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喀秋莎》
icon
搜索文档
海南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热血丰碑”交响合唱音乐会
海南日报· 2025-09-03 01:00
音乐会概况 - 海南省举办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 由省委宣传部指导 省演艺集团主办 现场座无虚席[1] - 音乐会分为山河泣血 黄河怒吼 寰宇同心 胜利丰碑四大篇章 共演绎13首中外经典曲目 融合诗朗诵 对唱 重唱 联奏等多元形式[1][2] - 演出团体包括海南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 合唱团及海南爱乐混声合唱团等五个专业团体 未来将提供专场演出服务[4] 演出内容亮点 - 第一篇章以《松花江上》开篇 通过低沉大提琴营造历史沉浸感 第二篇章《黄水谣》《怒吼吧黄河》展现山河巨变与民族觉醒[1] - 第三篇章包含《喀秋莎》《啊朋友再见》四重唱致敬国际同盟 《娘子军操练舞》赞颂女性力量 《亮剑之中国军魂》诠释抗战精神传承[2] - 终章《红旗颂》《我的祖国》礼赞和平 原创交响合唱《启航——自由贸易港》首演 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昂扬姿态[2] 参与群体与社会影响 - 特邀道德模范 退役军人 新就业群体及英烈后代观演 合唱参与者黄雄作为琼崖纵队后代表示艺术形式有效传承革命精神[4] - 音乐会尾声全场齐唱《歌唱祖国》 气氛达到高潮 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文化传播功能[4] 国家级抗战纪念体系 - 国务院新增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退役军人事务部新增43名著名抗日英烈 海南黄金容 符克 李泽民3名烈士入选[5] - 全国累计认证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94处 著名抗日英烈及英雄群体1128名 海南共拥有2处设施遗址和11位英烈入选名录[5][6] 海南英烈事迹 - 四批名录收录的11名海南籍英烈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5岁 首批包括黄振亚 林伯熙 黄魂 第二批新增唐惠洽 韩宪元等4人[6] - 第三批收录医务指导员许如梅 第四批新增县委书记黄金容 服务团总团长符克 支队副支队长李泽民 体现琼崖儿女英勇捐躯精神[6]
永不消逝的音乐 跨越时空的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2 22:21
音乐在战争时期的作用 - 音乐在战争时期具有触动人心、凝聚力量、记录历史和成为抗争本身的作用 [1] -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以黄河为民族象征,首演于延安鲁艺,1941年完成交响合唱配器,成为团结抗日力量的时代强音 [1] - 肖斯塔科维奇在1941年创作《第七交响曲》,仅用3个多月完成,鼓舞苏联军民反抗纳粹围困 [2] 中苏两国的抗战音乐经典 - 中国抗战经典包括《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毕业歌》等 [3] - 苏联名曲包括《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喀秋莎》《小路》《海港之夜》等 [3] - 这些作品曾是冲锋的号角和团结的旗帜,如今仍是历史丰碑和精神烙印 [3] 音乐作品的具体影响 - 《义勇军进行曲》发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呐喊,展示中华民族的绝境命运 [4] - 《松花江上》控诉侵略者罪行,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者与抗日将士的内心写照 [4] - 《大刀进行曲》源于长城抗战中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事迹,塑造中国军人英雄形象 [4] - 《神圣的战争》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颂歌”,至今仍是红场阅兵重点曲目 [4] - 《喀秋莎》为前线战士带去心灵抚慰,鼓舞他们迈向胜利 [4] 当代音乐对战争的反思 - 赵季平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创作《和平颂》,布里顿创作《战争安魂曲》,回答当代艺术如何介入现实的命题 [5] - 现代音乐技法可承载深刻人文关怀,挑战听众审美边界,引发对历史创伤的思考 [5] - 音乐承载人类共同命运和情感,给予追求和平的勇气和力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