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采冶

搜索文档
中国铀业招股说明书拆解:中核铸基石,铀业见锋芒
民生证券· 2025-09-12 09: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 维持评级 [7] 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核能龙头,筑牢能源安全基石,在国内天然铀开发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连续多年位列全球十大天然铀生产商 [1] - 公司营收稳中有升,2022-2024年营业收入CAGR为17.9%,净利润CAGR为7.8% [1] - 产量动态跃升,资源具备优势,天然铀资源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前列,共拥有6宗探矿权、19宗采矿权 [3] - 铀资源与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需求增速快,供应缺口预计长期存在,新能源转型持续提供增量支撑 [4] - 行业壁垒筑牢龙头地位,资源、资质和技术壁垒难以打破 [4] 公司概况 - 中国核能的重要保障主体,主要从事天然铀资源的采冶、销售及贸易,以及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10] - 2024年实现营收17.3亿元,净利润2.2亿元,2022-2024年营收CAGR为17.9%,净利润CAGR为7.8% [20] - 天然铀业务是主要收入来源,2022-2024年营收CAGR为20.0%,占营收比重超过90% [24] - 期间费用稳定,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均呈现下降趋势,财务费用率小幅提升0.1pct [26][28] - 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2023/2024年分别为46.8%/42.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呈现下降趋势 [29] 核心竞争力 - 资源储量丰富,增储潜力巨大,共拥有6宗探矿权、17宗国内采矿权、2宗国外采矿权 [35] - 核心铀矿资源分布于新疆伊犁盆地、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及纳米比亚沙漠区,坐拥全球稀缺砂岩型铀矿 [36] - 纳米比亚罗辛铀业持有全球第二大露天铀矿ML-28,年产能为4500吨U3O8 [36] - 生产工艺技术成熟稳定,掌握CO2+O2中性地浸工艺等核心技术 [38] - 天然铀产量较为稳定,氯化稀土和四钼酸铵产量上升明显,2024年四钼酸铵产能利用率高达92.4% [44][45] 募投项目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天然铀产能项目和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利用项目,总投资额47.98亿元 [58][59] - 天然铀产能项目包括纳岭沟铀矿床、巴彦乌拉铀矿床、七三七、七三九地浸采铀扩建工程等 [59] - 放射性共伴生矿产资源项目包括沽源铀业水冶综合技改、江西独居石综合利用、华中新材料钽新材料项目 [59] - 补充流动资金12.33亿元,优化财务结构 [59] 行业分析 - 天然铀供给集中度高,全球铀资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和纳米比亚,前三大国家产量占比超70% [62][65] - 天然铀需求旺盛,2024年全球需求量6.75万tU,中国需求量1.31万tU,位居全球第二 [68][69] - 全球核电装机容量预计到2040年达到686GWe,天然铀供需缺口长期存在 [73] - 稀土和钼产品需求高速增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7万辆,同比增长35.5% [74] - 风电行业快速发展,2023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1021GWe,同比增长13% [77] - 行业壁垒高,包括资源壁垒、资质壁垒和技术壁垒 [80][81][82]
这桶“国产铀”,含金量有多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4 14:34
项目概况 -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于2024年7月12日开工建设,仅一年即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创下国内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新速度[3] - 该项目是我国产能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产能基地,标志着我国铀资源开发迈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新阶段[3] - 作为核工业发展70年来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建成后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工业发展提供坚实资源保障[3] 技术突破 - 采用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体系,构建"绿色环保、远程管控、智能分析、高质高效"现代化生产要素,打造智慧矿山标杆[5][6] - 应用CO₂+O₂地浸新工艺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颠覆传统"先破坏后治理"模式,实现开发与环保同步[13] - 