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抗战

搜索文档
山河印记·作品背后的抗战故事丨“中国话剧的圣殿”:文化抗战 薪火相传
新华网· 2025-09-16 07:53
记者:于晓苏、赵小帅 编导:于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历经岁月洗礼,如今的抗建堂通过复排经典剧目、打造戏剧文化风貌区等工程,继续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出在那段烽火连天 的岁月里,文艺所迸发的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 重庆抗建堂诞生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知名的作家、导演、演员云集重庆。众多影响深远的经典剧目在抗建堂上演,鲜明地表达了文 艺工作者们在战火中坚持文化抗战、期盼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 ...
山河印记·作品背后的抗战故事|“中国话剧的圣殿”:文化抗战 薪火相传
新华社· 2025-09-16 06:44
重庆抗建堂诞生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知名的作家、导演、演员云集重庆。众多影响深远的经典剧目在抗建堂上演,鲜明地表达了 文艺工作者们在战火中坚持文化抗战、期盼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 历经岁月洗礼,如今的抗建堂通过复排经典剧目、打造戏剧文化风貌区等工程,继续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出在那段烽火连 天的岁月里,文艺所迸发的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 记者:于晓苏、赵小帅 编导:于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责编:杨煜 ] ...
抗战记忆,镌刻在历史丰碑
长江日报· 2025-09-03 02:07
武汉抗战历史纪念地概述 - 武汉作为全国抗战中心,拥有多处抗战旧址,包括第三厅旧址、受降堂、新四军军部旧址、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和林家大湾纪念碑,这些旧址记录了文化抗战、受降仪式、军事组建和国际援助等历史事件 [1][2][5][6][8][12][13] 第三厅旧址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于1938年4月1日在武汉成立,由郭沫若担任厅长,主管全国抗战宣传,推动武汉成为全国文化抗战中心 [2] - 第三厅旧址于2021年6月11日完成保护性修缮并开馆,主题陈列展系统展现国共合作时期文化抗战的史诗,成为昙华林的地标 [2] 武汉受降堂 - 受降堂位于中山公园,占地约400平方米,是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1945年9月18日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在此签署投降书 [5] - 受降堂于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18日开放,展出抗战史料和受降场景,累计参观人次超过百万 [5] - 受降堂内《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以1:1比例还原受降场景,包括历史人物蜡像和受降纪念碑 [5]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江岸区胜利街332号,是新四军军部诞生地,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分为A、B两栋展馆 [6][7] - A栋陈列展出文物30多件、照片200多幅,展现新四军军部诞生和迁移历程,以及7个师8年抗战毙伤俘日伪47万余人的战绩 [6] - B栋复原会议室、政治部、副官处等办公场所,以及新四军将领办公室兼卧室 [7] - 新四军于1937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在此完成改编组建并确定战略方针 [7]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位于江岸区解放公园,长眠29位烈士,牺牲时最年轻24岁,最年长33岁 [12] - 1938年武汉保卫战期间,苏联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共同对日作战,取得突出战绩 [12] - 烈士墓于1956年立碑纪念,2015年新增14位烈士名字,每年清明武汉各界人士祭扫 [12] 林家大湾纪念碑 - 林家大湾反抗日寇暴行纪念碑高17米,始建于1968年,2023年录入武汉市新洲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3] - 纪念碑周围扩建为纪念广场,包括40余米长浮雕墙和74棵柏树,每年村民和师生在此祭奠 [13]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选登
人民日报· 2025-09-02 23:38
文化抗战 - 抗战文化运动兴起并涌现大量优秀文艺作品 其中《放下你的鞭子》作为著名抗日宣传街头剧演遍大江南北 有效激发民众抗敌救国热情 [9] 拥军支前 - 青年刘汉兴20岁出头参军 在激战中右腿股骨被流弹打穿仍坚持归队 后被评为三等甲级伤残退伍 返乡后积极投入农业生产并动员三位亲属参军 [13] - 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妇女自卫队参与支前工作 [20] 英勇杀敌 - 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 [24] - 新四军向日伪军发起反攻作战 [26] -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中国军队在上海闸北环形工事内对日军实施射击阻击 [28]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国应盟军请求派出10余万兵力组成远征军入缅参战 配合美英荷在东南亚的战略防御 [30] 血脉相连 - 马来亚华侨白雪娇化名"施夏圭"随南侨机工队回国抗战 其家书被《光华日报》刊登 [32] - 香港九龙全体司机向八路军捐赠救护车及锦旗 [32] - 澳门四界救灾会1938年10月21日成立回国服务团 至1940年6月共派出11个队赴内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34] - 台湾省台南人连横1918年撰成《台湾通史》反抗日本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送独子连震东赴大陆参与抗战 [36]
焦点访谈|文化抗战凝聚成钢铁力量 为全民抗战筑牢精神堡垒
央视网· 2025-08-29 14:47
