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剪刀

搜索文档
中产的最爱,正在大规模闭店
36氪· 2025-09-07 09:28
核心观点 - 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包括门店关闭潮 产品质量问题和定价策略失效 同时面临本土品牌竞争和消费习惯转变的冲击 [4][8][38] - 公司通过门店调整 业态创新和线上渠道拓展进行战略转型 但品牌定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40][45][57] 门店运营状况 - 2022至2024财年累计关闭中国大陆门店30家 2025年5月前已关闭17家门店 [7] - 实施"关店+开店"并行策略 每年新开约40家门店 2024年3月以来新开15家 [47][48] - 门店面积从标准店800平方米扩大至1500平方米以上 旗舰店面积超3000平方米 [49] - 2024年2月开设北京朝阳大悦城4950平方米旗舰店 2025年4月开设重庆观音桥旗舰店 [49] 产品质量问题 - 2024年8月不锈钢剪刀因边缘尖端不合格被广东省市场监管局通报 [11] - 2024年5月超声波香薰机因端子骚扰电压不合格被苏州市监局通报 [13] - 2023-2024年因空气循环风扇安全性 服装纤维含量不合格等问题多次被罚 [13] - 2019-2022年期间存在以次充好 虚假标注食品日期 销售过期食品等问题 [15]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达2407条 涉及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 [19] 定价策略与品牌定位 - 中国区产品定价比日本高出25%-30% 部分商品价差近50% [33] - 典型产品定价:90元剪刀 128元沥水盆 149元卷尺 428元电热水壶 [23] - 2014年起实施十余次降价 但未能根本改变价格竞争力不足的局面 [34][41] - 在日本定位为平价大众品牌 在中国被塑造为中高端美学符号 [27][31] 市场竞争环境 - 面临名创优品 网易严选 小米有品 NOME等本土平价品牌围剿 [35] - 淘宝 京东 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分流线上消费市场 [37] - 消费趋势转向追求性价比 极简设计风格被质疑"守旧缺乏新意" [37] 战略转型举措 - 推出农场概念店 宠物用品 自助拍照机和AR试衣镜等新业态 [55] - 2022年入驻外卖平台开展即时零售 电商渠道投入力度加大 [57] - 通过旗舰店实验MUJI BOOKS MUJI Cafe&Meal等衍生空间 [49]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市场实现增收增利但利润增速放缓 [57]
中产的最爱,正在大规模闭店
盐财经· 2025-09-05 09:25
门店关闭情况 - 北京世茂工三门店将于2025年8月31日关闭 店内开展闭店特惠促销活动[2] - 2022至2024财年累计关闭中国大陆门店30家 截至2025年5月已关闭17家门店[5] - 2025年8月底上海浦江欢乐颂店、苏州泰华店、济南市中区振华商厦店、烟台振华商厦店和长沙泊富国际广场店等门店集中关闭[5] 品牌形象与市场定位 - 品牌核心理念为提供无品牌标识的高品质商品 塑造具有哲学意味的生活方式[23] - 在中国市场定位中高端 价格比日本本土高出25%-30% 部分商品价差近50%[27] - 日本本土定位为平价大众化品牌 与中国市场高端形象形成认知差异[27] 产品质量问题 - 2024年8月不锈钢剪刀因边缘尖端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被抽查不合格[10] - 2024年5月超声波香薰机因端子骚扰电压不合格被通报[11] - 2023-2024年因空气循环风扇安全问题、儿童服装纤维含量不合格等问题多次被罚款[11]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达2407条 涉及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问题[15] 市场竞争环境 - 名创优品、网易严选、小米有品等平价竞品崛起形成市场挤压[29] - 电商平台抢夺线上市场份额 消费者转向性价比更高的选择[30] - 消费习惯转向追求质价平衡 品牌设计风格被质疑缺乏创新[30] 战略调整措施 - 实施腾笼换鸟策略 关闭低效门店同时每年新开约40家门店[39][40] - 门店面积从800平方米扩大至1500平方米以上 旗舰店面积超3000平方米[41] - 2024年2月开设北京朝阳大悦城4950平方米旗舰店 2025年4月开设重庆观音桥旗舰店[43] - 推出农场概念店、宠物用品、互动装置等新业态尝试[44] - 2022年入驻外卖平台开展即时零售 电商渠道投入大幅拉动增长[47] 财务表现 - 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大陆销售额停滞但通过新店扩张实现增收增利[44]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市场止跌企稳 利润增速较上年放缓[47] - 多次降价策略未能完全消除中日价差 消费者仍认为定价偏高[32]
