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兵》

搜索文档
大地铭记·时代的号角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57
抗战戏剧历史与创作 - 抗战戏剧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兴起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成为首选剧目并广泛传播[6] - 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三幕剧《保卫卢沟桥》上演 台上台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形成强烈共鸣[6] - 抗战时期戏剧创作速度极快 数量众多且传播范围广 形成"演员四亿人 战线一万里"的宏大场面[6]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 郭沫若话剧《屈原》以诗化语言表达民族激愤 梅兰芳京剧《抗金兵》通过战鼓表演展现牺牲精神[9] - 河北梆子《血泪仇》在河北白洋淀演出时 战士和老乡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7] - 街头剧《沦亡以后》通过日常空间实现情感共振 将个体痛苦转化为集体抗争意识[7] 延安鲁艺的戏剧运动 -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 创作《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作品记录抗战历史[10] - 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年创作 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 带动秧歌剧创作热潮[11] - 《白毛女》1945年推出 源自河北民间传说 展现喜儿从躲山到下山反抗的蜕变过程[12] 戏剧社会影响与群众反响 - 战士观看《白毛女》后写下"为喜儿报仇"请战书 农民观看《兄妹开荒》后主动多交公粮和参军[13] - 郭兰英表示歌剧《白毛女》改变其人生道路 田华称抗敌剧社经历使其保持艺术生命力[10] - 鲁艺剧团深入前线战壕和农村土台演出 实现台上故事与台下生活的深度呼应[13] 当代抗战题材创作 - 话剧《生死场》1999年首演 改编自萧红小说 展现村民从麻木到抗日的转变过程[14] - 话剧《四世同堂》2010年首演 以祁瑞宣为主角展现普通人的坚守与民族气节[15] -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2022年推出 2023年升级为戏剧电影并通过高清影像技术扩大传播[15] 红色歌剧与地方特色 - 民族歌剧《沂蒙山》已演出300多场 塑造海棠等沂蒙人民形象展现英雄气概[17] - 创作团队沿八路军115师路线采风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大青山遗址获得创作灵感[17] - 沂蒙红嫂群体包括明德英、王换于等代表 用乳汁救伤员、办托儿所等事迹被艺术化呈现[18]
“我宁死枪下,也绝不演唱!”
北京晚报· 2025-08-08 06:55
四大名旦抗战主题剧目创作与演出 - 梅兰芳1932年编演《抗金兵》以梁红玉抗金故事隐喻抗日 激发民众抗战情绪 [3] - 梅兰芳1936年推出《生死恨》通过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背景暗指日军暴行 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引发观演热潮 [4][5] - 尚小云在北京同步演出《梁红玉》 前文后武结构展现青衣唱腔与刀马旦武打技艺 [7][9] - 荀慧生创作《荀灌娘》以13岁少女突围求援故事宣传抗日 融合青衣唱腔与刀马旦武打 [13] 剧目演出社会反响与数据表现 - 《抗金兵》在上海公演时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南京售票窗口被观众挤坏 [4] - 《抗金兵》在嘉兴南门梅湾戏院演出时出现万人空巷盛况 [4] - 《生死恨》每场演出均客满 出现一票难求局面 [5] - 尚小云《梁红玉》武打场面获得观众热烈掌声 击鼓桥段强化战场感染力 [9] 艺术家个人抗争行动与经济影响 - 梅兰芳1938-1941年香港隐居三年 1941年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 [5] - 梅兰芳变卖北京房产与珍贵古董维持生计 通过售画解决全家生活开支并资助剧团同仁 [6] - 程砚秋1937年拒绝日伪"捐献飞机"义务戏演出 1941年遭伪警殴打致左耳耳膜震破 [10][12] - 程砚秋1941年起隐居青龙桥务农 日伪限制其唱片发行与演出活动 [12] 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 梅兰芳在《生死恨》中创新使用"旦角穿富贵衣"手法强化悲剧性 [5] - 尚小云在《梁红玉》中融合青衣唱腔与花旦做工 武打场面可媲美大武生 [7][9] - 荀慧生《荀灌娘》突破花旦戏局限 展现文武兼备的表演形式 [13]
在上海的街角巷陌“遇见”梅兰芳
新浪财经· 2025-06-14 23:27
梅兰芳与上海的艺术渊源 - 梅兰芳在上海生活近20年,上海是其艺术生涯扬名和革新的重要地点[1][5] - 1913年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并一炮打响,1932年移居上海至1951年迁回北京,与上海情缘延续近半个世纪[5] - 上海的海派文化对梅兰芳京剧艺术革新产生直接影响,促使其融会诸方艺术并获全国性声望[2][5] 梅兰芳文物主题游径概况 - 游径入选2024年度国家三部委联合推介的"优秀文物主题游径"精品线路,依托34处不可移动文物串联梅兰芳上海活动轨迹[2][6] - 游径分为三大主线:"梨园旧影"聚焦戏曲演出场所(10处)、"金石之谊"探索交友圈(11处)、"海上寻踪"还原城市生活(13处)[6] - 涉及文物包括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8处上海市文保单位、5处区级文保单位及19处未定级文物[6] 重要建筑与历史事件 - 大光明大戏院:1928年梅兰芳为改建后的戏院剪彩,1933年邬达克重建后成为"远东第一影院"[9][13] - 国际饭店:1935年举办梅兰芳赴苏联演出欢送宴,1936年梅兰芳在此宴请卓别林[15] - 天蟾舞台:梅兰芳在此首演《抗金兵》(1933年)并完成抗战前最后一场演出(1938年),被誉为"京角不进天蟾不成名"[20][22] - 金门饭店:梅兰芳与吴湖帆等书画界人士交往的重要场所,曾参与吴湖帆婚礼并共同发起"甲午同庚千龄会"[15] 游径策划与考据细节 - 从梅兰芳近百处活动轨迹中筛选34处有迹可循的文物建筑,标准包括事件重大性及建筑保存状况[5][28] - 新发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为梅兰芳与卓别林初次见面地点,纠正了此前国际饭店的误传[28] - 部分重要场所如丹桂第一台(首次演出地)和惜阴堂(赵凤昌旧居)因建筑消失未能纳入游径[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