文化抗战背景与意义 - 日本侵略者实施文化摧毁和精神奴役 包括轰炸文化机构如上海商务印书馆(远东最大出版社)和南开大学 战争期间中国80%大学遭日军轰炸 [5] - 日本强制推行日语教育 要求中国民众效忠天皇 试图斩断中华文化根脉以实现殖民化目标 [7][9] - 文化侵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彻底灭亡中国 [9] 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理论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需进行"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 强调动员方式要贴近群众 [11] - 1940年毛泽东界定新民主主义文化三大特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为抗战文化提供理论纲领 [11] -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根本方向 [13] 文化抗战实践形式 - 各根据地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沂蒙山区设识字牌 晋绥边区教学结合抗战内容 陕北说书弹唱革命故事 [15] - 1938-1945年根据地群众识字率大幅提升 政治动员从"没人听"转变为"抢着学" [15] - 文艺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根据地 创作《白毛女》等反映抗战的群众文艺作品 [17] 抗战文艺作品与传播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1939年在延安创作完成并传唱全国 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 [1][3] - 《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创作于晋察冀边区 通过歌曲传播团结抗战理念 [19] - 建立群众文艺团体(剧团/歌咏队/宣传队) 通过演出动员群众参军抗日 [21] 舆论宣传体系构建 - 《大众日报》1939年创刊于沂蒙山区 以"动员人民抗战"为使命 社论文章成为打击敌人的武器 [21][23] -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开播 使全国直接收听中国共产党声音 [25] - 清凉山汇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 形成电波与铅字结合的完整抗战宣传体系 [27] 文化抗战成效 - 晋察冀根据地97%民众对抗战政治术语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21] - 文化战线工作既教育鼓舞群众 又体现斗争战略与策略结合 转化为全民族抗战动力 [21] -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抗战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成为军事和文化双领域的中流砥柱 [27]
烽火年代的战鼓(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4 22:41
电影《风云儿女》历史意义 - 影片诞生于1935年5月,以抗战时期青年诗人辛白华与好友梁质夫流亡上海并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为主线,成为民族危亡时期的烽火象征 [1] -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影片中唱响,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励中华儿女在历史关口挺起脊梁 [1] - 影片意义超越电影本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记载"血肉长城"的悲壮,也是精神的传承者让"起来"的呼声永不消逝 [1] 创作背景与过程 - 上世纪70年代夏衍亲述影片诞生史:白色恐怖下利用电通公司开展左翼电影运动,1934年田汉完成故事后由夏衍改写成剧本,许幸之执导拍摄 [2] - 田汉在开拍前期因"宣传赤化"被捕,于狱中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写在香烟纸背面带出;聂耳主动请缨谱曲,用激昂旋律体现歌词的勇毅精神 [2] - 聂耳完成谱曲后不久在日本溺亡,年仅23岁;这种政治高压下的集体创作证明艺术可突破禁锢成为抗争精神的载体 [2] 艺术表现与主题 - 影片以隐喻手法表现"危险—觉醒—前进"的抗日主题,主角辛白华从沉迷爱情到投身战场的转变隐喻中华民族从麻木到觉醒的心路历程 [4] - 长城意象贯穿全片呼应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抗战决心;虽创作略显青涩但大胆尝试音乐叙事,《铁蹄下的歌女》以哀婉衬悲壮,《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引共鸣 [4] - 彰显"影以载道"精神,体现艺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而非艺术家的独吟 [4] 社会影响与传承 - 1950年北师大附中学生听到国歌激动不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校师生纷纷要求参军,最终4名学生被批准赴朝,如影片主角般昂首奔赴前线 [4] - 朝鲜战场上将士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保家卫国信念,许多战友践行"把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将生命留在异国土地 [5] - 2011年创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14年来累计邀请102个国家1007名中外青年电影人完成1000余部中国文化纪录短片 [5] 国际传播与当代价值 - 2021年土库曼斯坦导演通过"看中国"项目创作短片《新中国之歌》,用定格动画重现《风云儿女》诞生历程及《义勇军进行曲》世界传播故事 [6] - 1940年美国歌手保罗·罗伯逊用汉语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制作英文专辑,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精神纽带之一 [6] - 影片展现跨国界、跨代际的抗争精神,呈现人类对自由、尊严、正义的普遍追求;英语版国歌传播助力中外观众理解中国历史与精神 [6] 核心价值定位 - 影片是烽火年代的战鼓与和平时代的明镜,能量穿越古今国界,激励中华儿女也感动爱好和平的人们 [5][7] - 作为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剂"与和平年代的"清醒剂",其价值超越具体历史情境,提醒时代需铭记"最危险的时候" [7] - 台前幕后交织无畏热血,在代代诠释中获得新生,促使当代观众与先辈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