数字建井技术使铀浸出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一倍以上,定向割缝过滤器工艺精准控制溶浸液流向[14] - 建成国内首个地浸铀矿山智能化远程管控中心,实现千里外"一键采铀",自控人员精简一半以上[14] 资源格局 - 我国铀资源开发实现"由南向北"战略转移,北方砂岩型铀矿预测资源量超280万吨,鄂尔多斯盆地成最大铀资源基地[6][17] - "国铀一号"作为首座单体千吨级地浸铀矿山,验证北方砂岩铀资源可绿色高效规模化开发,扫清大规模产业化技术障碍[17] - 技术将推广至松辽、二连、伊犁等北方盆地,支撑建成一批新铀矿大基地,全面保障核能发展需求[8] 产业影响 - 项目代表产能规模从南方百吨级分散小矿升级为北方千吨级大基地集群,实现生产力和产业模式代际跨越[19] - 标志着中国在复杂砂岩铀资源绿色智能开发领域走到世界前列,提升国家铀资源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 - 通过先进技术盘活以往难以开发的复杂砂岩铀资源,显著提升资源自给率上限,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2] 管理创新 - 模块化标准化建设实现一年建成千吨级大矿,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深度融合[16] - 首创远程智能管控模式和大数据智能决策模式,为现代化"新铀都"管理模式树立标杆[17] - 无人机智能巡检覆盖100%采区,北斗定位实现异常报警和视频融合分析全自动化[14]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成功生产下线 我国天然铀生产取得关键性突破
央广网· 2025-07-13 00:39
项目突破 - 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成功生产下线"第一桶铀" [1] - 标志着我国天然铀生产取得关键性突破 将有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自主可控 [1] - 项目是我国铀矿采冶技术三次迭代升级、创新发展的智慧结晶 是典型的绿色矿山和数字矿山 [1] 技术优势 - 采用二氧化碳加氧气原地浸出采铀工艺 省去传统采矿中爆破、挖巷道、运输矿石等环节 [1] - 突破复杂砂岩型铀资源开采的世界性难题 解锁大批传统技术无法开采的铀矿床 [2] - 大幅提升我国铀资源自主保障能力 开创行业发展新格局 [2] 建设进展 - 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第一桶铀"下线仅用一年时间 [1] - 成为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天然铀生产基地 [1] 行业影响 - 标志着我国天然铀领域千吨级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取得关键性突破 [1] - 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铀保障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
“国铀一号”产出“第一桶铀”,支撑北方“新铀都”崛起
观察者网· 2025-07-12 07:59
项目概况 -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产能基地,具有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特点 [1] - 项目于2024年7月12日开工建设,一年时间即生产出产品,创国内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新速度 [1] - 作为我国核地矿事业70年来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第一桶铀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铀资源开发正式迈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新时代 [3] 技术突破 -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解决厚含矿含水层强还原矿体、低品位高渗透矿床、溶浸流场再造等砂岩铀矿地浸开采核心技术难题 [3] - 研发"数字建井"技术,较传统成井工艺,铀浸出效率提升一倍以上 [3] - 首创"数字原地浸出可视化高效采铀"体系,颠覆国内传统地浸模式 [3] - 创新"定向"成井工艺,实现对地下铀矿物的精准浸出,显著提高资源回收率 [3] - 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原地浸出(地浸)技术,全程不开挖巷道、不破坏地表生态、无放射性废渣排放 [7] - CO₂+O₂地浸新工艺的应用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 [7] 智能化应用 - 建成国内首个地浸铀矿山智能化远程管控中心,将传统生产运行模式升级为"千里之外,一键采铀"的远程管控新模式 [4] - 自控人员可精简一半以上,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管理 [4] - 建立地浸大数据智能分析中心,通过对海量生产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挖掘,精准分析抽注液量、铀浓度及关键元素变化趋势 [4] - 无人机智能巡检覆盖100%采区和供电线路,配合北斗定位,异常报警、视频融合分析全自动完成 [8] 产业影响 - 项目引领我国铀资源开发产业模式的全面升级 [4] - 将全面应用、加速推广到松辽、二连、鄂尔多斯、伊犁等我国北方盆地铀资源开发,支撑建成一批新的铀矿大基地 [5] - 未来技术将"走出国门",推广到世界铀矿山,保障全球核电安全有序发展 [5] - 标志着中国在复杂砂岩铀资源绿色智能开发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极大提升了国家铀资源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3] 