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搜索文档
中山校长亮相联合国教科文总部:AI 素养应如读写一样普及
南方都市报· 2025-09-16 02:02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旗舰活动——2025 数字学习周在巴黎总部隆重举行,今年主题 聚焦"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总校长黄翔应邀参加,现场聆听各国推动AI教育的战 略与挑战。 黄翔在圆桌会议中发声:"如果我们作为教育者自身缺乏AI素养,又怎能培养出为AI时代真正做好准备 的学生?"他分享对于培养教师"AI素养"的思考,并表示期待能连接全球智慧,为中国教育做些实事。 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总校长黄翔亮相联合国发声。 理念先行 教育者的AI素养,是未来教育转型的核心 作为全球数字教育发展的年度盛事,数字学习周汇聚了众多国家部长级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学界专家 及行业领军者,致力于推动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本次圆桌会议由著名主持人、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主 持。 本次圆桌会议由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主持。 他强调,人工智能素养应如阅读和写作一样,成为学校的基本常态,成为所有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而 非可选项目。只有教育者自己理解AI、信任AI且能批判性地使用AI,才能营造出真正浸润式的数字文 化氛围,使学生从小建立对技术的理性认知和负责任使用的意识。 "当AI重塑世界,教育者必须率先重塑自己。"黄翔 ...
服贸会上的教育新图景:留学“双向奔赴”,AI赋能教学|聚焦2025服贸会
华夏时报· 2025-09-11 08:52
教育对外开放与双向留学 - 教育对外开放是双向关注互利共赢的历程 支持中国学生走向世界并吸引全球优秀青年来华留学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2] - 新东方前途出国推荐的自费来华留学生进入国内985 211院校的录取占比超过80% 生源国别超过40个国家 [2] - 新东方提供完整的来华留学系列服务 涵盖申请咨询 院校推荐 语言支持 学习期间安置及生活融入阶段的文化体验活动 [3][4] 来华留学服务与社区建设 - 新东方前途出国来华留学部组建专业顾问团队 在2025年录取季助力来自40多个国家的学子来华深造 [3] - 服务人群以自费来华留学生为主 欧美国家学生比例不低 更多是短期项目和交换 作为一种人生体验 [4] - 构建在华留学生社区 定期举办中文角 传统文化体验 分享会 校友领航 城市漫游等线下活动 帮助留学生快速融入 [4]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 北京市教委通过政策保障和资源统筹 建立健全来华留学全链条服务体系 培育市级招生宣传 特色项目 国情教育和就业服务平台 [5] - 未来重点在全链条服务提升 数字化转型 标准信用建设和产教融合四大方向 持续优化留学产业生态 [5] - "留学北京"品牌价值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支持中外青年双向流动与成长 [5] AI教育发展与课程体系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 为中小学开展AI教育提供行动蓝图 [6] -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依据指南和纲要开发 融合AIGC技术与大模型问答等互动实验环节 支持多学段师生常态化教学 [6][7] - 课程融入多项AI与学生的交互实验 如"文生图"功能 学生通过语音或文字输入生成个性化职业照片 增强实践体验 [7] AI教育落地与普及 -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通识课在北京海淀 怀柔 顺义 大兴等多个地区试点推广 [7] - 猿力科技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覆盖全国25个省份 216个区县 通过"双师模式"和项目制学习推动AI教育普惠落地 [8] - 飞象星球与海淀区 东城区 朝阳区 平谷区 通州区教委完成战略签约 推动"AI教育+通识课程"从政策指导转化为课堂实践 [8] 教育科技生态与规模应用 - 新东方旗下素质教育 大愚文化 智慧教育三大业务板块亮相"AI赋能教辅"展区 构成全链条教育科技生态矩阵 [4] - 飞象星球产品服务全国超4000所学校 200万学生和10万教师 在北京 重庆 云南等多地实现规模化应用 [9] - 公司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通过技术手段缓解教育资源不均 教学效率低下等痛点 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实践路径 [9]
“AI+”交叉学院加速布局,直面人工智能,高校如何向“新”而行?
环球网资讯· 2025-05-11 01:54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 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 着力构建覆盖理工农医文等各专业领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 [1] - 高校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技能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课堂演示用AI大模型设计飞机 [1] 高校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进展 -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17个研究中心 覆盖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和文理医工多学科交叉领域 [2] -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 北京大学在深圳研究生院成立科学智能学院 [3] - 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985高校成立新学院 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深度融合 [3] 人工智能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大语言模型与工业软件结合 实现飞机概念方案自动设计并在几分钟内生成设计方案 [1][2]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通过模拟系统检验不同飞行条件下的表现 [2] -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利用AI解析酶催化中碱基序列与结构功能关系 简化复杂问题并加速实验验证 [4] 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 - 中山大学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全科技链条创新体系 推动基础理论突破和产业转化 [2] - 西安交通大学强调人工智能需要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 推动产教融合满足产业需求 [5] - 高校积极重构学科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6]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AI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3] - 清华大学强调教育系统需培养个性化人才 重点发展人机对话能力和创新观点构建能力 [5] - 加强人工智能风险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确保技术健康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