从“中产神话”到“只逛不买”,无印良品迎来“闭店潮”
搜狐财经· 2025-08-26 15:38
核心观点 - 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面临战略收缩 门店关闭现象频发 品牌吸引力下滑与消费转化不足成为主要挑战 尽管公司仍保持一定市场基本盘 但需解决定位与消费者预期错位问题以实现转型 [1][4][13] 门店运营状况 - 北京世茂工三店将于2025年8月31日终止运营 北京地区仍有34家门店但整体呈现战略收缩态势 [4] - 青岛多家门店出现"只逛不买"现象 万象城店工作日午间人流密集但实际购物者稀少 西海岸新区城市传媒广场店一小时内仅零星顾客入店且成交率极低 [6] - 公司计划每年新增约40家门店 截至2025年5月中国大陆门店总数达414家 为日本之外全球最大市场 [9][12] 定价策略与市场竞争 - 自2014年起实施十一轮"新定价"策略 部分明星产品如超声波香薰机 软壳旅行箱价格下调50% [6] - 社交媒体持续热议定价问题 消费者认为即使降价后仍显著高于同类产品 日本售价仅为国内五分之一 [7] - 本土品牌如名创优品 网易严选 小米有品凭借极致性价比和快速迭代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无印良品日系极简美学优势减弱 [7] 法律与商标纠纷 - 与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持续20余年商标法律纠纷 202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要求家纺品类不得单独使用"无印良品"商标 必须采用"MUJI无印良品"组合标识 [8] - 商标分割导致品牌标识法律意义割裂 消费者认知混乱 品牌识别度严重稀释 [8] 产品质量与投诉 - 黑猫投诉平台截至2025年8月26日累计投诉量达2397条 主要涉及虚假宣传 电商渠道货不对板 促销价格争议 [9] - 2025年5月因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不锈钢剪刀与香薰机被处以3万元罚款 2023年曾因产品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被静安区市场监管局罚款十万元以上 童装抽检不合格历史记录存在 [9] 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5月31日九个月内集团整体销售额5910.9亿日元 同比增长19.2% 归母净利润435.9亿日元 增幅30.1% [12] - 中国大陆市场直营店铺与电商业务连续十个月增长 累计同比涨幅达117.3% [12] 战略挑战与转型需求 - 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 门店调整与降价策略未能解决品牌定位与消费者预期核心矛盾 [13] - 需改善供应链管理与品控体系 加强本土化创新 完成从"品牌神话"到"价值伙伴"转型以重建消费者信任 [11][13]
关店数创新高!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不灵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03:40
核心观点 - 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面临门店收缩和本土品牌竞争加剧的挑战 公司通过关闭经营效益不佳的门店进行运营调整 同时维持每年新开约40家门店的扩张节奏[1] - 本土竞争对手凭借价格优势(同类产品价格仅为无印良品的1/3至1/2)和快速扩张的门店网络(如名创优品内地门店达4386家)正在挤压市场份额[2][3] - 持续的商标纠纷(最高人民法院终审裁定北京棉田独占家纺类商标权)导致品牌辨识度下降 叠加产品质量问题(累计投诉超2200条 近两年被处罚4次)和高定价策略(部分产品中国售价达日本市场的1.4倍)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4][5][6] 门店运营状况 - 2025年8月北京世茂工三店关闭 同年上半年北京国瑞城店也已闭店 公司称闭店系基于经营效率的正常调整[1] - 2025财年(截至5月)门店净增16家但关闭17家 关店数量创新高 对比2022-2024财年每年净增26-37家门店 扩张明显放缓[7] - 部分员工透露关店原因为盈利能力下滑及门店选址过近[7] 市场竞争格局 - 无印良品中国大陆门店数414家 占海外门店总数(722家)的57.34%[2] - 名创优品2024年内地门店净增460家至4386家 一二线城市新增占比59% 全年GMV达140.08亿元 交易量3.68亿笔[3] - 本土品牌通过"质价比+即时履约+内容种草"模式抢占市场 无印良品若无法压缩加价倍率及调整门店模型 可能进一步退守核心商圈形象店[8] 财务与定价策略 - 2014年起实施至少11轮降价 部分商品降幅达50% 但中日价差仍存(日本售价约为中国7折)[6] - 具体价差案例:同规格香薰机本土品牌59元 vs 无印良品258元 同克重四件套本土品牌79元 vs 无印良品349元[7]
多地闭店,「中产白月光」也卖不动了?