资源战略 - 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预测超过280万吨铀资源,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铀资源基地 [4] - "国铀一号"是"中国新铀都的核心",验证了先进地浸采铀技术的成熟可靠,扫清了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障碍 [10] - 从南方百吨级分散小矿,升级为北方千吨级、单体千吨级大基地集群 [12] - 主战场从南方硬岩转向北方砂岩,资源禀赋更优,开发更可持续 [12] - 后续千吨级项目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陆续建成,国产铀的保障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14]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第一桶铀”成功生产下线 持续充盈“核电粮仓”
央广网· 2025-07-12 05:43
行业突破 - 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并于一年后成功生产"第一桶铀",标志着我国天然铀领域千吨级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取得关键性突破 [1][7] - 该项目是我国铀矿采冶技术70年来三次迭代升级、创新发展的智慧结晶,集成了自动化、远程控制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是典型的绿色矿山和数字矿山 [1][2] - 新技术使铀矿开采边界品位由万分之五降至万分之一,盘活国内数十万吨铀资源,使我国经济可采铀资源量增加3倍左右 [5][7] 技术创新 - 采用二氧化碳加氧气原地浸出采铀工艺,省去传统采矿中爆破、挖巷道、运输矿石等环节,减少工序并降低成本 [2] - 新技术将传统工艺中使用的酸、碱替换为二氧化碳和氧气,实现温室气体资源化循环利用,显著降低环境风险 [5] - 一个中等规模铀矿山每年可利用3万吨二氧化碳,具有生产成本低、劳动生产效率高等优势 [6] - 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综合智慧平台和大数据分析中心,实现"赋存资源可视化、运行分析智能化、资源开采精准化"的新模式 [6] 经济效益 - 新技术使铀矿开采边界品位由万分之五降至万分之一,将原本无法利用的低品位矿转化为可开发资源 [5] - 近20年通过技术革新实现的探矿成果已超过此前45年累积探明量的总和 [5] - 开创"百人一吨矿"到"一人多吨矿"的行业发展新格局,大幅提升劳动效率 [7] 环保优势 - 新技术开采前后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仅在地表留下"几个小孔" [5] - 二氧化碳对地下水几乎无污染,整体环保性能大幅提升 [5] - 实现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显著降低环境风险 [5][6] 国际影响 - 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天然铀产业提供中国方案 [7] - 突破复杂砂岩型铀资源开采的世界性难题,关键技术指标位于世界前列 [7] - 为我国核能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重要平台 [7]
为中国加“铀”!我国天然铀生产新突破,“第一桶铀”来了
人民日报· 2025-07-12 03:43
项目进展 -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于2024年7月12日开工建设,一年内即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创下国内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新速度 [2] - 该项目是我国产能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产能基地 [2] - 项目成功下线第一桶铀标志着我国铀资源开发进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新阶段 [2] 技术特点 - 项目采用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体系,构建"绿色环保、远程管控、智能分析、高质高效"的现代化生产要素 [2] - 通过采矿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分析,实现铀矿开采的可预测、可控制 [2] - 项目成功打造新一代智慧矿山标杆 [2] 资源分布 - 我国铀矿开发重心从南方火山岩型、花岗岩型铀矿转向北方砂岩型铀矿 [3] - 2023年发布的十大铀矿找矿成果预测超过280万吨铀资源,主要集中于北方砂岩型铀矿 [3] - 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我国最大铀资源基地 [3] 战略意义 - 项目建成后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工业发展提供坚实资源保障 [2] - 将大幅提升我国天然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 项目技术将推广至松辽、二连、鄂尔多斯、伊犁等北方盆地铀资源开发 [4] 行业地位 - 我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规模居世界第一 [4] - 项目支撑建成一批新铀矿大基地,全面保障核能发展对铀资源需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