - 代币的可编程性允许将衍生品合约编码到代币中,可组合性超越传统结构金融的资产构造能力[51] - 点对点原子结算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同步,无需传统金融中介且无国界约束,可能颠覆传统支付结算体系[52] 风险与监管挑战 - 系统性风险源于链上智能合约不可修改性与跨链联动可能引发的连锁崩溃[3] - 中介机构道德风险涉及链上验证节点、预言机服务商等权力集中且监管空白的领域[3] - 监管缺失表现为跨国协同不足,美国虽通过三大法案建立"稳定币-非稳定币"双轨监管框架,但对去中心化量化标准、链上中介监管仍不明确[3] 历史经验与创新规律 - 资产证券化通过将非标准化金融工具打包分割为标准化证券,解决了流动性问题但带来甄别成本和监督成本[19][23] - 结构金融通过分档设计(如CDO)将高风险资产分割为适应不同风险偏好的证券,但忽视系统性风险和中介道德风险[32][35][39] - 金融创新伴随风险升级:18世纪初英国股市危机、80年代货币基金导致银行脱媒、2008年次贷危机均印证创新幅度与风险正相关[15] 未来发展趋势 - 美国通过布局稳定币支撑美债、打造全球统一代币化资本市场、强化美元霸权[3][7] - 资产代币化推动人类进入"虚实融合新大航海时代",需通过完善监管框架(如统一账本基础设施)、强化国际合作[3][8] - 工业领域可能率先实现Web3.0虚实融合,因机器交互的伦理合规要求低于消费服务业,且技术成熟度更高[47][48]
国联融慧双欣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A类份额)基金产品资料概要更新
证券时报· 2025-07-10 22:40
产品概况 - 基金运作相关费用包括交易证券、基金等产生的费用和税负,按实际发生额从基金资产扣除 [3] - 审计费用、信息披露费的年费用金额为基金整体承担费用,非单个份额类别费用,且年费用金额为预估值 [3] - C类份额不收取认购费、申购费 [17] 基金投资与净值表现 - 基金为债券型基金,除特定期间外债券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 [7] - 基金投资资产支持证券(ABS、MBS),面临交易结构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9] - 基金投资国债期货,面临市场风险、基差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9] 基金运作综合费用 - 投资者持有期间需支出的运作费率包括管理费率、托管费率、销售服务费率等 [4] - 其他运作费用以最近一次基金年报披露的数据为基准测算 [4] 基金运作方式 - 基金以封闭期和开放期滚动方式运作,投资者需在开放期提出申购赎回申请 [10] - 非开放期间无法进行申购和赎回,投资者面临封闭期内无法赎回的风险 [10] 市场风险 - 证券市场价格受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再投资风险等因素影响 [10] - 基金还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合规风险等 [24] 其他资料查询 - 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等资料可在国联基金官方网站查询 [27] - 定期报告包括基金季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 [27] - 争议解决方式为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