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凤还巢》
icon
搜索文档
曲终人不散 京韵连两岸——大陆京剧名家赴台演出记
新华网· 2025-08-14 23:09
演出概况 - 大陆京剧名家于魁智和李胜素率领80人团队在台北进行6天公演 演出《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凤还巢》等经典剧目 [1] - 该交流活动已持续32年 自1993年中国国家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以来几乎每年举办 [1] 演出阵容与传承 - 本次演出班底主要来自中国戏曲学院 涵盖从19岁大三学生到65岁博士生导师的年龄跨度 [3] - 于魁智26次赴台演出 李胜素几乎每年赴台演出并与当地戏曲学院交流 [2] - 1998年于魁智与李胜素在台湾首度合作并获"黄金组合"美誉 从台湾红回大陆 [2] 观众反响 - 演出获得观众热烈反响 包括碰头彩、掌声和叫好声 [2][5] - 74岁台北观众连续32年追随大陆京剧表演团 场场不落观看演出 [8] - 年轻观众群体增长 演出结束后有年轻观众在后台等待签名合照 [8] 两岸京剧发展 - 台湾现有4家京剧团体 包括国光剧团 台湾戏曲学院附设京剧团 当代传奇剧场和台北新剧团 [5] - 1948年梅兰芳爱徒顾正秋将京剧完整带入台湾 成为当地京剧播种者 [5] - 两岸戏曲持续交流 台湾学子赴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大陆提供师资和演员支持 [5] 文化交流意义 - 京剧艺术在两岸架起文化桥梁 共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1][6] - 演出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让更多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6][8] - 台南观众专程赴台北观看 认为两岸表演差异有助于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8]
大陆戏曲名家汇演将在台北登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8 02:27
演出安排 - 大陆戏曲名家一行80人将于8月12日至17日在台北进行连续6天演出 涵盖《四郎探母》《凤还巢》《花田错》《红鬃烈马》等经典剧目 [1] - 演出特别安排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和学生参与 体现京剧艺术"传帮带"传统 [1] 市场反响 - 台湾传大艺术事业有限公司30余年持续邀请大陆戏曲名家访台公演 成为台湾戏迷年度期待的重要文化活动 [1] - 于魁智和李胜素作为广受欢迎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是众多台湾戏迷的偶像 [1] - 《四郎探母》《红鬃烈马》两场演出门票已全部售罄 显示市场需求旺盛 [1] 文化交流 - 通过赴台演出京剧旨在增进台湾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1] - 青年演员的加入为演出带来新意 预计将给台湾观众提供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 [1]
在上海的街角巷陌“遇见”梅兰芳
新浪财经· 2025-06-14 23:27
梅兰芳与上海的艺术渊源 - 梅兰芳在上海生活近20年,上海是其艺术生涯扬名和革新的重要地点[1][5] - 1913年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并一炮打响,1932年移居上海至1951年迁回北京,与上海情缘延续近半个世纪[5] - 上海的海派文化对梅兰芳京剧艺术革新产生直接影响,促使其融会诸方艺术并获全国性声望[2][5] 梅兰芳文物主题游径概况 - 游径入选2024年度国家三部委联合推介的"优秀文物主题游径"精品线路,依托34处不可移动文物串联梅兰芳上海活动轨迹[2][6] - 游径分为三大主线:"梨园旧影"聚焦戏曲演出场所(10处)、"金石之谊"探索交友圈(11处)、"海上寻踪"还原城市生活(13处)[6] - 涉及文物包括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8处上海市文保单位、5处区级文保单位及19处未定级文物[6] 重要建筑与历史事件 - 大光明大戏院:1928年梅兰芳为改建后的戏院剪彩,1933年邬达克重建后成为"远东第一影院"[9][13] - 国际饭店:1935年举办梅兰芳赴苏联演出欢送宴,1936年梅兰芳在此宴请卓别林[15] - 天蟾舞台:梅兰芳在此首演《抗金兵》(1933年)并完成抗战前最后一场演出(1938年),被誉为"京角不进天蟾不成名"[20][22] - 金门饭店:梅兰芳与吴湖帆等书画界人士交往的重要场所,曾参与吴湖帆婚礼并共同发起"甲午同庚千龄会"[15] 游径策划与考据细节 - 从梅兰芳近百处活动轨迹中筛选34处有迹可循的文物建筑,标准包括事件重大性及建筑保存状况[5][28] - 新发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为梅兰芳与卓别林初次见面地点,纠正了此前国际饭店的误传[28] - 部分重要场所如丹桂第一台(首次演出地)和惜阴堂(赵凤昌旧居)因建筑消失未能纳入游径[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