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鞭子》

搜索文档
“爷爷,国家没有把您忘记”(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人民日报· 2025-09-17 22:2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这是一篇关于个人参加纪念活动的报道,全文未提及任何公司或行业信息,也未包含财务数据、市场表现或商业动态。因此,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文化之约丨触摸峥嵘岁月的精神密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2 00:56
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与精神价值 - 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悲壮的精神史诗 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保持对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的同步观照[5] - 抗战文学是浸染硝烟与血泪的不朽文字 既是对日本侵略者的申诉状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书 更是革命理想主义的宣言稿[6] - 抗战文学价值超越文学本身 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血泪控诉 也是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徽志[8] 抗战文学的主题内涵 - 作品包含家国命运的追问与求索 如《四世同堂》中祁家四合院崩塌象征传统宗法社会解体 知识分子实现精神突围[7] - 作品包含民族苦难的书写与记录 如《八月的乡村》描绘抗日游击队浴血奋战 《生死场》展现被战争撕裂的东北乡土社会[7] - 作品包含对战争暴力的强烈指控 如《南京血祭》以纪实文学形式直击南京大屠杀 白描式记录成为重要文学证词[8] 抗战文学与民族意识觉醒 - 通过艺术形象和情感叙事唤醒凝聚民族意识 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植入民众心中 如《吕梁英雄传》展现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血肉交融[10] - 模糊前线与后方界限让每个中国人成为战争主角 如《荷花淀》中织席妇女的日常劳作与全民抗战达成诗意统一[10] - 个体成长史与革命发展史紧密缝合 如《青春之歌》揭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0] 文学形式的精神动员功能 - 诗歌作品激发民族情感共鸣 如《向太阳》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命运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以残酷假设惊醒民众[11] - 散文与歌词创造精神符号 如《白杨礼赞》将树木转化为民族精神符号 《黄河大合唱》将自然地貌升华为文化地标[11] -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气象一新 赵树理创造"山药蛋派"文体 使文学成为动员大众参与抗战的精神武器[12] 抗战文学的传播与影响 - 街头剧打破传统观演关系 如《放下你的鞭子》演出时观众与演员高呼抗日口号 艺术与现实界限消弭[13] - 秧歌剧具有开放式文本结构 如《兄妹开荒》经民间艺人改编衍生多种版本 观众反应成为文本组成部分[13] - 抗战记忆通过仪式化传播融入民族基因 如《义勇军进行曲》唤醒家国情怀 《地道战》重映时观众自发合唱[14]
大地铭记·时代的号角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57
抗战戏剧历史与创作 - 抗战戏剧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兴起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成为首选剧目并广泛传播[6] - 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三幕剧《保卫卢沟桥》上演 台上台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形成强烈共鸣[6] - 抗战时期戏剧创作速度极快 数量众多且传播范围广 形成"演员四亿人 战线一万里"的宏大场面[6]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 郭沫若话剧《屈原》以诗化语言表达民族激愤 梅兰芳京剧《抗金兵》通过战鼓表演展现牺牲精神[9] - 河北梆子《血泪仇》在河北白洋淀演出时 战士和老乡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7] - 街头剧《沦亡以后》通过日常空间实现情感共振 将个体痛苦转化为集体抗争意识[7] 延安鲁艺的戏剧运动 -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 创作《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作品记录抗战历史[10] - 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年创作 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 带动秧歌剧创作热潮[11] - 《白毛女》1945年推出 源自河北民间传说 展现喜儿从躲山到下山反抗的蜕变过程[12] 戏剧社会影响与群众反响 - 战士观看《白毛女》后写下"为喜儿报仇"请战书 农民观看《兄妹开荒》后主动多交公粮和参军[13] - 郭兰英表示歌剧《白毛女》改变其人生道路 田华称抗敌剧社经历使其保持艺术生命力[10] - 鲁艺剧团深入前线战壕和农村土台演出 实现台上故事与台下生活的深度呼应[13] 当代抗战题材创作 - 话剧《生死场》1999年首演 改编自萧红小说 展现村民从麻木到抗日的转变过程[14] - 话剧《四世同堂》2010年首演 以祁瑞宣为主角展现普通人的坚守与民族气节[15] -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2022年推出 2023年升级为戏剧电影并通过高清影像技术扩大传播[15] 红色歌剧与地方特色 - 民族歌剧《沂蒙山》已演出300多场 塑造海棠等沂蒙人民形象展现英雄气概[17] - 创作团队沿八路军115师路线采风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大青山遗址获得创作灵感[17] - 沂蒙红嫂群体包括明德英、王换于等代表 用乳汁救伤员、办托儿所等事迹被艺术化呈现[18]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选登
