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变形记》
icon
搜索文档
经典重排,读出时代的“心跳”(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8-25 22:40
经典剧目复排行业趋势 - 近期出现经典剧目复排热潮 包括北京人艺《骆驼祥子》 国家大剧院《风雪夜归人》 国家话剧院《物理学家》等作品 [2] - 复排作品涵盖话剧 昆曲 京剧 音乐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并非简单重现而是注重文化传承新篇 [2] - 经典作品具有强大艺术穿透力 能跨越时代触动观众心弦 成为行业持续复排的核心动力 [3] 创作方法与艺术创新 - 创作者需充分理解原作并注入当代之魂 搭建通向当代观众心灵的桥梁 [3] - 大胆运用现代舞台语汇为经典注入时代气息 如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采用新艺术形式与年轻演员碰撞 [4] - 通过实验探索意识改编世界经典 如李建军导演"后人类三部曲"创新手段探讨当代生活困境 [4]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 - 采用"以戏育人"模式使表演技艺与人文精神薪火相传 如北方昆曲剧院袁国良师承计镇华精准把握人物情感 [4][5] - 青年演员在前辈指导下研磨角色 延续戏剧表演精髓 如北京人艺《骆驼祥子》通过几代演员接力演绎 [4][5] - 院团实施专项人才计划 如北方昆曲剧院"振兴阔口行当"策略推动艺术守正创新 [4] 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 经典作品承载民族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 复排让沉淀智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力量 [5] - 经典如同镜子照见每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追问 让观众在思考中找到精神共鸣点 [3] - 复排潮流体现文化自信 彰显艺术创造活力 展现民族在传承中创新的文化自觉 [5][6] 经典创作理念演进 - 重排经典不满足于前人树荫 需学习经典观照现实 捕捉人性 探索艺术的精神内核 [6] - 应以真诚锐利目光审视时代 捕捉当代希冀与甘苦 用新艺术语言淬炼成型 [6] - 将经典薪火投入当下生活熔炉 锻造属于当代人的新经典 使经典从历史范本蜕变为时代心跳 [6]
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什么是神?
虎嗅· 2025-05-28 06:20
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 - 社会属性指个体在社会中的标签与身份认知如职员、配偶等 自然属性则指动物性的欲望与非功利性追求 [5] - 马克思观点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属性在现实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5] - 当个体失去社会属性提供的工具价值时 可能面临类似"甲虫化"的身份剥离危机 [5] 甲虫化现象分析 - 格里高尔案例显示 失去劳动能力后遭遇公司抛弃与家庭冷漠 反映社会关系的功利性本质 [2][3] - 现代社会中考研考公失利或35岁职场危机可能触发类似甲虫化的家庭地位下降现象 [3] - 苏秦历史案例印证甲虫化现象自古存在 经济价值丧失导致亲属关系断裂 [3] 反例与解决方案 - 范进岳父胡屠户提供长期经济支持属于非典型案例 反衬多数家庭关系的条件性 [4] - 电竞从业者因收入来源特殊 社会化程度与经济地位不匹配 可能规避传统甲虫化路径 [5] - 扩大自然属性比重并筛选合适关系对象 或可降低社会属性丧失带来的风险 [7] 行业观察 - 电竞行业从业者因职业特性 面临与传统职场不同的社会化进程挑战 [5] - 婚姻继承相关法律服务行业从业者 可能出现社会化程度高于经济地位的专业异化现象 [5]
痴情与真爱
新浪财经· 2025-05-20 03:17
核心观点 - 冯梦龙在《情史》中提出"情"的概念远超男女之爱 涵盖共情能力、道德与美学敏感性 并强调其与儒家价值观的并行性 [1][4][7] - 通过三个故事案例(王某自宫、商人变性、孙生复活)阐释"情"的神奇力量 包括超越性欲、生死和性别界限的特性 [9][10][11][12][13] - 中西方对"情"的理解存在本质差异:中文语境中"痴情"等同于浪漫爱 而西方传统中则区分"痴情"与"真爱" [16][17] 文化历史背景 - 宋明理学为中国人对情爱关系的默认设定 强调家庭血脉延续和妻子贞洁 极端情况下以自杀维护清白被视为"性英雄主义" [3] - 17世纪明末兴起"浪漫的情感主义" 人类情感作为有价值体验被直接表达 冯梦龙为此创立"情教"并倡导全球情感联结 [4][5] 概念定义与比较 - "情"被译为"sensibility" 强调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与18世纪英国"感性崇拜"相似 包含道德与审美双重敏感性 [6][7] - "痴情"由"情"和"痴"构成 指极端迷恋状态 在中国传统中与浪漫爱等同 而非西方语境中的短暂非真实状态 [14][16][17] 文学案例解析 - 王某自宫故事体现"情近于淫 而淫实非情" 强调情感超越性满足的可能性 [9][10] - 商人变性故事显示情感纽带足以引发超自然转变 无需外部神力干预 [11] - 孙生复活故事通过性欲实现死而复生 体现"情"超越生死的力量 [12][13] 社会观念影响 - "情"与儒家最高价值观(孝道、忠诚、仁爱、贞洁)并行不悖 且表达感情本身被视为道德行为 [7] - 缘分和业缘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体系的一部分 至今仍影响普通百姓的表达方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