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团结就是力量》
icon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文化抗战凝聚成钢铁力量 为全民抗战筑牢精神堡垒
央视网· 2025-08-29 14:47
文化抗战背景与意义 - 日本侵略者实施文化摧毁和精神奴役 包括轰炸文化机构如上海商务印书馆(远东最大出版社)和南开大学 战争期间中国80%大学遭日军轰炸 [5] - 日本强制推行日语教育 要求中国民众效忠天皇 试图斩断中华文化根脉以实现殖民化目标 [7][9] - 文化侵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彻底灭亡中国 [9] 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理论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需进行"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 强调动员方式要贴近群众 [11] - 1940年毛泽东界定新民主主义文化三大特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为抗战文化提供理论纲领 [11] -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根本方向 [13] 文化抗战实践形式 - 各根据地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沂蒙山区设识字牌 晋绥边区教学结合抗战内容 陕北说书弹唱革命故事 [15] - 1938-1945年根据地群众识字率大幅提升 政治动员从"没人听"转变为"抢着学" [15] - 文艺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根据地 创作《白毛女》等反映抗战的群众文艺作品 [17] 抗战文艺作品与传播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1939年在延安创作完成并传唱全国 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 [1][3] - 《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创作于晋察冀边区 通过歌曲传播团结抗战理念 [19] - 建立群众文艺团体(剧团/歌咏队/宣传队) 通过演出动员群众参军抗日 [21] 舆论宣传体系构建 - 《大众日报》1939年创刊于沂蒙山区 以"动员人民抗战"为使命 社论文章成为打击敌人的武器 [21][23] -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开播 使全国直接收听中国共产党声音 [25] - 清凉山汇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 形成电波与铅字结合的完整抗战宣传体系 [27] 文化抗战成效 - 晋察冀根据地97%民众对抗战政治术语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21] - 文化战线工作既教育鼓舞群众 又体现斗争战略与策略结合 转化为全民族抗战动力 [21] -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抗战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成为军事和文化双领域的中流砥柱 [27]
首都大学生用艺术弘扬抗战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25-08-17 00:38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之"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 [1] - 活动由14所首都高校学子参与,通过艺术形式致敬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 [1] - 活动是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 [2] 演出内容 - 北京师范大学以歌曲《有我》拉开序幕 [1] - 中国传媒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表演《义勇军进行曲》朗诵和《保卫黄河》合唱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演绎《山河铭记》,朗诵赵一曼、左权家书 [1] - 北京大学学生表演《毕业歌》,展现青年学子抗日决心 [1] -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代表演唱《南泥湾》《团结就是力量》,并运用AI技术复原建校初期影像 [1] - 导演谢飞与高校学生代表诵读谢觉哉1945年创作的七律《晨起偶成》 [2] 特别环节 - 播放短片《战场上的音乐家》,特邀98岁音乐家陈复君、95岁音乐家罗昌遐讲述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的历程 [2] - 短片《胜利的那一天》记录101岁抗战老兵刘茂盛回忆浴血奋战经历 [2] 学生反响 - 中国音乐学院学生韩宜彤被赵一曼家书中"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内容深深打动 [1] -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表示当代大学生应以知识为弹药、创新为武器,在无形战场上赢得"攻坚战" [1] - 在场学生认为铭记历史是为了让青春更懂担当,而非延续仇恨 [2] 活动后续 - 活动内容将于9月2日在北京卫视播出 [2]
《团结就是力量》这样诞生(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04 21:56
历史背景与创作起源 - 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于1945年10月8日发表在《晋察冀日报》,是抗战精神的象征,80多年来持续激励民众斗志 [2] - 词曲作者牧虹(赵鸿模)和卢肃(卢方平)均于1938年奔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分别进入文学系和音乐系,奠定创作基础 [4] - 两人加入西北战地服务团后深入前线,反对脱离实际的创作风格,主张为战士和农民创作具有战斗力的作品 [5] 创作过程与时代意义 - 1943年反"扫荡"期间,为配合减租减息斗争,牧虹在老乡房顶用20分钟完成歌词,卢肃随后在磨盘上仅用十几分钟谱曲 [6] - 创作灵感源于真实事件:卢肃妻子管林被陌生农村妇女冒生命危险认领为亲人,体现军民团结的力量 [7] - 歌曲旋律被卢肃长期酝酿,歌词"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直接呼应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历史必然性 [7] 文化传承与现代影响 -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天安门广场数万群众自发高唱此歌,展现灾难中的民族凝聚力 [8] - 歌曲精神延续至不同时代:从抗美援朝王成、大庆油田王进喜,到解放军抗洪、歼-10研发等事件,均体现团结奋斗的核心价值 [8] - 词曲作者后代(赵姗姗、卢乔)通过历史照片和回忆,揭示创作者从"富家子弟"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转变历程 [3][4][8] 人物背景与思想转变 - 牧虹19岁时为徐州富裕家庭子弟,25岁在延安穿粗布衣系麻绳,完成从"少爷"到革命者的蜕变 [3] - 两位作者均受延安磁吸效应影响,放弃原有生活投身革命,其作品直接服务于"工农兵"的文艺座谈会方针 [5][6] - 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日军"三光政策"下坚持创作,战友牺牲进一步激发《团结就是力量》的创作动机 [6]
这首歌写进了咱老百姓的心坎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04 21:56
红色旅游发展 - 北庄村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1][3] - 村里建起露营地,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和游玩 [1] - 村里举办新春联欢会,《团结就是力量》是每年必唱曲目,吸引全村老老少少参与 [5] 村集体经济 - 村集体年收入从6万多元增长到100多万元 [1] - 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自来水全天供应,厨房全部电气化,建起文化广场 [5] - 年轻人回乡发展,在附近景区开文创店、包观光车,收入可观 [5] 历史背景 - 北庄村是《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2] - 抗战时期村民积极参与抗日活动,35人参加平山团,50多位青年参加八路军 [2] -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腾出上百间房屋支援中央机关 [2] 基础设施建设 - 2003年村民团结修田间路,进展顺利,村民主动让出田地并分段维护 [3] - 1958年搬迁后村民团结开山凿渠、拓荒造地,克服困难 [3] - 村里建起文化广场,每月放一次电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