36氪· 2025-08-19 00:29
门店关闭与经营调整 - 北京世茂工三店将于2025年8月31日终止营业 店内商品以6-8折促销 闭店特惠中指定服装可享2件及以上额外10%折扣 [3][4][6] - 北京国瑞城店 浙江宁波海曙印象城店 上海浦江欢乐颂店 上海正大乐城店 济南振华店 长沙泊富广场店 苏州泰华店等多家门店近期关闭 [6][10][12] - 公司称闭店系基于经营效率的正常调整 针对商圈人流下降及经营效益不佳门店进行取舍 同时坚持每年新开约40家门店 2025年3月1日至今已新开15家店铺 [6][12] 价格策略与市场定位 - 产品定价引发消费者争议 例如丝瓜瓤32元 笔芯4元 羽毛球25元 指甲钳42元 普通碗95元 [16][18][20][22] - 2014年起实施降价策略 9年内连续11次降价 部分商品降幅达50% 目标为2020年前使中国市场价格与日本持平 [35][36] - 当前中国本地商品与日本价格差已显著缩小 但消费者仍认为部分产品定价偏高 [39][40] 产品质量与合规问题 - 产品质量问题频遭投诉 例如行李箱使用两次后把手断裂 裤子穿着后腰部出现破洞 不锈钢盆使用两小时后掉漆 [26][28][32] - 2016年至今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涉及13条行政处罚 近期因销售不合格不锈钢剪刀和香薰机被罚款3万余元 [32] 财务表现与本土化战略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九个月内 母公司良品计画销售额同比增长19.2%至5910.9亿日元(约287.11亿元人民币)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1%至435.9亿日元(约21.17亿元人民币) [36] - 中国大陆直营店铺和电商渠道连续10个月保持增长 累计同比增幅达117.3% 护肤美容及家居用品类别对销售拉动显著 [36] - 2019年中国事业部独立后推进全面本土化 涵盖产品设计 原材料采购 生产制造及销售环节 通过产业链本土化降低成本并提升市场适应性 [36] 市场竞争环境 - 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同店销售额首次出现负增长 [34] - 名创优品 NǒME 网易严选等本土品牌以更亲民价格抢占市场 对无印良品形成冲击 [39] - 消费需求多元化背景下 公司需持续优化本土竞争策略以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41]
学生用品抽检不合格!无印良品回应:判定存在差异,已经整改
南方都市报· 2025-08-18 11:30
产品安全事件 - 无印良品生产的学生用品不锈钢剪刀在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中边缘和尖端项目不合格 该产品由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生产并由其广州环市东路分公司销售 规格型号为E6S4240 [1][2][3] - 不合格产品不符合GB 21027-2020《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标准 经2024年9月30日复检判定为监督总体严重不合格 [3] - 公司回应称检测机构对危险边缘判定存在差异 商品上架前经过安全性评估并获得三方测试机构合格报告 但未充分考虑不同机构理解差异及14岁以下用户误用情况 [5] 公司应对措施 - 公司第一时间对相关商品进行整改 包括限定使用对象年龄并在商品上加贴警示用语 [1][5] - 公司承诺积极配合消费者退货处理 并称该商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未发生过相关投诉或不良案例 [1][5] - 公司联合权威机构进行研讨排查 发现部分检测机构认为需补充判定危险边缘 与广东省最终判定存在差异 [5] 财务表现 - 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画2025财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9.2%至5910.9亿日元(约287亿元人民币) [6] -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9.9%至594.6亿日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1%至435.9亿日元(约21亿元人民币) [6] 