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交叉学院加速布局,直面人工智能,高校如何向“新”而行?
环球网资讯·2025-05-11 01:54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 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 着力构建覆盖理工农医文等各专业领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 [1] - 高校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技能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课堂演示用AI大模型设计飞机 [1] 高校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进展 -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17个研究中心 覆盖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和文理医工多学科交叉领域 [2] -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 北京大学在深圳研究生院成立科学智能学院 [3] - 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985高校成立新学院 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深度融合 [3] 人工智能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大语言模型与工业软件结合 实现飞机概念方案自动设计并在几分钟内生成设计方案 [1][2]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通过模拟系统检验不同飞行条件下的表现 [2] -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利用AI解析酶催化中碱基序列与结构功能关系 简化复杂问题并加速实验验证 [4] 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 - 中山大学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全科技链条创新体系 推动基础理论突破和产业转化 [2] - 西安交通大学强调人工智能需要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 推动产教融合满足产业需求 [5] - 高校积极重构学科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6]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AI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3] - 清华大学强调教育系统需培养个性化人才 重点发展人机对话能力和创新观点构建能力 [5] - 加强人工智能风险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确保技术健康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