人民日报· 2025-09-02 23:38
文化抗战 - 抗战文化运动兴起并涌现大量优秀文艺作品 其中《放下你的鞭子》作为著名抗日宣传街头剧演遍大江南北 有效激发民众抗敌救国热情 [9] 拥军支前 - 青年刘汉兴20岁出头参军 在激战中右腿股骨被流弹打穿仍坚持归队 后被评为三等甲级伤残退伍 返乡后积极投入农业生产并动员三位亲属参军 [13] - 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妇女自卫队参与支前工作 [20] 英勇杀敌 - 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 [24] - 新四军向日伪军发起反攻作战 [26] -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中国军队在上海闸北环形工事内对日军实施射击阻击 [28]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国应盟军请求派出10余万兵力组成远征军入缅参战 配合美英荷在东南亚的战略防御 [30] 血脉相连 - 马来亚华侨白雪娇化名"施夏圭"随南侨机工队回国抗战 其家书被《光华日报》刊登 [32] - 香港九龙全体司机向八路军捐赠救护车及锦旗 [32] - 澳门四界救灾会1938年10月21日成立回国服务团 至1940年6月共派出11个队赴内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34] - 台湾省台南人连横1918年撰成《台湾通史》反抗日本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送独子连震东赴大陆参与抗战 [36]
东西问丨沈国明:马来西亚华文戏剧如何成为支援抗战的有力武器?
中国新闻网· 2025-08-24 11:51
马来亚华文演剧运动的历史背景 -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马来亚华文话剧快速发展 形成抗日救亡的演剧运动[3][4] - 1938年底武汉合唱团在马来亚巡演超130场 筹款一千多万元法币[4] -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思潮推动运动达到空前盛况[5] 运动规模与表现形式 - 全马来亚剧社数量达2000余个 覆盖所有华文学校和主要城市[5] - 演出场所从剧院延伸至街角乡野 触及基层华侨华人社会[5] - 中国与马来亚话剧界交流活跃 吴祖光《凤凰城》剧本出版后迅速在马来亚上演[5] 社会影响与抗战支持 - 话剧以生动易懂形式满足文化水平不高群体了解时事的需求[7] - 演出直接筹款筹物 观众现场捐赠现金/金饰甚至儿童存钱罐[7] - 宣传作用显著 众多华侨华人受话剧影响奔赴中国参与抗战[8] 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 - 战后英国殖民政府因话剧受欢迎程度设立官方华文话剧团[9] - 培养王啸平/张业隆等创作人才 部分留马工作者持续推动华文话剧发展[11] - 运动从人才储备与观众基础两方面提升马来西亚华文话剧及文学水平[13]
以文艺作品激发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7-03 22:08
纪念活动安排 - 9月3日晚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汇集国内优秀艺术家,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担当主力[4] - 8月至10月组织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从全国遴选20部左右优秀剧目,在北京各大剧场进行约40场演出[4] - 7月7日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主题展览,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6] - 8月至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术作品展,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等300余件作品[7] 文艺作品创作 - 广电总局推进创作一批抗战主题作品,包括纪录片《胜利1945》《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等,网络纪录片《和平力量》[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专题片《胜利》《山河铭记》,纪录片《受降》,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归队》[9] - 创作微短剧《马背摇篮》《怒刺》等,9月至10月与观众见面[9] - 展出经典美术作品包括李桦《怒吼吧!中国》、唐一禾《七七的号角》、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等[7] 媒体宣传活动 - 广电总局组织"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全媒体宣传活动,开展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大型接力直播[5] - 各地广电媒体记者深入抗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发生地探访,带领观众重温抗战记忆[5] - 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展播抗战题材经典作品,包括《悬崖》《闯关东》《亮剑》等[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平台、多语种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