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贷款

搜索文档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防范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
新华网· 2025-08-12 05:42
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主要套路 - 混淆概念误导贷款 利用言语误差如分期缴费替代分期贷款误导消费者签署网络贷款合同[1][2] - 不实承诺诱导贷款 通过欺诈性承诺如包过拿证或政策变化引诱消费者办理贷款[2] - 隐瞒贷款实际成本 仅宣传表面利率如日利率或月利率不披露较高实际年化利率和综合借贷成本[3] 消费者保护提示措施 - 宣传内容辨仔细 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并核实真实性[4] - 机构资质需核实 优先选择合法资质机构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业务资质避免陷入骗贷陷阱[4] - 合同条款看清晰 签订前仔细辨别合同性质重点关注收费标准退款政策等条款[4] - 个人信息要保密 谨慎提供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定期检查账户异常情况[5]
防范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风险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7
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套路 - 混淆概念误导贷款 不法机构利用言语误差如以分期缴费替代分期贷款 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情况下签署网络贷款合同 并通过诱导填写或技术手段窃取个人信息转卖用于非法用途[1] - 不实承诺诱导贷款 通过欺诈性承诺如包过拿证政策变化助学金奖励甚至就业保障 引诱消费者办理贷款 合同中设置苛刻条款如高额违约金退费 且部分机构为壳公司骗取钱财后跑路导致维权困难[2] - 隐瞒贷款实际成本 仅宣传较低表面利率日利率月利率 不披露较高实际利率年化利率综合借贷成本 或模糊收费标准隐瞒额外费用以额外服务高端定制违约金等名义收费 导致实际支付息费远超预期[2]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示 - 宣传内容辨别 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夸大其词或不切实际虚假宣传 对高回报承诺高薪酬待遇等内容理性分析多方查证核实真实性可靠性 拒绝话术套路诱惑[3] - 机构资质核实 优先选择合法资质信誉良好机构或平台 通过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官网查询业务资质了解经营服务范围 避免陷入骗贷陷阱[3] - 合同条款审查 签订前仔细考虑合同实质辨别贷款合同或一般民事合同 认真阅读条款警惕格式条款陷阱 重点关注收费标准退款政策服务内容承诺保障等 发现不合理条款或模糊表述要求解释或暂停签订[3] - 个人信息保护 办理业务时谨慎提供个人信息 保管好身份证号银行账户验证码等 定期检查账户异常情况 发现泄露及时联系金融机构采取必要措施保障财产安全[4]
网络贷款陷阱大揭秘:从 “秒批” 到 “避坑” 的安全指南
搜狐网· 2025-07-29 06:57
虚假贷款诈骗现状 - 2024年全国虚假贷款诈骗案件同比上升35%,"解冻费""保证金""刷流水"是最常见诈骗名目 [1] - 受害者人均损失超过2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3个月收入 [5][6] - 典型案例:王先生因虚假APP累计转出3.8万元,黎先生被要求支付2万元"解冻金" [2][3] 诈骗手法分析 - 以"无抵押、低息、秒批"为噱头,诱导点击不明链接下载虚假APP [2] - 伪造"银行卡错误""账户冻结"等理由要求支付解冻费,中十二师案例显示单笔解冻费达1万元 [2] - 通过"验证信用资质"名义窃取验证码、银行卡密码,德清案例中被转走1.8万元 [4] 正规平台特征 - 奇富借条等持牌平台年化利率7.2%-24%,提供等额本息、随借随还等还款方式 [3] - 仅通过应用商城下载,可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资质 [3] - 采用银行级加密技术存储信息,不要求提供验证码或密码 [4] 行业规范与用户教育 - 正规平台放款前不收取任何费用,费用按合同约定放款后收取 [2] - 需警惕"提前支付解冻费""刷流水"等非正规操作 [2][4] - 奇富科技等企业通过官方客服(400-663-6036)提供资质验证服务 [3][4]
深度|“低利息、零抵押、秒到账” ……网贷无孔不入!警惕魅惑下的陷阱
证券时报· 2025-03-14 00:04
网贷行业现状与问题 -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使网络贷款成为便捷融资渠道,但高利率、隐形费用和套路问题日益凸显,给消费者带来沉重负担[1] - 网贷行业经历多轮严监管后仍存在隐蔽套路,尤其是逾期催收环节暴力催收、骚扰电话屡禁不止[2] - 网贷广告以低门槛、快速放款为噱头无孔不入,诱导消费者盲目借贷,加剧行业乱象蔓延[2] 网贷广告泛滥现象 - 网贷广告通过"最高可借20万""零抵押""最快一分钟到账"等话术在短视频、APP开屏等场景高频出现[4] - 广告刻意隐瞒实际利率和还款风险,宣称年化利率7.2%起但实际利率普遍达20%以上[5] - 场景化营销将借款服务嵌入购物、旅游等消费场景,具有极强欺骗性和诱惑性[23] 用户画像与借贷行为 - 网贷主要客群为中低收入长尾人群,因收入不稳定或信用不足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信贷[5] - 用户多始于超前消费(如买手机)或投资(如摆地摊),对高利率缺乏概念导致债务累积[5][6] - 西南证券数据显示消金公司产品年化利率15%-20%及以上的贷款占比超八成,资金成本高企[7] 高息陷阱与违规操作 - 平台加收手续费、服务费使综合借贷成本高达38%(如贷前收取18%费用+20%年利率)[11] - 部分平台强制获取通讯录、定位等敏感权限作为借款条件,存在信息泄露风险[9] - 针对信用差用户,线下业务人员提供"帮扶手段"并收取高昂服务费[10] 催收乱象与产业链 - 逾期用户面临短信轰炸、电话骚扰、爆通讯录等暴力催收手段,导致失业等严重后果[12][13] - 消费金融产业链包括银行、消金公司、互金平台及催收机构等,催收机构合作数量普遍超10家[15][17] - 催收乱象催生"反催收"产业链,提供延期还款、电话托管等服务并收取月费500元[17] 监管政策与行业规范 - 2020年起强化非持牌机构经营限制,推动消费金融业务向持牌机构集中[18] - 2024年发布《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明确不得向联系人催收等规范[21] - 中国互金协会倡议禁止以低门槛、低利率进行诱导宣传,要求关键条款醒目展示[25] 行业数据与经营表现 - 2024年三季报显示互金平台盈利强劲:奇富科技净利润18亿元,信也科技6.24亿元,乐信3.10亿元[17] - 消金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2.14%,显著高于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比1.13%[24]