公司背景 - 无印良品成立于1980年 主营商品种类超过7000种 包括服装、生活杂货、食品和家居领域 [5] - 全球门店数量超过900家 [5] 监管抽查结果 -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组织开展学生用品等8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共发现22款学生用品不合格 [2] - 不合格项目包括可触及塑料件中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限量、可迁移元素限量、边缘尖端安全标准项目和D65荧光亮度 [2]
无印良品一学生用品被查不合格 官方回应:已整改并加贴警示用语
新浪科技· 2025-08-18 09:32
产品安全事件 - 上海无印良品生产的不锈钢剪刀在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学生用品质量监督抽查中被列为不合格产品 主要问题是边缘和尖端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 [1] - 标准规定文具剪刀顶端应为圆弧形 非功能性锐利边缘需设警示说明 且不应存在非功能性锐利边缘或毛刺 [1] 公司回应与整改措施 - 公司表示商品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联合权威机构排查后发现检测机构对"危险边缘"判定存在理解差异 与广东省最终判定不同 [2] - 商品上架前经过安全性评估和三方测试机构合格认定 但未充分考虑不同机构理解差异及14岁以下低龄顾客误用风险 [2] - 已采取整改措施 包括限定商品使用对象年龄 加贴警示用语以指导消费者选购 [2] - 公司承诺对存疑商品提供退货处理 并称该商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未发生过相关投诉或索赔案例 [2]
多地闭店,“中产白月光”也卖不动了?
虎嗅APP· 2025-08-16 03:34
门店收缩与经营调整 - 无印良品近期在北京世茂工三、上海正大乐城、长沙泊富广场等全国多地关闭门店,一线城市核心商圈亦受影响 [4][6][8] - 公司解释闭店为基于经营效率的正常调整,对商圈人流下降或效益不佳门店进行取舍,同时保持每年新开40家门店的节奏(2025年3月后已新增15家) [12] - 北京世茂工三店闭店主因与附近三里屯太古里店(直线距离仅几百米)形成同质竞争,叠加盈利能力下滑 [8] 价格策略与消费者争议 - 产品定价持续引发争议,典型商品如丝瓜瓤32元、笔芯4元、羽毛球25元、指甲钳42元、普通碗95元,被吐槽"中国制造却定价偏高" [16][19][21] - 2014年起公司实施11次降价策略,部分商品降幅达50%,目标使中国售价与日本持平,但消费者仍感知价差存在 [36][40][41] - 中国区董事长称中日价格差已"几乎消失",但社交平台反馈显示部分产品仍高于日本市场 [40][41] 产品质量与合规问题 - 产品质量投诉频发,包括行李箱把手断裂、裤子穿两次破洞、不锈钢盆两小时掉漆等案例 [24][28][30] - 2016年以来公司累计13次行政处罚,涉及不合格剪刀、香薰机等产品,最近一次被罚3万元 [33] - 质量争议削弱品牌根基,与早期"扎实品质"定位形成反差 [23][33] 市场竞争与本土化挑战 - 2018年Q2中国同店销售首次负增长,当前虽实现连续10个月增长(累计同比+117.3%),但面临名创优品、网易严选等本土低价品牌冲击 [35][38][39] - 2019年启动全面本土化战略,中国事业部独立运营,供应链本土化降低成本,设计更贴近本地需求 [37] - 2025年前三季度母公司财报显示销售额5910.9亿日元(+19.2%),净利润435.9亿日元(+30.1%),中国门店达414家 [38] 品牌定位演变 - 日本市场初期以"无品牌标识+高性价比"崛起,契合泡沫经济后消费理性化趋势 [22] - 进入中国后转为中高端定位,吸引早期中产群体,现因定价策略摇摆与质量争议导致定位模糊 [22][23] - 当前需平衡品牌调性与本土竞争压力,寻找符合中国消费者预期的价格质量平衡点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