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众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文化抗战凝聚成钢铁力量 为全民抗战筑牢精神堡垒
央视网· 2025-08-29 14:47
文化抗战背景与意义 - 日本侵略者实施文化摧毁和精神奴役 包括轰炸文化机构如上海商务印书馆(远东最大出版社)和南开大学 战争期间中国80%大学遭日军轰炸 [5] - 日本强制推行日语教育 要求中国民众效忠天皇 试图斩断中华文化根脉以实现殖民化目标 [7][9] - 文化侵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彻底灭亡中国 [9] 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理论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需进行"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 强调动员方式要贴近群众 [11] - 1940年毛泽东界定新民主主义文化三大特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为抗战文化提供理论纲领 [11] -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根本方向 [13] 文化抗战实践形式 - 各根据地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沂蒙山区设识字牌 晋绥边区教学结合抗战内容 陕北说书弹唱革命故事 [15] - 1938-1945年根据地群众识字率大幅提升 政治动员从"没人听"转变为"抢着学" [15] - 文艺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根据地 创作《白毛女》等反映抗战的群众文艺作品 [17] 抗战文艺作品与传播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1939年在延安创作完成并传唱全国 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 [1][3] - 《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创作于晋察冀边区 通过歌曲传播团结抗战理念 [19] - 建立群众文艺团体(剧团/歌咏队/宣传队) 通过演出动员群众参军抗日 [21] 舆论宣传体系构建 - 《大众日报》1939年创刊于沂蒙山区 以"动员人民抗战"为使命 社论文章成为打击敌人的武器 [21][23] -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开播 使全国直接收听中国共产党声音 [25] - 清凉山汇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 形成电波与铅字结合的完整抗战宣传体系 [27] 文化抗战成效 - 晋察冀根据地97%民众对抗战政治术语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21] - 文化战线工作既教育鼓舞群众 又体现斗争战略与策略结合 转化为全民族抗战动力 [21] -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抗战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成为军事和文化双领域的中流砥柱 [27]
李竹如:以笔为刃、以墨为枪的新闻战士(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14 22:10
李竹如像。 新华社发 在山东东营利津县委党校红色利津教育体悟中心内,有一座雕像,总能吸引参观者驻足凝视——他昂首 挺胸,紧紧攥拳,目光凝望前方。这便是利津县走出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新华社山东分社首任社长、新 闻战线抗日英烈李竹如。 李竹如把目光投向寻常的有光纸,从未有人用这种纸印报,因此敌人查禁较松。"前人没做过,我们就 闯出一条路!"李竹如与工人们并肩攻关,吃住在机器旁,反复调整机器压力与墨量,终于解决了油墨 渗透难题,让有光纸的反面也能清晰印字。 "在抗战进入更加困难的今天,记者担负着更加光荣的任务,他站在宣传战的最前线,不仅是一个宣传 家、鼓动家与社会教育家,还应是一个组织者、督促者与指导者。"1940年9月,李竹如在文章《光荣的 历史与光荣的任务》中这样写道。 1941年6月28日,新华社山东分社在临沭县(今临沂市辖县)成立,这是新华社国内分社中的第一个省 级分社,李竹如兼任分社社长。当天,分社播发了《八路军破袭 敌伪皆望风披靡》《清河区广大青年 涌上抗日哨岗》《泰山区实行统一支差办法》等6篇消息。在战事频繁、通信设施简陋、人员紧张的条 件下,新华社山东分社起到了宣传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作用。 "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李竹如:以笔为刃、以墨为枪的新闻战士
新华社· 2025-08-08 14:56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李竹如把'一张报纸胜过一发炮弹'这句话常挂在嘴边,他主办过多种报 纸,以笔为刃、以墨为枪,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新闻抗战的铿锵旋律!"每当参观者来到这里,中 心讲解员丁洁都会动情讲述抗战烈士的故事。 夏日,利津县黄河大堤上,草木葱郁。大堤旁的庄科村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文化村,李竹如就出生 在这里。 在山东东营利津县委党校,红色利津教育体悟中心内,有一尊雕像,总能吸引参观者驻足凝视 ——他昂首挺胸,紧紧攥拳,目光如炬,凝望前方。这便是利津县走出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新华 社山东分社首任社长、新闻战线抗日英烈李竹如。 "我要把妨碍社会的丑恶肃清,叫社会美化!"在李竹如的遗物里,有1929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法 学院政治系读书时写的十几篇日记,这是当年6月24日日记中的一句话。 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九一八事变后,他参与领导南京中央大学和南京各校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奔走办报,如在济南 创办《新亚日报》、在上海参与创办《文化报》等,用文字把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在山川大 地…… 1940年1月,寒风裹挟着物资封锁的阴霾,一位报社同志焦灼地找到李竹如说:"印刷厂油墨纸张 告急,咋办?" 李竹如把目光投向寻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