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舌尖上的中国》
icon
搜索文档
爱优腾拼“厨艺”,美食综艺何时重回爆款行列?
36氪· 2025-09-17 08:58
行业趋势 - 2024年韩国美食竞技节目《黑白厨师:料理阶级战争》成为网飞非英语剧集播放冠军 采用厨师烹饪对抗和《鱿鱼游戏》"大逃杀"规则[1] - 国内长视频平台集中发力美食竞技综艺 腾讯视频《一饭封神》和优酷《炙热游戏:百厨大战》已上线 爱奇艺《美味的胜利》和抖音《闪光厨神》正在制作中[1] - 新一代厨综竞技性更强 沿用百人大逃杀和阶级比拼形式 为观众带来新鲜感[3] 历史发展 - 2012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现象级爆火 以地域美食和人物故事展现民族人文情怀 带动全球观众对中国美食文化的关注[3] - 同年央视《厨王争霸》提升美食综艺竞技性和娱乐性 邀请国内外顶尖厨师对决 实现文化碰撞与交流[3] - 国产美食综艺分化为两个赛道:专业化美食纪录片(如《风味人间》《早餐中国》)和娱乐化"美食+"综艺(如《十二道锋味》《中餐厅》)[5][7] 市场现状 - 美食综艺曾经历爆发式增长 成为综艺市场重要元素 但后期出现形式同质化套路化问题[8] - 节目创新面临两难:改革可能流失观众(如《拜托了冰箱》轰趴季豆瓣评分仅3.4) 不改则缺乏新鲜感(如《中餐厅》第九季未进热度周榜前十)[10] 节目表现 - 《一饭封神》和《炙热游戏》市场占有率未进入云合综艺日榜前十 灯塔专业版市占率榜单分别排名第八和第九[13] - 两档节目获得可观品牌招商:《一饭封神》吸引海天、美团团购、农夫山泉等品牌 《炙热游戏》获得李锦记、淘宝闪购、金龙鱼等赞助[13] - 节目连接线下消费场景 《一饭封神》发布遍布全国的数十家厨师餐厅指路 推动线下消费复苏[13] 挑战与机遇 - 美食竞技模式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 未能催生新爆款 但现阶段难言失败[13] - 以厨艺比拼为核心的模式缺乏明星流量带动 如何通过内容吸引观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3]
“九转大肠小胖”现身,《一饭封神》带动线下餐厅流量
第一财经· 2025-09-10 06:56
节目内容与制作特点 - 节目采用100位厨师同台竞技模式 包括米其林大厨和街头厨师 形成专业与民间厨师的对抗格局[1][3] - 运用纪录片式拍摄手法和电影级视觉效果呈现烹饪过程 单集首播热度达9619.23 五度登顶综艺热度榜榜首[1][3] - 设置严格淘汰机制 首期120分钟内淘汰68位厨师 营造紧张刺激的竞技氛围[3] - 评委阵容包括谢霆锋 张勇(新荣记创始人)和郑永麒(世界五十佳餐厅代表) 陈晓卿担任总顾问[1][7] 选手构成与话题效应 - 选手涵盖多元背景 包括90后女性厨师 00后新生代和71岁资深厨师 并赋予特色绰号如"甜心先生""九转大肠小胖"增强辨识度[3][5] - 复活往届热门选手如"西瓜头小胖"(曾参与《顶级厨师》制造网络热梗)有效引发观众怀旧情绪[5] - 出现严格评判案例 如"客家冲击波"因使用吹风机导致鸽皮过硬遭淘汰 "甜心先生"因摆盘过度致菜品变凉被淘汰[4][5] 行业影响与市场表现 - 节目带动线下餐饮消费热潮 同款餐厅总曝光人次增长166% 交易用户数增长42% 线上订单量增长43%[10] - 具体案例显示:厦门黑珍珠餐厅收藏量月环比飙升11倍 成都餐厅单日售出数百份同款香辣蟹套餐 上海餐厅曝光增幅超700%[10] - 节目填补美食综艺市场空白 采用高成本制作模式 延续从1999年《天天饮食》到《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内容传统[8][9] 美食综艺发展脉络 - 中国美食综艺历经多阶段演变:从教学类《天天饮食》到纪录片式《舌尖上的中国》 再发展到文旅结合型《三餐四季》等节目[8][9] - 国际成功案例如Netflix《黑白厨师》(连续三周全球非英语节目榜首)和日本《铁人料理》为国内制作提供参考范式[9] - 当前美食综艺普遍采用"美食+"模式 融合旅行 人文情感元素 但多数未能实现爆款突破[8][9]
搭建人文交流之桥 共谱和合共生之歌(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8-30 23:20
上合组织文旅交流合作 - 新疆吉木乃口岸成为中哈俄蒙四国交界区重要人流枢纽 哈萨克斯坦游客频繁自驾至新疆阿勒泰地区旅游并采购当地美食 中国赴哈萨克斯坦游客数量显著增长[2] - 乌中直航航班开通及互免签证协定生效推动双向旅游热潮 乌兹别克斯坦赴中国旅游及出差人数明显增加[2] - 青岛获"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称号后成为入境游热门目的地 上半年上合组织10国经青岛胶东机场出入境外国旅客同比增长37.91%[2] 医疗与教育合作项目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在上合成员国完成超2000例白内障手术 包括4个月婴儿及100岁二战老兵等复杂病例[3][4] - 中乌、中吉、中塔防盲合作中心成立推动"移动医疗"转向"定点合作" 医疗设备与技术本地化留存惠及更多民众[4] - 天津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上合国家建成10个鲁班工坊 埃及留学生通过"3+2"项目实现职业技能提升并进入中国高校深造[4][5] 文化交流与影视合作 - 2025上合国家电影节展示AI影像、虚拟拍摄及数字人等前沿技术 引发行业对电影科技突破及动画师培养的讨论[6] - 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讲述两国历史人文故事 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中哈合作《中国考古》呈现跨国创作成果[6] -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支持百余部视听作品译制成多国语言在上合国家播出 包括《山海情》《舌尖上的中国》等热播剧集与纪录片[7]
