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运动医学
icon
搜索文档
天星医疗二度冲击IPO,转战港股换保荐人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9-04 08:34
公司IPO动态 - 天星医疗向香港证券交易所递交IPO申请 距离6月上海科创板IPO失败不足三个月[1] - 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原因为市场状况及审批流程耗时较长 但实际终止原因为保荐机构中金公司单方面撤单[1] - 转战港股市场后更换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和建银国际[1] 财务表现 - 2024年收入达3.27亿元 同比增长37.13%[1] - 2024年归母净利润0.95亿元 同比增长67.02%[1] - 植入物毛利率达72.4% 同比下滑6.6个百分点[2] 业务概况 - 公司专注于运动医学领域 产品线涵盖植入物、有源设备及耗材、手术工具[1] - 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情况下仍保持较高毛利率水平[2] 行业观察 - 保荐机构单方面撤回IPO申请现象愈发频繁 东方证券曾撤回宁波中淳高科主板IPO申请[1] - 保荐机构可能为履行"看门人"职责而撤回申请并解除保荐关系[1] - 本次IPO案例为市场提供观察保荐机构角色与责任的新视角[5]
打造全球领先运动医学创新高地
深圳商报· 2025-08-11 23:45
深圳市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概念验证中心成立 - 深圳市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 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局认定资助 北大深圳医院牵头 联合政府、企业、资本及科研机构共建 [1] - 中心旨在打通运动医学领域"科研-临床-产业"转化全链条 解决技术落地难、医企对接不畅等痛点 助力深圳打造全球领先的运动医学创新高地 [1] 运动医学行业现状与挑战 - 运动医学作为融合临床医学、生物力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科学 近年来在运动损伤修复、康复技术、智能穿戴设备等方面涌现大量创新成果 [1] - 行业普遍面临"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瓶颈 高校研发技术缺乏临床适用性验证导致转化率低 企业因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望而却步 [1] 概念验证中心的核心任务 - 中心核心任务是通过优化整合技术、人才、资本、场景等要素 打通运动医学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1] - 中心聚焦三大核心任务:作为"创新试验场"推进技术验证与优化 作为"合作孵化器"促进医企协同创新 作为"资源链接器"推动资本与产业对接 [2] 中心具体职能与规划 - 作为"创新试验场" 为高校、科研机构的早期运动医学技术提供临床前验证平台 降低研发风险 [2] - 作为"合作孵化器" 通过"医企联合实验室"模式匹配医疗机构需求与企业技术能力 推动定制化产品开发 [2] - 作为"资源链接器" 引入投资资金和产业链资源 加速成熟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培育本土运动医学创新企业 [2] 协同发展模式探讨 - 政府、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等代表探讨打造"政府引导、医疗机构牵头、企业参与和资本助力"的协同发展模式 [2] - 该模式为运动医学产业打开广阔发展空间 助力深圳打造运动医学创新高地 [2]
打造全球领先运动医学创新高地 深圳市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概念验证中心揭牌
深圳商报· 2025-08-11 22:44
行业发展趋势 - 运动医学作为融合临床医学、生物力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科学,近年来在运动损伤修复、康复技术、智能穿戴设备等方面涌现大量创新成果 [1] - 行业普遍面临"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瓶颈,高校研发技术缺乏临床适用性验证导致转化率低,企业因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望而却步 [1] 机构战略定位 - 深圳市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概念验证中心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局认定资助,北大深圳医院牵头,联合政府、企业、资本及科研机构共建 [1] - 中心旨在打通运动医学领域"科研-临床-产业"转化全链条,解决技术落地难、医企对接不畅等痛点 [1] - 核心任务是通过优化整合技术、人才、资本、场景等要素,打通运动医学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1] 业务功能架构 - 作为"创新试验场"推进技术验证与优化,为高校、科研机构的早期运动医学技术提供临床前验证平台 [2] - 作为"合作孵化器"促进医企协同创新,通过"医企联合实验室"模式匹配医疗机构需求与企业技术能力 [2] - 作为"资源链接器"推动资本与产业对接,引入投资资金和产业链资源加速成熟技术商业化落地 [2] 产业协同模式 - 打造"政府引导、医疗机构牵头、企业参与和资本助力"的协同发展模式 [2] - 通过"'政医企资'协同赋能"机制助力深圳打造全球领先的运动医学创新高地 [1][2]
天星医疗IPO终止背后 高增长难掩规模瓶颈与募资迷局
新浪证券· 2025-06-12 08:48
公司IPO终止 - 公司科创板IPO审核因保荐人撤销保荐而终止 [1]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1年7301万元增至2023年2.4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81.75% [2]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2.23亿元 净利润6408万元 实现扭亏为盈 [2] - 截至2024年9月末总资产5.51亿元 货币资金3.84亿元 负债总额1.05亿元 资产负债率19.03% [3] 募资计划争议 - 最初计划募资10.93亿元 后下调至8.80亿元 远超公司总资产规模 [3] - 募资计划中2.2亿元(占比25%)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3] - 公司账上货币资金充裕且无银行贷款 募资必要性与合理性受质疑 [3] 市场竞争地位 - 2023年国内运动医学市场份额约4% 位居国产企业首位 [2] - 国际巨头施乐辉、强生等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 [2] - 前三大国产企业份额合计仅约8% [2]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规模显著低于同业:大博医疗15.29亿元、威高骨科10.83亿元、春立医疗5.08亿元、凯利泰7.50亿元 [2] 行业发展前景 - 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60.9亿元增至2030年130.5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1.5% [2] - 进口品牌主导市场 本土企业产品体系、品牌知名度、营销网络及资本实力存在显著差距 [2][4] 公司发展瓶颈 - 融资渠道单一 仅靠自身积累和股东投入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2] - 规模体量存在硬约束 与行业巨头差距显著 [4] - 募资逻辑经不起推敲 成为上市障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