精彩视听共赴上合之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21:11
行业动态 - 第二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于7月15日至17日在西安举行,主题为"汇文明·创视听·共未来",聚焦上合组织国家间的文明交流与视听合作 [10][11]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支持百余部视听作品译制为多国语言并在上合组织国家播出,包括《三体》《舌尖上的中国》等电视剧、纪录片和动画片 [12] - "视听融情 和合共行"节目展播活动于5月至8月开展,70多部上合组织国家视听作品在中国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 [14] 内容出海 - 哈萨克斯坦7频道自2024年起持续译制《好事成双》《幸福草》等中国电视剧并在黄金时段播出,其中《我的阿勒泰》哈萨克语版反响热烈 [12] - 新丽传媒的《玫瑰的故事》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播出,并通过发行商授权至吉尔吉斯斯坦等四国 [13] - 上海五岸传播与俄罗斯SPB TV合作的"白玉兰时间"专区覆盖1.5亿用户,上线1年半累计播出近300小时中国视听内容 [13] 国际合作制作 - 中巴合拍纪录片《从西安到瓜达尔港》历时4年制作,行程超6万公里,采访百余名亲历者,第二季正在拍摄中 [14][15] - 中哈合拍纪录片《中国·考古》第二季记录中哈联合考古队发现伊塞克王庭墓葬的过程 [15] - 央视动漫国际合拍动画《熊猫和开心球》发行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选俄罗斯年度最受欢迎动画前20 [15][16] 技术创新与新模式 - 印度KUKU TV下载量超1亿,活跃用户超900万,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联合制作短剧 [21][22] - 简视科技利用AI技术打造智能传播平台,覆盖俄语、阿拉伯语等语种,与国家广电总局成立"智能国际传播实验室" [22] - 第四届中俄视听周将举办中俄短视频大赛和青年歌会,推动青年文化交流 [22]
当我们在怀念蔡澜时,我们在怀念什么?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02 13:11
蔡澜生平与成就 - 蔡澜于2025年6月30日去世,享年83岁,是香港四大才子中最后一位离世的人物 [2] - 他自称交过61位女友,拍摄过《聊斋艳谭》等三级片,晚年变卖房产包下尖沙咀顶层海景套房,由八人团队24小时随侍 [2] - 全网粉丝突破1000万,其"答网友问"系列深受年轻人喜爱,有人每天睡前打卡阅读 [4][37] 电影事业 - 14岁在《南洋商报》发表首篇影评,16岁赴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学习电影编导,未毕业即担任邵氏驻日经理 [6][9] - 22岁成为邵氏最年轻制片人,监制《福星高照》《重案组》等40余部影片,创下"从未亏过钱"的商业纪录 [9] - 其监制作品撑起成龙功夫喜剧黄金时代,包括《快餐车》等经典影片 [9][11] 美食文化贡献 - 一生品尝超过8000家餐厅,推出《蔡澜叹名菜》等17档美食节目,成为年轻人美食启蒙 [12][14] - 担任《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和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15] - 将饮食升华为人生哲学,提出"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等观点 [17] 文化影响与精神特质 - 体现香港反叛精神,监制《聊斋艳谭》等风月片,主持《今夜不设防》等节目 [21][23] - 与倪匡、黄霑、金庸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各自以不同方式展现反叛特质 [24][26][28] - 四大才子时代随蔡澜离世正式落幕,标志着一个文化时代的结束 [30][31] 对年轻人的影响 - 以非说教方式与年轻人互动,全网粉丝超1000万,微博问答引发热烈反响 [33][37] - 提供"把这一生处理得更快乐"等生活智慧,帮助年轻人破除"但是病"思维 [34][40] - 在婚恋、生育等话题上展现超前观念,如"剩女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失败的"等观点 [38][40] - 倡导"先赚钱再讲快乐"的务实人生观,同时强调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